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民精神信仰缺失的调查报告

2010-10-10陈思嘉

关键词:信教信仰农民

陈思嘉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关于农民精神信仰缺失的调查报告

陈思嘉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宗教发展在农村地区发展日益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生产。农民群体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出现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脱轨现象,这使得其主观心灵难以承受生活和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困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宗教教会在一方面填补了农民信仰方面的缺失,通过对教义的申明,造成教民对其中神灵力量的崇拜,从而对信教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以改变,对农民精神信仰结构和乡村文化体系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农民思想; 精神信仰; 宗教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参与了更多的经济活动,使得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出现较大的改变。人民个体经济能力普遍增强,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升。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据调查,农村的生产方式转变以及社会的转型,使得农民以个体经营为主,从而突出了人的个体意识,强调对个体利益的追求。因此,在这种追求中出现了人民的精神层面水平普遍较低,精神空虚以及信仰缺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宗教在农村的发展却是愈演愈烈,农民信教的人数日渐增多。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精神信仰的缺失?宗教为什么在当前农村社会的大形势下得到了大的发展?解决以上问题,无疑对了解农民精神信仰和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反映。

1.宗教信仰集中,信仰类型多样

当地基督教发展迅速,除了西乡县农村许多回族群众全民信教外,大多数信教徒集中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表1 宗教教会场所间数统计

一、宗教在农村快速发展

汉中西乡是一个茶叶大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大发展时期,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农民在经济活动上较为活跃。摆脱了农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人民的个体性价值观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作为外来的宗教在当地较以前有大的发展。近年,西乡县成立了宗教事务局,以便更好地促进宗教的发展。此次调查涉及了西乡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西乡县沙河镇政府,经过与部门领导的交流,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地相关部门对宗教场所的严格管理和教会活动的重视程度。经过教会人员的介绍,可以大致探究农民信教的动机和信仰缺失的原因。此次调查针对宗教发展的原因和人民精神信仰开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7份,被调查者涉及多种行业和不同类型人群,以求对宗教发展和精神信仰问

通过调查发现(表1),基督教场所的间数已经达到23.1%,因为西乡县回民全民信教,而且回民占总人口数的4%左右,所以除去伊斯兰教会,最具规模的教会便是基督教。西乡县近年来设立了宗教事务局,按照国家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可以说当地宗教的发展已经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从教会规模来看,中国传统教会佛教和道教场所间数仅仅占总数的3%,远远不及基督教的规模。当地农民信仰宗教呈现信仰集中,并且多种宗教并存的态势。

2.农民宗教意识模糊

宗教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有了好的机遇。“宗教盛行是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失落与重构过程中,处于社会机制与管理‘真空’失序离散的人们寻找自身定位和坐标的结果,是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精神支柱的社会主导精神迷失后,精神处于迷茫状态的人们寻求思想行为取向和笃信目标的结果。”[1]据调查,许许多多的群众开始接触或者是有意接触宗教。他们认为宗教是新鲜事物,经常抱着试试的态度,抑或是受到周围信教人的鼓舞而信仰宗教。调查问卷上反映,在受调查的147人中,60人,约占比例41%认为不太清楚宗教,仅仅有占29.1%的人知道宗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对基督教会牧师的调查,得知信徒信教其实好多是文盲,占到总人数30%左右。可见其实人们并不是十分了解宗教的具体状况,有一种盲目信教的动机在里面。牧师还说道,好多人唱赞美诗,诵读圣经,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把一些意思扭曲来理解。这更加表明了人民的信教理念和动机并不都是正确的。

二、精神文化缺乏,宗教成为替补品

1.业余生活单调,精神文化活动贫乏

通过了解农民的业余生活,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农民群体在务农务工之余的精神取向和兴趣爱好。其实,这也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关联。与此同时,一个人的业余生活与本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以及本地区的教育、风俗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内心兴致趋向和精神动态,是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间接反映。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在147人当中有55个人经常在工作之余以看电视、上网等媒娱方式进行业余生活,比例约为37.4%。而有60人经常进行打牌下棋打麻将等休闲活动,占到40.1%。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较为贫困的农村,人民的基本业余生活还是以打牌下棋为主,这些人大多是务农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当然缺乏人生坐标,没有更高的物质、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而那些看电视上网的人,大多是进行务工和做小生意的,家庭情况相对比较富裕,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进行较高水平消费生活。

2.精神信仰缺失,宗教引力巨大

精神文化的贫乏,使得人的心理防线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幅减弱。心理对外界承受度降低,导致了人在生活中的生命脆弱感和无助感,即信仰的缺失。人在无依无靠时就需要一种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可以用自身的忠诚来为自身达到生活的理想效果。而宗教正好提供了一种可以使人依靠的力量——神灵。经调查,可以清楚地发现,信教徒大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妇女、文盲以及病残者的人数占有较大比例。通过调查问卷(见表2),可以看出34.2%的人是因为内心需要,精神寄托,认为信教就是真理,而38.2%是因为其他原因信教。通过访问,他们之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中人有疾病以及信教求福希望顺利的情况占大多数。这些人的信教动机明显具有功利色彩。

表2 信仰宗教原因

农民的入教动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心空虚。自己无法支配市场经济运行,因为在个体经营的体制下,集体生活的环境已经不再,所以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然而,农业生产存有自然主导性,农民对生产活动成果的未知,使内心生出一种畏惧的情感,心里无依无靠,导致心灵空虚,因此需要一种可以控制一切的力量。而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宣扬真神,一切由神主宰。同时,他们可以选择信仰神,把一切归于神的旨意,心里便有了一种依靠,减轻了心理压力。“由于宗教是以信仰的方式,通过内在信念发挥作用,所以具有极强的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能力。”[2]二是出于一种功利性。人们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人们无法预知事情发展的态势和结果。这样,当遇到大的事件时候,人们往往无助,无力来进行反应。他们对神祈祷,希望神能够吸纳他们的意见,看到他们的虔诚,使神灵对事情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得到一个良好的、理想的结果。通过访问,基督教会牧师说:80%的教徒身体患有疾病,他们认为教会是一个“大医院”,被看作是“廉价医院”,生病了就来祷告,祈求神赐他们健康的身体。由此可见,人们功利的原因是占大多数的。

3.宗教作为替补品功用多样

以基督教为例,教会通过对教义的宣讲,使人们对其神圣性进行崇拜,从而有一定的服从心理,进而履行教义,最后获得心理的满足。总的来说,宗教通过对其教义的宣讲,对人们生活压力是一种外在的解脱,对心灵具有一定的安慰作用,并且在社会功用上能够引导信徒的道德言行。群众内心有了依靠、信仰,自然压力和恐惧通过祷告等形式进行释放和舒缓。其中,宗教对人民素质道德的提升对农村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在访谈中牧师举了例子,说宗教教义在道德方面是一种规范,提倡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克勤克俭、不能损人利己,并且在基督教中有“十条诫命”。这些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道德进行改善和约束。人们在信教的基础上,必须遵循这些戒条,这样就会在个人素质上使自己有很大的改善。在采访中,我们知道当地基督教在公益事业上也有作为,在地震捐款和救急扶贫中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当地基督教会还开办“主日学”、“老年识字班”,积极帮助教徒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二是当地设有民族宗教事务局,按照党的宗教政策和中央宗教事务条例对当地宗教进行管理和积极引导,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宗教的道德功能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社会稳定,在精神层面上发挥着替补作用。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盲目信教的状况,所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科学引导人民信教,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三、正确引导宗教发展,促进宗教与新农村建设相和谐

1.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决定了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快慢。教育的落后,人们增强和培养自身素质的机会能力缺少,对事物(尤其是新事物)的识别判断力大大降低,使人们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具有不健全和不稳定性。据调查,农村信教人数逐年增多,但是其中大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甚至为文盲,这说明信教人群中自身素养较差,他们甚至无法识别宗教这个新鲜事物,无法明确信教的目的和原因,对宗教教义的意义了解寥寥。国家在发展的同时强调经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这是因为精神文明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和进行健康生活的支柱,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生存和社会适应力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教育的投入,使得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信仰,这样才能达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层面的改善。所以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成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2.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替补品,并且可以对人的道德精神和知识素质有相应的提高。但是,宗教是独立的事物,所有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目的。宗教教义提倡人们相互之间友爱尊重,家庭成员之间和睦融洽,尊老爱幼,表面倡导一种与现代社会相似的理念,其实质是引导教民通过如此方式尊重神灵,从而在来世升入天堂。它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对神的绝对尊重和服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引导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和谐,要从农民信教原因的角度进行考虑。首先,农民在生产活动之余,业余生活是贫乏的,单调的生活状态极易使人的生活目标偏失。在这种偏失的情况下,宗教用特有的礼拜活动形式给人们提供了选择。在礼拜中,教徒可以进行赞歌吟唱,集体祷告,故事分享,圣经讲解等多样性的活动,足以使这个新事物被农民群体们所乐意接触甚至接纳。而现今的电视娱乐行业,重点侧重城市文化,农民的兴趣取向成为大多电视节目的盲区,使现今最流行的文娱途径与农民群众相离过远。其次,功利性的入教动机提醒社会应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力度。农村大部分地区硬件设施缺乏,人民生活环境不佳,在医疗卫生和生活保障方面相对落后,加上务农收入不稳定的状况,使农民的生活压力较城镇人群大。所以公共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农业补贴等)是农民负担减轻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公共建设与公共活动的有效率。

3.加大基层建设,大力宣传落实党的政策方针

基层建设对于进行宗教管理和引导有着重大的意义。宗教事务部门的设立可以有效保证宗教活动合法合理正常的开展。同时,基层宗教事务部门的设立成为国家政策与当地宗教发展的桥梁,可以直接对宗教进行合理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基层需大力宣传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和倡导教徒坚持爱国爱教相结合,同一切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制造社会动乱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保障公民信仰自由这项权利,使信教与不信教群体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友爱。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基层落实党的政策,要使宗教的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适应,引导广大信教群体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积极因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农民精神信仰的缺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在满足生理需求后,进而存在安全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人们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一种功利性追求,这得益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赖和依存。而归属需要就是人们愿意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组织,如朋友圈、工作圈、家庭圈,并且在其中给予爱和接受爱,将自身投入到组织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由此可见,农民因为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相脱轨,出现了无依靠、无寄托的精神缺失。可以说“农民传统信仰缺失是宗教文化能够得以对农民精神信仰进行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3]。农民发现信仰宗教可以缓解压力,把自己的信仰给予神,可以获得保佑,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他们极度想寻求生的意义,在进行忙碌的经济生产之余有一个可供精神栖息的地方。仿佛一切事情,顺利的、坎坷的、遇福的、遭灾的,都由神灵主宰。然而这种崇拜之情使人们甘于接受现实,这样就减轻了精神压力。对于宗教,当地还出现一些盲目信教的现象,在宗教宣传上缺乏力度。国家现今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宗教在农村的大发展,对农村建设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宗教发展上,当地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促进宗教正确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促使教徒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爱国爱教。在大力促进宗教发展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迫在眉睫,政府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关注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将会更加促进“三农”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刘忠卫.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7(1):104-108.

[2] 席升阳,马 凌.河南农村宗教活动对基层政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1):42-27.

[3] 张 良,吴理财.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对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J].人文杂志,2010(2):175-180.

C 915

A

1672-6219(2010)增刊-0024-03

2010-09-17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陈思嘉(1991-),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信教信仰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