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对16例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分析
2010-10-20吕国士
吕国士
(解放军251医院影像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 )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心腔和其他血管之间存在异常交通,血液由冠状动脉经瘘管分流到相关心腔和血管,可以是先天或获得性(创伤、感染),据报道[1],发病率约为 0.2%~1.2%,以往,冠状动脉造影或升主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 特别是64层、双源CT 的应用,CAF 的报道日渐增多,笔者收集16例CAF 患者的资料,探讨64层螺旋CT 对CAF 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12月~2009年5月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证实的CAF 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6.4岁。本组患者中1例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1例心肌梗塞,1例表现为劳累后心痛,其余表现为不同程度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
1.2 扫描方法
采用 64排CT(GE Light Speed VCT ),仰卧位、脚先进、胸前心电门控。先行定位像扫描,然后预扫描(对比剂追踪技术)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具体方法: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Medrad SCT 212),经肘前静脉以5ml/s 的流率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70mgI/ml)15ml 和生理盐水15ml, 延迟8s 后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连续进行15次扫描,层厚5mm,扫描时间1s,间隔1s,层厚5mm,然后在主动脉内选择兴趣区并测量其时间-密度曲线,其峰值时间即为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冠脉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的膈面下约2cm,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注射浓度、速率同预扫描)60~70ml和生理盐水30ml,扫描延迟时间由预扫描确定。扫描参数:机架旋转速度0.35s/r,层厚0.625mm,重组间隔0.625mm,螺距 0.24∶1,视野 250mm,矩阵 512×512,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600mA。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将原始数据传输到AW 4.3P工作站上,常规以75%RR间期重组原始数据,若伪影较重,则选择其它最佳时相重组。容积再现(VR)用于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曲面重组(CPR)用于了解冠状动脉管壁、管腔、走行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心腔内部结构,心腔及大血管是否有扩张,观察瘘口的起源、走行及引流位置。
2 结果
16例患者检查过程顺利,图像显示满意(图1,2),其中单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6例(37.5%),左冠状动脉4例(25%),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6例(37.5%)。引流至左心系统者6例(37.5%),其中合并2例左心房增大,引流至右心系统者3例(18.75%),其中1例合并右心室增大,引流至肺动脉者7例(43.75%),其中5例合并肺动脉增粗。瘘管呈管状的6例,蚯蚓状的4例,丛状的6例,瘘管起始部呈瘤样扩张者2例。16例患者有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重度狭窄(表1)。
表1 CAF起源、瘘口及瘘管形态
3 讨论
CAF多属先天发育异常,为胚胎时期心肌窦间隙及心脏动静脉之间的网状交通残留,部分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CAF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以往学者报道[2-3],CAF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约占60%,左冠状动脉占40%,双侧者不足5%,但在本研究中双侧起源者占37.5%,与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比例相当,与以往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
相对于CAF的起源,瘘引流的位置对血液动力学及病理生理的改变更为重要,既往文献报道[2,4-5],瘘入肺动脉者占29.8%~43%,右心室 14%~40%,右心房 19%~20.2%,左心室5.8%~19%,左心房5%,但在本研究中,瘘入左心房的最为多见,其次为肺动脉、右心室,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CAF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取决于瘘口的位置、分流量的大小及其与心腔、血管之间的压力阶差等因素。如分流进入右心系统者,可出现左向右分流,形成与动脉导管未闭相类似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瘘入左心系统者,则出现左向左分流,其中瘘入左心室者,类似于主动脉关闭不全,一般只在舒张中期出现分流,瘘入左心房者则出现连续性左向左分流。分流量较小者,患者常无临床症状,分流量较大者,使相关冠脉血流量减少,可导致局部血液供应减少,造成所谓的“窃血现象”,同时还可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引流位置心腔增大。因此,评估瘘管分流量的大小至关重要,关系到患者是否进行相应的治疗。分流量的大小与瘘口和引流位置之间的压力差相关,在本组研究中,笔者将瘘管分为管状、蚯蚓状及丛状3种类型,管状分流量较小,常不伴有心腔扩大,而丛状分流量较大,其中7例瘘入肺动脉的病例中,6例瘘管为丛状,5例肺动脉增粗,与冠状动脉、肺动脉之间压力差较大有关。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结合心电触发,克服了心脏搏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原始数据可经MPR、VR、MIP、CPR等多种方法重组,不仅可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毗邻和管腔内斑块的情况,而且还可评价心腔及心脏大血管的情况,对先天性心腔结构异常也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以往有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CAF的 “金标准”,但相对于CAF起源及走行的复杂多变,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常难以做出准确诊断,而且其局限于二维成像,血管成像投射角度受限,可遗漏一些小的瘘口,而且对瘘管走行的空间毗邻缺乏直观的显示。64排螺旋CT原始图像可连续追踪,可见其入口的位置并显示瘘口数目,还可显示其他并发的畸形及近心端冠状动脉的情况;MPR可多方位观察心腔及大血管的内部结构,更为直观的显示瘘口的位置,但对瘘血管走行的显示与VR图像相比有一定差距;VR成像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数目及走行的三维解剖关系,对瘘的起源、瘘管的走行及瘘引流的位置显示更为直观;CPR图像可观察冠状动脉管腔是否合并狭窄、斑块及肌桥,有利于更为准确的评估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因此,64排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更为准确、直观的显示CAF的情况和严重程度,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
[1]Dodge-Khatami A,Mavroudis C,Backer CL,et al.Congenital heart surgery nomenclature and database project:anomalie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J].Ann Thorac Surg,2000,69(suppl 4):S270-S297.
[2]Angelini P.Normal and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J].Am Heart J,1989,117(2):418-434.
[3]郑丽丽,杨有优,谢洪波,等.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瘘诊断的临床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3):330-333.
[4]McNamara JJ,Gross RE.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J].Surgery,1969,65(1):59-69.
[5]Liberthson RR,Sagar K,Berkoben JP,et al.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Report of 13 patient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elineation of management[J].Circulation,1979,59(3):84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