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恺:依水而盛建新都
2010-10-19高晓诺编辑田宗伟
文/高晓诺 编辑/田宗伟
宇文恺:依水而盛建新都
文/高晓诺 编辑/田宗伟
若非隋朝的经济实力,若非杨坚、杨广两位帝王的政治支持,宇文恺纵是天才,也没有施展的平台
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龙脉传奇》中,宇文恺占去了足足两集的戏份。片中添加了不少桥段,颇有戏说的意味。那一袭绛红色的长袍,让人误会宇文恺绝非贵族,亦非官员,不过是一个亲和的工匠而已。
历史上,宇文恺“多技艺,有巧思”,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家、水利学家和天文学家,同时也是隋长城的设计者和世界上最早的移动房屋的建设者。他建造的新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充分地考虑了地形、地势与水源地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水景观的布局。此外,他设计开凿了著名的广通渠,便利了漕运和灌溉,被誉为“富民渠”。
《龙脉传奇》中,目光阴险的大臣尚对皇帝说:“真正的设计者是陛下,我们不过把它形之于图上而已。”一句话,几乎抹杀了宇文恺的全部智慧和努力。其实想想,这话也并非无理。若非隋朝的经济实力,若非杨坚、杨广两位帝王的政治支持,宇文恺纵是天才,却没有施展的平台。
宇文恺,除了才华,身无长物;然而正是这些东西,竟成了他的护身符,让他名垂青史,在《隋书》中占据了2000多字的篇幅。
东南方因为地势较高,居人不便,辟为风景区,建皇家园林,芙蓉园。 摄影/于翔汉
芙蓉园,即曲江,隋文帝恶其“曲”,大臣高熲见池中红莲正艳,遂荐名芙蓉园。 摄影/于翔汉
双泉伯的煊赫家世
宇文恺,字安乐,鲜卑贵族世家,生于西魏恭帝二年,三岁为双泉伯,七岁为安平郡公,食邑两千户。十一岁时累迁至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二十六岁时被加开府中大夫,后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期间还一度担任莱州刺史。
生活比传奇更传奇。即使平顺如此的仕途,也充满危机。宇文恺一生遇到过性命攸关的两劫。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宇文恺原本也在诛杀之列,但因其二兄宇文忻拥戴隋文帝有功,加之他本人的才华,才幸免一死。不久,杨坚“修宗庙”,宇文恺被起用,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负责宗庙事务。宗庙建成后,宇文恺被加封为甑山县公,邑千户。
但杨坚是不会永远地放过宇文氏。开皇六年(586)闰八月,拥戴过杨坚的杞国公宇文忻因谋反获罪被诛,宇文恺受株连解职,“除名于家,久不得调”。开皇十二年(592),因鲁班故道久绝不行,朝廷不得不再次起用宇文恺。
开皇十三年(593)二月,隋文帝令杨素营造仁寿宫皇家避暑圣地。杨素请求用宇文恺担任检校将作大匠。开皇十五(595)年三月,仁寿宫建成,宇文恺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接着又被任命为将作少监。仁寿二年(602)闰十月,杨素和宇文恺受命营造皇陵太陵。独孤皇后葬后,宇文恺复爵安平郡公,邑千户。
如果历史的刀锋稍稍有一点偏差,宇文恺大概也不会活在世上这么久,以至于能够在隋朝终结前寿终正寝。政治的血腥,权力的争夺,士族的火并,朝代的更迭,上苍并没有选择让这个失势的贵族成为流血的祭品,而是让他侥幸地逃过。宇文恺,除了才华,身无长物;然而正是这些东西,竟成了他的护身符,让他名垂青史,在《隋书》中占据了2000多字的篇幅。
大兴城与八水有关
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我国宋代的开封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效长安城的布局建造的。然而,人们经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唐的长安城,即是隋建的大兴城。宇文恺乃是这座城市的真正设计者。所谓大兴城,因隋文帝杨坚最初受封大兴公而得名。
从汉到隋,历经兵祸,800年的长安古城已是另一番面目。城内规模过于狭小,宫室又多朽蠹,加之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此外,城外泾、渭、泸、灞、沣、滴、涝、涌等八条水患不绝也时时威胁着帝都的安全。这时,庾季才上奏:“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于是,营建新都被提上了日程。
开皇二年(582)六月,隋文帝下诏:“今区宇宁一,阴阳顺序,安安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
大兴城的营建,由左仆射高熲担任正监,宇文恺担任副监,史称“高熲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宇文恺设计时,参考了北魏洛阳、北齐邺都等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周易》的乾卦理论作指导思想,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建成了大兴城。
宇文恺规划新城时,充分地考虑了地形与水源的关系。他将“八水绕长安”的劣势,一变为优势。整个城址位于渭水南岸,西傍沣河,东依灞水、浐水,南对终南山。根据其地理环境和河道情况,宇文恺开凿了三条水渠,分别引泸水、涌水、泾水入城。
城南为永安渠和清明渠,城东为龙首渠,龙首渠又分出两条支渠。三条水渠都分别流经宫苑,再注入渭水,不但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方便了生活物资的运输。大兴城又有东西两市,西市外更有漕运通航。渠水所到之处,萦来绕去,水波潋滟,“渠柳条条水面齐”,为新都的庄严威仪,平添一份飘逸的美感。
大兴城城区有六道高坡,地势高下错落。宇文恺因地制宜,将皇宫和百官府署建在最高的龙首山,城墙四角则建于城区高地,控制制高点,帝王气度毕现。东南方因为地势较高,居人不便,辟为风景区,建皇家园林,芙蓉园。
所谓芙蓉园,即曲江,隋文帝恶其“曲”,大臣高熲见池中红莲正艳,遂荐名芙蓉园。到炀帝时,黄衮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种水饰,臣君坐饮曲池畔享受流觞,别有魏晋风度。
开皇四年(584)六月,因东南至长安运粮困难,据记载:“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宇文恺受命凿渠引渭水,开通了从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的广通渠。这一河渠通航以后,既改善了漕运,又使两岸农田获得了灌溉,史称“转运通利,关内赖之”。广通渠的修筑,夺大运河开凿先声。
当年,太平公主下嫁薛绍,在万年县大摆婚宴,嫌县门狭小,不便通行,想要拆毁,唐高宗还特意下诏说:“宇文恺所造,制作多奇,不须毁拆也。”
宇文恺乃是这座城市的真正设计者。所谓大兴城,因隋文帝杨坚最初受封大兴公而得名。摄影/于翔汉
大兴城气象宏伟。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对称,坊里排列入棋局。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大街纵横交错,形成网格布局。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宫城北面的广大地区是禁苑。新城实行分区设计,宫殿、衙署、住宅、商业各有不同的区域,宫城紧靠外城北墙中央,雄踞龙首原顶。宫城之南是皇城,是军政机关和宗庙所在。宫城和皇城集中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南半部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等百官衙署的所在地,北半部供皇帝和皇室成员居住,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布局。
大兴城是宇文恺最高的建筑成就。人们是那样敬仰他的才华,甚至在唐朝,长安仍设有纪念他的“安平公庙”。当年,太平公主下嫁薛绍,在万年县大摆婚宴,嫌县门狭小,不便通行,想要拆毁,唐高宗还特意下诏说:“宇文恺所造,制作多奇,不须毁拆也。”
但是即使这样完美的大兴城亦有不完美的地方。城市规模过大,似乎跑到了时代的前头,城南四列里坊,始终住户不多,异常荒凉。漕运方面虽较前朝有很大改进,但仍有不足,常常造成粮食供应匮乏。
大兴城虽然道路宽阔,但多为土路,遇雨雪天气,更泥泞不堪,甚至阻碍了朝臣上朝。而且城中排水系统仍不够完善,暴雨后常有坊墙倒塌,居民溺死。倘若你读过王小波《青铜时代•红拂夜奔》中虚构的长安雨景,便可知道,这种泥泞的局面即使到了唐朝也没有改善多少。
这一切,终于导致了都城的东迁。
东都是怎样炼成的
东都,也称新都。
仁寿四年七月,杨广即位。由于大兴城水陆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对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控制,杨广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是为东都。十一月癸丑,炀帝下诏说,洛阳的地理位置“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由是观之,这东都的起因,也与水有关。盛名之下的宇文恺,便成为了新都设计师的不二人选。
东都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十公里,北依邙山,南对龙门。由于水陆便利,自隋而宋,洛阳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陪都。东都规模略小于大兴城,规划也与大兴城相仿,但布局上则刻意区别于都城。受地形影响,东都并不强调南北中轴线和完全对称,洛水由西而东穿城而过,把城直分成南北两半。诚如李吉甫所说:“洛水贯之,有河汉之象。”
2007年10月28日,西安举行纪念日本遣隋使入大兴城1400周年庆典。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等为遣隋使号船 摄影/袁景智/CFP
东都全城亦是由宫城、皇城、郭城所构成。宫城称紫禁城。“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宫城正门则天门,因其太过奢华,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曾命人焚毁另建。
宫城西面是上林西苑,苑内引涧河汇水成海,方圆十余里,内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为了引洛水入苑,宇文恺修筑月陂。宫城的东北面为含嘉城,城里为含嘉仓,是一座大型国家粮仓。
由于漕运方便,含嘉城内又大量屯粮,可避免大兴城饥荒。皇城称太微城,分列省、府、寺、卫、社、庙等建筑。郭城称罗郭城,仅筑有短垣。
据《资治通鉴》记载,东都的营建,“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宇文恺又“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且“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大业二年春正月辛酉,东都竣工。
东都的营建仅花了十个月,正如一个婴儿在母腹中的时间。然而这呱呱坠地的新都,却首开了役使民力苛酷的先河,种下了官逼民反的祸根。
工部尚书的晚年
大业四年(608),宇文恺拜工部尚书。
在此前一年,即大业三年(607)的六至八月间,宇文恺随炀帝北巡。此间,他奉命修筑长城,并且创制活动性的建筑物:大帐、行城和观风行殿。所谓大帐,即活动的大型帐篷;又建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最风光无限的乃是观风行殿,每次展示都令人艳羡不已。
“上容待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
大业八年(612)三月,宇文恺随驾征伐辽东。为渡辽水,隋炀帝命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不久,宇文恺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除了建筑学著述《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议》2卷,《释疑》1卷外,宇文恺对天文学亦有造诣,设计过“称水漏器”、“候影分箭上水方器”、“马上漏刻”等多种计时器。
在工程技术多被视为“奇技淫巧”的中原,宇文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异数。但偶然之中,必有必然。陈寅恪推论,宇文恺“世居夏州,其地较近西北,与西域交通亦易发生关系,故其技术之养成,推原于家世所出及地理环境,则不难解释。”
宇文恺托身胡人血统,又长期濡染中原文化,其建筑原则取法中国的经典,而装饰美学兼取西域宏丽精巧,博采众长,终成集大成者。
五十七岁,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之位,谥曰康。
即使这样完美的大兴城亦有不完美的地方。城市规模过大,似乎跑到了时代的前头。摄影/于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