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

2010-09-26于开峰

天津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目标体育

■于开峰 李 岩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研究

■于开峰 李 岩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它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育人方向和培养标准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体系,它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同时也隐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由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选择,在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身心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刻画着深刻的历史印痕。因此,进入21世纪,在“健康第一”宗旨的召唤下,有必要对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梳理,以利于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保证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其价值取向的内涵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

“体育教学目标”这一术语在我国出现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等教科书和体育大纲中只阐述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很少涉及“目标”。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研究者对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这一传统术语进行质疑,认为把“目的、任务”作为教学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执行起来弹性较大;而运用“目标”阐释则更加具体、明了、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体育教学是以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个性、品德。目标是这个过程预计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在知识技能、生理心理、个性品德等方面达到新的水准。因此,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预计学生能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

多元性。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特点。体育起源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娱乐、军事、宗教等多种社会文化活动,因而也赋予了体育活动的多功能,形成了体育活动的多价值。如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生理、心理、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为我们构建多元的体育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层次性。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是逐级的,具有层次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教法目标,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法,其目标应紧紧围绕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的目的性,为课时教学目标服务;课时目标又要依据单元目标来确定;单元目标要依据学期目标来确定……逐级向上是: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终极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这样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下级目标相继完成,总的目标逐步实现。

针对性。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特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在考虑教育目标时,要看学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有哪些兴趣,有哪些特点。”提示了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材,因为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就要有针对性。如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培养;中学阶段,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抓住学生青春发育期,研究运动“处方”,促进学生的生长与发育,在发育的敏感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品行培养;到了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接受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教学目标应同社会接轨,向生活靠拢,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三)价值取向的内涵

对“价值”一词的解释、理解和应用,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价值取向”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价值是指人和客体之间发生的特定关系,价值的一端联系着主体,另一端则联系着具有特定属性的对象。

所谓价值取向,是人们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的方向性。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它不仅对个人的活动,而且对整个社会共同体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不同需求的主体上分类,价值取向可分为“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从价值关系中两类最基本的功能特性上分类,价值取向可分为“工具性价值取向”和“目的性价值取向”……不论哪种分类,都依据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具备相应的合理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的确立

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三种。第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论);第二,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体论);第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围绕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而进行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我国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观开始向多维度方向发展。2001年颁布的体育新课程目标是:(1)运动参与目标:具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2)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本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3)身体健康目标: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4)心理健康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对学校体育教学价值的判断趋向理性和科学。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全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逐步成为学校确立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依据。

三、未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品位,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走向;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21世纪的教育主旋律。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即追求人的完善。教育就是要不断地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本性、尊严、自信、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教育一道,完成教育的目的。

展望未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以下方面。

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体育课程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因素,其教育效应是多因素、多方位的,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格发展问题等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新格局。在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体质、心理、个性、兴趣、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健康第一的价值观。健康是人类追求生命质量的首要目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人的健康是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现代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应是统一的,心理和脑的发展同身体、生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人的身体之中,身体是载体,人体作为有机体,身心是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学最突出的特征是不仅具有对学生的身体、生理、体能、素质施加影响的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社交等方面也具有教育的功能。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将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终身体育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可否认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取代体力劳动;产业结构优化,闲暇时间增加,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发生改变等;“文明病”、“富贵病”威胁着现代人的生命;激烈的社会竞争给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等。接受终身体育教育,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生活、愉悦身心、提高生存质量,是现代人必须追求的生活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为学生奠定一生的健康基础,而且包括传授给学生健身保健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技能,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追求健康,使受教育者全面协调地发展,达到强健体魄、陶冶性情、塑造品质的目的,这是实现当代教育理想目标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之核心。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在指导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又要向着体育教学的健康价值、实用价值方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合,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于开峰 李 岩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目标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粒米的价值
2016体育年
“给”的价值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