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2010-10-09丁素英
丁素英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丁素英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在知识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从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使教学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知识”、“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积极意义的要素。信息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基本学习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终身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当前的信息化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而又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概念。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能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进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1]。
2 信息化教学的含义
(1)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习惯于将之称为信息化教学。当然,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还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次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2]。
(2)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手段,培养信息化人才是目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
(3)信息化教学是信息化教育的主干、核心和重要的表现形态。相对传统的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教学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中心”、“技术为本”或“技术决定论”,而是技术为教学更好地服务。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环境,使教学效果更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
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学生低阶能力、低阶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所支持的是低阶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突破这一局限,通过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阶能力获得有效发展。
信息时代的学生学习要求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以培养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能力,使得学生敏锐地捕捉信息、批判地筛选信息、灵活地交流信息、正确地评估信息、高效地应用信息、创造地生成信息;由他主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学习向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习转变,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正如科学家杨振宁[3]所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本文构建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并与传统教学的模式做一简明扼要的比较,以便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比较[1]
由表1可知,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1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和过去的时代相比,重要的在于现在拥有原来无法拥有的海量信息,以及过去的时代无法拥有的信息沟通技术,在这个背景下,教学观念必须要改革。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的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
信息技术下的信息化教学观念赋予了更多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转移”。
(1)教学“中心的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为中心转移为以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为“人力开发”(智力、心力和体力)、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
(2)教学“目标的转移”: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移为培养能力型(重点是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和会学习能力)、素质型人才,由适应计划经济社会型人才转移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市场竞争、高科技、数字化环境的的应用型、创造型人才(主要表现: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4]。
(3)教学“技术的转移”:由普通的传媒技术转移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信息技术;由模拟技术转移为数字技术,并由此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乃至教学理论、课程与技术的整合的一系列变化和转移。
利用信息化教学,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过程的讲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学生要从被动、低投入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交流;学生的知识不是传授来的,而是通过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的。
3.2 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材、粉笔、黑板及传统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改变为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引发了教学诸方面的变化。如广义化的教学主体、多元化的教学材料、共享化的教学资源、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灵活化的教学策略、智能化的教学系统、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及自动化教学管理等。
3.3 改革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积累与继承,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连续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严格按照时序概念推演。信息时代,面对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知识,将其梳理成适于教学的连续体系已非易事,教师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虽然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也许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整体地教学设计,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再单纯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计划经济的工作型,而是以“人力开发”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生存能力为主题的应用型。
3.4 改进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传统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以考试评定结果、以分数衡量优劣;评价标准是依据大纲或授权机构编制的标准,标准相对稳定且统一;评价方法是测验、考评、作业或实验;评价活动是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孤立性、终结性活动;评价者是教学机构、教师,学生不参与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关注信息素养、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表现和过程;评价标准是依据学生和教师按照实际问题、先前经验共同编制,标准不固定;评价方法是绩效、自评、互评、契约、测验、调查、观察、情景或过程;评价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评价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
依据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其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分析、鉴别,并作出价值判断,更重视过程评价、自我评价、主观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等,使得评价更趋于科学化、人性化、更富有价值。
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这些方法和形式适应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法,适用的评价方法有常模参照测验、观察、调查、标准常模测验等;对小组合作学习,适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调查和标准参照测验;对网络教学中的独立完成项目方法,适用的评价手段有范例展示、学习文件夹、绩效评估、情景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通过教学评价从教学活动中获取反馈信息,帮助师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使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过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帮助师生判断导致教学不理想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决策;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师生共同参加教学评价,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提高。
4 结束语
以往时代重视“3R素养”:读(reading)、写(w riting)、算(arithmetic),而信息时代更加强调“3T素养”:技术运用(technology)、团队协作(teaming)、迁移能力(transference)。所以,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到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公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绩效的评估,强调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强调传统的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
[1]禹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72-74.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3]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2.
[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Mode Discussion on Training Students’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D ING Su-ying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In the age of rapid know ledge information expansion,digital,network-based,intelligent new now ledge,new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emerge,so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key of teaching reform.This paper were discusse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oncep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so our teaching can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
G434
A
1671-4288(2010)04-0140-04
(责任编辑:肖恩忠)
2009-10-16
丁素英(1966-),女,山东坊子人,潍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