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2010-10-09福建福州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李志林
福建福州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李志林
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福建福州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李志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相关金融问题给予了辩证分析,本文据此总结了三个金融运行规律:金融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必须按期还本付息、虚拟资本并不完全代表现实资本,以此视角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并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资本论 金融运行规律 改革与发展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有其自身运行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表示为:G—G—W—G`—G`,G—G阶段是货币资本从金融领域开始向产业资本转移,G—W—G`阶段是货币资本经过转化为产业资本后产生了增加剩余价值的新货币资本,而G`—G`是新的货币资本向金融领域回流。
一、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
(一)金融是从事货币的交易业务,金融资本(生息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金融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金融资产价格虽然有独立运动的特点,但实质上其从实体经济获得的利润来源是定价的重要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可能产生巨大泡沫。西方金融理论认为金融资本是独立运行的一种资本,利息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是时间价值的体现,因此金融资本能独立进行价值创造增值。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看法与其完全不同,马克思认为金融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分享产业资本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即金融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那么,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什么金融往往表现出强大的创造价值能力?
现代经济中,公式G—G—W—G`—G`中生产活动W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全方面发展,不断扩大和延伸,商品生产已不再局限于马克思时代的有形商品生产,还发展到了无形商品生产,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同样适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只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从国民经济体系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一般生产有形商品,而第三产业主要提供无形商品。第三产业提供的无形商品,有的直接参与交换用于人类消费,如医生的服务、演艺表演等;有的服务于工业、农业等有形商品生产,就如马克思所述“运输业以及处于可以分配的形式中的商品的保管和分发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看作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根据这一思路,只要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些环节是商品在“兑变”为货币之前所必需的,则就应当视为生产过程的继续,它们被视为生产过程的延伸同时也可作为生产过程相对独立的环节来考察,只不过这些环节已不象工厂流水线那么直观,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在现代经济中已表现得较为分散、抽象的联系,因此不容易被观察。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它提供无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的直接交换给个人消费,如个人财富管理咨询服务;有的服务于其他生产,由于从现代经济整体看,金融制度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规模化与集约化,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金融服务已成为现代产业生产的不可或缺部分,这些服务应视为相应生产过程的必要延伸,因此融合了金融服务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表现已不单纯是凝结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的劳动,它还包含了相应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也需要通过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售(G—W—G`)来实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商品有其特殊性,它既包含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也往往与金融资本交易捆绑在一起。因此,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金融业创造价值的表现却远远大于金融从业人员劳动创造的价值,这是因为,金融业所表现的价值增值不仅有金融从业劳动创造的价值,还有另外很大一部分,那就是生息资本通过融资活动从其他产业生产中分配而得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不是金融从业人员劳动创造的,但形式上却表现为他们创造的。
(二)金融资本在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领域间必须顺利实现循环,即借贷资本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资本流回到它的起点,一般来说,是资本在它的总循环中的具有特征的运动”。生息资本也是如此,其运动公式中G—G是作为生息资本的货币的第一次换位,由借贷资本家手中转移到产业资本家手中,货币的所有权没有被出让,因为没有发生交换,借贷资本家也没有得到等价物。G`—G`是货币由产业资本家手中流回到借贷资本家手中,它不过是放出资本G—G行为的补充,因为资本支出时不是产业资本家所有,所以回流时也不能归他所有。“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让渡的这种特有形式的运动”。虽然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出现,借贷资本的所有者已由特定的借贷资本家阶层扩大到所有具有富余资金的阶层,但是借贷资本必须按期还本付息的规律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且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更应该强化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三)虚拟资本并不完全代表现实资本
马克思在“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这一篇中对信用以及虚拟经济作了论述。“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不能卖出,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所有这些证券都只是代表了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有价证券价值的变动是由其所能带来的利(股)息以及一般利息率、市场的供求情况等决定的,其变动并不完全反映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也就是说,虚拟资本总量的扩大并不代表真实资本总量的扩大,不代表社会可融资量的扩大,虚拟经济泡沫往往带来“假象”。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成了重要一部分,它既能促进真实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能导致真实经济的衰退。
二、启示
下面,从以上金融运行规律看本次金融危机和危机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本次金融危机是金融运行脱离规律的后果
2007年初在美国房贷市场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评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度宽松的房贷政策、金融衍生工具及证券化泛滥且缺乏金融监管、评级机构评级虚假性和道德风险、人性贪婪、会计原则不合理等等,而更深层次的主流原因则认为是全球经济的失衡,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与缺陷。除了以上原因分析外,从金融运行的角度看,本次金融危机是金融运行脱离规律的后果。首先,美国的房地产信贷运作脱离了信贷需要按时还本付息的基本属性,放宽贷款条件,向不合格借款人发放贷款,导致借款人产生还款风险通过各金融子市场传导,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其次,美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脱离了金融利润来很大部分来自于工商企业等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的规律,金融资产价值由于缺乏足够的价值来源支撑而泡沫破灭。再次,金融证券化市场由于过度膨胀发展,出现证券资产向货币转换困难,产生流动性危机,虚拟经济的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危机后国际金融改革逐步回归金融本质
危机后,各个国家以及世界性组织均加强了金融改革,提高监管力度,规范证券化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限制金融自由化,使金融业运行回归本质。
美国方面。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签署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它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衍生品市场监管、住宅抵押市场监管、银行监管、对冲基金监管、信用评级公司行为、美联储救市行为透明度、华尔街薪酬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意味着金融自由化将受到限制。
欧洲方面。2010年9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法案,欧盟将从2011年1月起成立四个新机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避免金融危机重演。在宏观层面上,欧盟将设立一个主要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在微观层面上,欧盟将新成立欧洲银行管理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以及欧洲保险和职业年金管理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业实施监管。
国际方面。强化国际金融监管标准。2009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1996年交易账户资本计提规则和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修订稿,以弥补金融危机后体现的监管缺陷和不足。2010年9月12日,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和过渡期安排,包括将普通股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此外,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三)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应遵循金融运行规律
本次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应遵循金融运行规律,坚持金融为经济服务的核心,辩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
第一,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坚持金融为经济服务的核心。次贷危机从某些方面表现出了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追逐利益,脱离马克思对金融价值增值来源的思想,偏离金融为经济服务的基本功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过度聚集最终爆发,我国金融发展要吸取这一教训。我国金融证券化、衍生化创新要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基础,考虑实体经济的风险接受能力,因为从金融风险分散的范围来看,基本可分为金融领域内、实体经济领域内以及同时在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三种范围,但归根结底消除金融风险的价值来源仍是实体经济,也就是说金融业作为整体,其出现的坏帐损失最终要从实体经济中获取的利润来冲销,无法通过证券化或衍生化来消除,这也是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始终无法消化房地产信贷坏帐的原因。
第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加强自律与增强社会责任。次贷危机中,华尔街多家金融机构涉嫌隐瞒次贷风险,由此不仅导致自身陷入困境也造成金融市场灾难性后果。我国金融机构要加强自律管理,维护金融健康发展。在内部管理上,要加强对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防范。在外部管理上,应增强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资源配置的中心,它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既要承担作为一般性企业的社会责任,即发展要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要发挥其行业特殊性,通过具有社会责任的金融行为,引领社会公众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发展低碳金融,采纳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它们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利润空间。
第三,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关注国家利益。从不同国家对次贷危机的争论中,我们发现各个国家大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谁应承接责任以及危机后应如何改革,这些对经济关系的论述和观点以及各种经济协调活动背后体现着国家的政治利益。因此,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应时刻牢记这一现实。首先,国家要保持对金融产业的控制力,在中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过程中应关注这一点,在资本项目开放问题上要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实力以及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相适应。其次,要掌握金融定价权,在汇率改革上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与渐进性三原则,不因国外的政治言论而动摇;要加快培育国内的金融市场例如“碳市场”,发展“碳金融”,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掌握住我国排放资源的定价权,为国际排放博弈进一步作好准备。再次,对国际资本的引入应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原则,不应单纯以促进金融交易、扩大虚拟经济总量为目的。西方金融理论认为的金融资本会独立创造价值的理论本身就带有极大的破坏性,应时刻警惕。
第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美国次贷危机中,缺乏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金融业采用分业监管模式,“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独立性差、协调性不足、监管目标存在偏差、不尽适合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逐渐向集团型、控股型发展,金融跨业经营趋势更加明显。应加快建立协调的跨业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资产在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之间,在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风险转换的识别与防范。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表内监管与表外监管,奉行审慎管理原则,促进金融机构增强信息透明度。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林春山、白龙,美国次贷危机:关注焦点及其争论述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3]王来华、李乃燕,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责任编辑:何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