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童痢疾疗效观察
2010-09-29高彩莲王宪丽郑灵娟
高彩莲 王宪丽 郑灵娟
儿童口服药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受到一定影响。我科于2009年 6~10月对 2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应用自制中药汤剂进行保留灌肠,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均为我科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为粘液性脓血便,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腹泻原因不明,均排除重度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口服治疗组及中药灌肠组各 20例,口服治疗组男 8例、女 12例,年龄 6~12岁,平均 9岁,病程1.5~8 d,平均 3.75 d,伴随症状:发热 18例。呕吐 16例、脱水 15例。灌肠组:男 10例,女 10例,年龄 6~12岁,平均 9岁,病程 1~7 d,平均 3.5 d,伴随症状:发热 16例、呕吐 17例、脱水 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营养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口服组给予利福昔明 100~200mg/次、4次/d;灌肠组用白头翁汤[2]:白头翁 6g,黄柏 3g,黄连 3g,秦皮 4.5g,四味药混合置于砂锅内加水 200ml浸泡 30min,先武火煎煮 10m in,后改文火煮 10 m in,用纱布过滤,将滤出的药液倒入保温瓶中,在砂锅中再加入 100m l水,继续煎煮 10min,用纱布滤去渣,将 2份药液倒入砂锅中,浓缩至 60ml,放入 250ml无菌生理盐水空瓶中备用,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用20ml注射器抽取药液,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肛管,肛管前端涂少许液体石蜡后缓慢插入肛门 12~16 cm,将药液缓慢推注,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注入 30m l或 20ml,而后拔出肛管,2次/d。注毕,嘱患儿家属用手挤捏臀部,使药液尽量保留 30min以上。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疗效,显著:治疗 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3次 /d),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 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均显著改善;无效:治疗 72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必须改其他药物治疗。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灌肠组用药后未见不良反应,口服组 8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导致肠道及其他系统的感染。而粪便培养一般需 2~3 d,故在药敏试验前的经验用药非常重要。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为半合成抗生素,本品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 RNA,多聚酶、阻止RNA合成进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而起到灭菌效果。其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儿童用药不宜超过 7 d,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3]
“白头翁汤”是中药治疗痢疾的方剂,白头翁能清血分湿热;秦皮苦寒而涩,能清湿热而止后重;黄连清上焦之火,而除心烦口渴;黄柏泻下焦湿热,则赤白自清,所以对热痢初起,下利脓血,心烦口渴,里急后重的证候最为适宜,白头翁汤临床应用于肠道感染有以下重要特点:①使用时不需肠道解痉药和肠道吸附药;②作用迅速,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很快消失;③在肠道内有极高浓度,几乎不存在其他器官中,故其不良反应较少;④由于只存在于肠道内,故不损害听觉,平衡功能及肾功能,不破坏寄生的正常菌群。
表1结果显示:灌肠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组(P<0.01),提示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解决了患儿因口服困难,不能按公斤体重全部按时按量服进,吐出多等问题,达不到西药治疗效果,且西药应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中药灌肠与西药口服治疗肠道感染的方法比较,降低了患儿的痛苦,不影响肝肾功能,副作用小,无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也易于接受,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1] 李少霞,王玉娥.护理学杂志,2006,21:32-33.
[2] 背景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白头翁汤《汤头歌诀白话解》.药物临床信息参考.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