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2010-09-26张华冕

天津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师生理念探究

■张华冕

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张华冕

张华冕,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南仓中学副校长。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三项,十多篇论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在河南工作期间,曾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南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基于和谐教学理念的生态课堂,是一种课堂诸因素和谐的、平衡的理想课堂。

一、现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

现实课堂中的生态失衡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目标弱化,学生合作性、研究性、拓展性学习缺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堂视野狭窄,仅局限于课堂环境教学的单一模式等方面。

1.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惧,师生关系疏远,紧张对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造成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散漫态度,师生间缺乏感情交流,师生关系冷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不认真检查教育效果,从而造成“你教我学”的简单服务关系。在教学关系上,学生依然过于依赖教师。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学生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教学互动形式化。

一些教师力图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然而,这些课堂只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种形式上的互动,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表面的互动毫无激发情趣、培养能力的效果。

3.自主探究缺乏有效引领。

和谐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但这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有的教师上课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发展。

4.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把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都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来安排合作活动。在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短,缺乏深层的交流,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话语权,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做听众。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新的教学不平等。

5.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相脱离。

活动的目的是深化理解,培养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升华情感。然而,课堂上,由于活动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学生没有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统一,没有把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因而,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可以彰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低效或无效的。

6.重视课堂预设,忽视课堂生成。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案,对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缺乏课堂生成意识和驾驭能力。课堂成了执行教师教案的过程,从而完全丧失了课堂创造性的价值。

二、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生态式课堂是以生态的视野、态度与方法来审视、思考、分析课堂。在生态式课堂中,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质疑探究,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生态课堂中,关注人性,强调发展,重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如果说和谐教学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话,那么,和谐教学理念的实践结果就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涵的生态式课堂。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诸因素的共存、统一与和谐。

1.教师与学生融通,构建民主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应改变传统角色定位,由教育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心理的了解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要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自居,要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同行者。学生也要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

2.主导与放手结合,构建主导与主体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提下,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实现生态式课堂过程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式课堂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要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拥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搜集信息;其次,在课堂开始放手,让学生尝试;再次,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探究;最后,在课堂后放手,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

3.课堂与社会对接,构建社会、自然、文本等因素有机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课堂实践中,要有开阔的视野,拓展课堂;要改变过去只以课堂为主,忽略贯穿于课前、课后的拓展性课堂现状,提倡学习途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体验感知的能力。要超越教材文本限制,贴近生活,观照现实,放眼未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要真正使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知识的精神力量,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彰显个性、崇高独立的精神之旅。

4.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地建构。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

5.多维互动,互助合作,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去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反馈,加强情感的交流,教学相长,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息。

6.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探究学习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诱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活跃思维,激发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争论激烈,“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效”。教师和学生做到有效授受,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反馈,有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

猜你喜欢

师生理念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