试谈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2010-10-20石峰
石 峰
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因为目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是“以言代文”“以讲代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这种理念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以下是笔者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 要注重理解基础上的赏析
我们知道,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当然应当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只此还远远不够。因为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时间过滤能传诵后世的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仍然用过去的方法,仅仅从字、词、句方面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简直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而学生学起来当然也会如同嚼蜡。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在文章寄寓的人生理想、个人抱负、价值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构思、用词、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文学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因此,在理解基础上,我们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像学习现代文学作品那样,把握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寄寓的情感,想象文中营造的意境,领略文中高雅的旨趣,感受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教师要注意“讲”的方法
对于文言文,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古汉语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教师的“讲”要有重点。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概念化,帮助学生积累常用词,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而就某一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要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不会理解,事实上,一些较为浅显的文言文,如果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都能较好的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大懂,无法较为准确的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积累增强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事实上,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不会有多大影响。如果教师出于对学生不放心,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其次,教师的“讲”要有方法。 直述规律讲述文言文的一般知识,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等必须教会教透;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今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
第三,教师的“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把这些知识归类,使它系统化,让学生有一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在讲完一课后,或在讲完一个单元后,或在一个学段后,帮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列成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在一起,从中找出其规律,特点,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诵读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今天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语气感情,这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导。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整体感知、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做到具体明确。讲后的诵读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理解领悟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作者笔下岳阳楼洞庭湖的“大观”,以及随着天气变化景象跟着变化气象万千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理解,力求走进作者笔下的迁客骚人的内心,去感同身受,领悟他们的“或喜或悲”。
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要么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标志性时间词语来背诵,要么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要么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抓警句,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四、立足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向外延伸迁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延伸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教师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叙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这些在近年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迁移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大量记诵课外古诗文名篇,在课外诵读中进行文言文能力提高的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50篇(段)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记诵,教师在重要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此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打好基础很重要,关键还在于能力的形成与迁移。相信有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我们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会取得更多成绩,较好的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