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
2010-10-09南开大学金融系王世雄林森
南开大学金融系 王世雄 林森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
我国于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实现经常项目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成为“第八条款国”,即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但是我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人民币仍然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完全可兑换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合理的汇率水平、有效地金融监管和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我国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应是一个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过程,不能盲目求成。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有利影响
1.铸币税收入
一国货币如果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可以给该国家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一般估算铸币税通常仅占一国GDP的0.2%,但由于国际货币在国际流通及储备领域有着特殊地位,所以其铸币税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大大高于一般货币。如果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中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和程度加深,对外贸易步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为美元资产。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中国在美国投资的最大风险为美元贬值,预计中国将因人民币升值而致使的投资损失恐达20%至30%。截止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不利影响
1.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和外部冲击风险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影响人民币需求量的因素将是国内和国外需求的综合。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的发生,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问题上面临着困难,导致国内及国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均无法准确的测度,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此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了人民币外部冲击风险。
2.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最早由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美国需要通过长期逆差,来为世界提供结算与储备货币;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其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保持长期贸易顺差。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要求是任何一个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都将面临的难题。当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9093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为2207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截止2009年底,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缴纳的份额占3.72%,居第六位。GDP保持年均超8%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是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保障。
国际清偿手段指一国的外汇储备和筹措外资的能力,主要内容是外汇储备。我国在2006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止200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3992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国际清偿力的强大保障。在开放我国的资本金融账户后,巨额的外汇储备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而不受资本外逃冲击和投机风险。
(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初具规模,并实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克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考验,经受住了国内经济过热和国外的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冲击。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过程中应该继续推进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保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币值稳定。
四、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途径
(一)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内容如下: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现行人民币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艾钦格林(1994)的“中间制度消失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如果外汇市场中汇率的浮动幅度超过了政府规定的目标,那么政府就会干预外汇市场,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不至过大。这种隐含担保机制会诱发市场经济主体采取逆向选择行为,最终加剧金融的脆弱性和风险。
由于技术性等原因,对参考货币篮子中的币种、币种权重及计算基期均未明确说明,这就增加了投机者通过对货币篮子的估算来评测汇价进而进行投机的风险,导致投机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进行投机性买卖,加剧汇率波动。
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基于中间制度消失理论,人民币在长期中必将抛弃现行的软盯住汇率制,即实际上的中间汇率制度。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汇率必须充分反应市场供求;另一方面,根据三元悖论,中国在长期中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是必然趋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亦不可以丧失。那么,在人民币汇率的制度选择上,就必然要走向独立的浮动汇率制。
针对投机冲击,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合理规避风险。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不仅要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而且要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不断地推出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适应市场投资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
(二)构建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市场是只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主要由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从事境外交易,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市场,有中心市场范围广、交易币种多、交易数额大、规避管制等特点。因此,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立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设立离岸金融中心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问题上,我国可以采取日本的经验,即通过在本国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开展本币的离岸业务,推广本币的世界认可度,提升本币地位,进而推动本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
(三)从区域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凭借我国强大的经济和贸易实力,充足的外汇储备,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影响,在危急中负责任的态度和坚挺的币值使人民币在周边各国中地位颇高,这是人民币从区域化走向国际化的基础。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开展,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上要求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呼声也会越来越大,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列为本国的储备货币,人民币经过区域化进而国际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1]姜波克,张龙清.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8
[2]冯华.张贝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1
[3]刘力臻,徐奇渊等著.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