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研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
2010-10-10王志刚
王志刚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研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
王志刚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社会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将更多的休闲体育内容充实到《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中,这是贯彻学校体育课程新理念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现阶段休闲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
休闲体育; 大学体育; 精品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休闲的目的从单纯的休养生息转变到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休闲的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休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品质及文化素养提高的标志,也体现了个人对生命最高境界的探索与追寻。休闲体育运动正是以其运动强度不大,专业要求不高等特点,使它成为大多数人空闲时间的首选运动项目。而休闲体育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必然辐射及影响到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发生一系列变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偏重休闲体育的开展,课程内容涌现出很多时尚且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而且作为一种促进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一、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优化设计理念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体育教学观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体育观转变,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经历了“三基”论、体质论后,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演化,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体育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编的自主权加大,体现出科学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1]。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活动项目和健身原则是趋同的。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而言,第一,休闲运动项目将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通过身心健康和有助于体育休闲生活方式养成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材体系,从而使休闲运动项目与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融合。第二,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没有也不可能动摇竞技运动项目在教材中的主体地位,竞技运动项目的休闲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竞技运动休闲化”和“休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将二者紧密结合,并从不同的方向共同推进“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进展。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和休闲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将得到逐步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功能认识的深入,将使得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性得以凸现,并将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第四,兼具休闲性和竞技性、休闲性和民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将成为教学内容的首选对象。
二、湖北省大学体育精品课程概况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数据显示,从2005年始至今年,教育厅每年评审一次,第一年省级精品课程(本科)评审通过了79门,最近几年保持在150门左右(含高职),在6年中共建设近1000门省级精品课程,荣获省级精品课程的大学体育课程有6门,通过检索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公示数据,如表1显示出从2005年起至2010年申报的课程为大学体育的学校,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2]。《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各院校按教育部规定都有开设,但和学校的品牌专业、院系的其它学科课程相比没有优势,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重视程度不够。据文献资料显示,精品课程的评审,国家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主要是对重点院校的倾斜;对工、理、医、文学类课程的倾斜;对有院士、名师参与课程的倾斜;对“理科基地”“工科基地”课程的倾斜。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提出的“五个一流”建设目标,并要求使用先进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指导书等要上网免费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些要求对许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表1 各年度省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数据
三、三峡大学《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实施休闲体育的途径
第一,结合西部地域突出特色,发挥休闲体育其特殊作用。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在进一步完善健身基础理论、休闲娱乐健身、终身健身能力的新型课程模式基础上,强调“我运动我快乐,我快乐我健康”的健康育人理念,充分挖掘体育的健身功能,积极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强化体育休闲功能,强调体育活动的游戏性、娱乐性,弱化体育的竞技性,具有三峡地区特色的龙舟、巴山舞进教材、进课堂、进赛事,定向越野、瑜珈、柔力球等成为学生选课的热门项目,教学体系和课程考核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改变了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将体育健康、保健、休闲等观念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自觉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置于掌握系统的运动技能之上,逐渐形成了课程特色。
第二,教学科研主导教学实践,加强休闲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传播的重要中介,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的职前、职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及综合素养,适应休闲体育教育在高校发展的需要。目前,本课程专任教师从职称结构看,有教授3人、副教授18人、讲师10人、助教6人;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硕士学位10人、在读硕士11人;从学校结构看,主要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青年教师7人、35~45岁中年教师20人。他们在课堂上不仅能由浅入深、融汇贯通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还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未来变化的趋势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课程组教师近5年来两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8项,在公开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7部,30多人参加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研讨会议,充分发挥了科研对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第三,身体健康主导课程结构,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有机融合。课程论认为改革课程内容的主要手段包括:(1)补充最新的课程内容,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2)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结构;(3)精选重要的课程内容;(4)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核心课程;(5)把方法论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3]。体育课程的众多内容在休闲体育中占有重要比例,休闲体育的内容正向体育课程渗透,很多休闲体育项目原来只是用于休闲和娱乐,现在已经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上出现,列为体育课程的正式内容,构建出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三自主教学”特点,优选整合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第1、2、3、4学年中自由选择修满4个学分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分为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必修项目1学分,选修项目3学分,由学生在开设的几十个项目中自由选择。提出并实施“以课内教学为基础、以俱乐部为载体、以体育竞赛为龙头、以学校运动队为示范、以院(系)管理为依托”的“五个一”工作思路。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休闲体育活动组织,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似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健身、消遣娱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利用媒体刊物,增强休闲体育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得到了落实。学生参加课内外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特别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7%以上,实现了课内外学习一体化。学校已成为宜昌市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心,并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授予为湖北唯一一所“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试点单位”。
四、结论
以休闲作为贯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的主线,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的内容,把休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目标,积极开展休闲体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施终身体育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休闲体育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课堂中,这是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屈忆霞,等.休闲体育: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J].才智,2010(1).
[2] 刘忆湘,等.《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8(8).
[3] 曾 静.论高校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融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7).
G 807
A
1672-6219(2010)增刊-0195-02
2010-11-05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0d012)。
王志刚(1962-),男,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