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
——传统针灸的奇葩

2010-10-2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7期
关键词:针具刺法适应症

火针是传统针灸疗法当中的一种,就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沿用百年的传统火针疗法,如今在临床应用中也展现出其新的活力。

历史悠久,前景广阔——火针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火针的针具、刺法等的初步描述。《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大针,长四寸……”这被后世认为描写的正是火针的雏形,但当时火针应用并不广泛。

发展阶段:汉晋唐宋时期,火针的论述已打破了《黄帝内经》的范围,适应症及禁忌症均有增加,已推荐用于内外科等各种疾患,但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

至汉代,火针的使用已渐广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并在论述中扩大了火针的应用范围,但其实也仅是对误用火针后的辨证提出了补救措施。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提出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制因素,其云: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唐代开始,火针已经突破了《黄帝内经》的应用范围,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火针称之为“白针”,首先将其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和出血等疾患。此外,孙思邈在火针禁忌方面提出“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勿用火针”,说明了操作过程要点。

宋代以后,火针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内脏疾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了用火针治疗腹痛、哮喘、腰痛等病症。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火针理论基础,从刺法、适应症、禁忌症上都有所扩展,对火针的针具进行了规范,火针已用于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专科疾病的治疗,留下了大量的医案记载。

明代有关火针的著作可谓百花齐放。《针灸大成》、《名医类案》对火针的刺法、适应症、医案等均有详细的描述。李时珍则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基础,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里较全面的论述了火针的刺法、治疗作用。《外科正宗》、《外科启玄》对关于火针治疗外科疾患有详细论述。其中,以高武的《针灸聚英》对火针疗法的针具、刺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论述最为全面,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明确记载了火针治疗外科疾患和痹证的操作方法。《针灸聚英》也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此阶段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火针理论基础,在刺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均有突破。

清代开始,针灸学走向了衰退。这一阶段的针灸著作主要有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及李学川的《针灸逢源》,但缺乏创新。尤其是清初至民国时期,统治者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诞理由,于公元1822 年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在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压下,针灸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到解放前,火针已经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针灸不断得到传承和提高,火针的发展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医大师贺普仁,从50 年代开始,收徒授艺,大力推动了火针的传承和发展,使这门传统的针灸技艺重新焕发了青春。目前,火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医生正为病人用火针治疗

借火助阳,开门祛邪——火针的作用原理

火针是针法和灸法巧妙结合,治病机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给人以一定的热性刺激,发挥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作用。火针的作用原理总结为以下三点:

借火助阳,即借助火热,温壮阳气。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这种被导入的火热,通过俞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病邪以出路。火针借助火力,灼烙腧穴,出针后其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加之较粗的针具,加大针孔,则痈脓、瘀血、痰浊、水湿等有形之邪,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均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使痼疾顽证得以治疗。

以热引热,即借火力强开外门,使毒热外泄。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病症。使用火针,借火力强开其门,使壅结的火毒直接外泄;同时火针温通经脉,助血气运行,则火毒随之消散。

火针的功效

火针在瞬间中给经络或病灶注入的“火热”可循经蔓延,起到“借火助阳”的作用,可温煦经脉,激发脏腑阳气,鼓舞血气运行。贺普仁与其弟子经过对前人的总结和实践,将火针的功效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火针可温通经脉,鼓动人体阳气,行气活血,使脉络调和,气机疏利、津液运行、疼痛自止,治疗因寒因湿引起的疼痛。

疏通经气、宣肺定喘。寒邪饮冷则伤肺,火针可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喘息自止。取穴:大杼、风门、肺俞。

助阳化气、消徵散结。徵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火针能行气活血、助阳化气,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则徵结消除。局部取穴。

壮阳补虚、升阳举陷。脾胃阳虚导致的胃下垂,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中气不足导致阴挺,治疗取穴气海、关元。

生肌敛疮,去腐排脓。火针促进气血进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可治疮疡破溃或未破溃已成脓肿者。

攻散痰结,消除瘰疬。火针可温通阳气,攻散痰结,疏通气血,消积化瘀,故可除瘰疬。

助阳化气、解除麻木。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至血通,麻木自除。常见类型:气虚者,遍身麻木;中风者,半身麻木;肝郁脾虚,手足麻木;外伤经脉者,局部麻木。操作:细火针散刺法。

温通经络、祛风止痒。局部增生性皮肤病:粗火针点刺局部。全身瘙痒症:细火针点刺曲池、血海、风市等穴。

运行气血、解痉止挛。适应于面肌痉挛,多因肝血不足,风痰阻络致筋脉失养,风扰经络引起。

引热外达、清热解毒。根据“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火针可治疗因热毒内蕴,拒寒凉药而不受之热证。

健脾利湿、温中止泻。火针具有温通阳气,调节脏腑、收摄止泄的功能,可以治疗慢性肠炎。取穴:中脘、天枢、长强。

补益脾气、通抻筋脉。火针能助阳化气,使脾胃气盛,则气血化生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强,肌肉丰满。可以治疗痿证。

附表:各朝代关于火针的代表著作及名称、适应症变化

红、准、快——火针的操作要领

火针的操作不同于毫针,它有很强的技巧性,以快针为主,操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要点:

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火针》记述也较为详细:“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传统的方法是用麻油烧针,现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或用镊子、止血钳夹住点着的酒精棉来烧针。

选穴: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

针刺手法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欲达到“消息取中”,深浅操之,手有定数,非十年功夫不可得。所以针家常常因其针法难练,而被拒之门外。

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 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 分深。行针的手势务求轻便灵活,一般每刺一下,只要针尖略点皮肤,即可提起,速度可达每秒钟2~3 刺。不必过重过慢。火针从接触到离开皮肤的时间控制在0.3 秒左右,这么短的时间,患者不会产生强烈疼痛。

火针的留针刺法一直以来有所争论,与传统的火针刺法相比,差别体现在深度和温度两方面,首先针不能烧的太红,其次不能入针太深,此法多用于体质弱的病人。

总之,火针疗法的施术要点可简单归纳为:红、准、快。烧红后一针进去,掌握好深度、角度,然后迅速出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针的针具

和一般毫针相比,火针较粗。目前常用的火针根据不同用途有平头火针、三头或多头火针、尖头火针等多种类型。粗火针主要用于针刺病灶局部,以治疗外科疮痈、痰核、瘰疬等疾患;中火针适用范围较广,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部位外,身体其他部位穴位都可用;细火针主要用于面部以及体弱、老幼的患者;三头或多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大面积麻木或皮肤病,如痣、疣的治疗;平头火针常用于治疗眼病。

随着技术与材质的不断改进,火针已有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几十种,材质多取钨锰合金。其中专业的有师氏(师怀堂)的“新九针”,“因病而变”,擅用于外科、皮肤科;贺氏(贺普仁)倡导的“六针”,用以“温通”,长于内科、骨科、妇科。

火针疗法从古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鲜明的诊疗特色。可以说,火针源于古代,发展于当代。在传承传统针灸经验的同时,火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针灸疗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类健康的需求。

猜你喜欢

针具刺法适应症
基于价值的多适应症药品医保准入模式探讨
完整精算法与简易调算法
— 多适应症药物准入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云南省清洁针具交换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及经济成本分析
享乐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适应症的疗效和预后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浅谈针具交换干预模式对预防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传播的影响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