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共享策略及保障

2010-09-26朱亚玲

图书馆学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吉林省成员

范 敏 朱亚玲

(长春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区域图书馆联盟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图书馆之间通过平等、自愿的原则而建立的图书馆联合体,以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以协作化运作、整体化发展、便利化服务为目的,以保障公众普遍均等地获取图书馆服务,促进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化发展[1]。吉林省图书馆联盟正是这样一个合作组织,于2008年4月创建,其联合了省内公共、高校、科研院所等29所图书馆进行了跨系统的联合协作、资源共享。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吉林省政府在长春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性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基层的经验。

为了认真总结联盟的发展成果,笔者在分析联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资源建设和共享发展的策略,并探讨了促进联盟可持续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及服务现状

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历经两年的发展与实践,已从成立之初的13家成员馆,发展为包括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各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在内的29家成员馆,联盟在组织协调、资源建设、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

1.1 制定联盟合作条例,稳步实施共享组织体系建设

以突破行业壁垒为基点,以总分馆建设为载体,联盟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各馆馆长兼任,负责联盟的人、财、物协调管理与调配。联盟提出了“横向联合、纵向发展”的管理模式,并制定、实施了共享的管理办法,如: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章程、联盟协议书、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规则、通阅卡使用规则、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

1.2 协调文献资源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基础

针对县、区馆文献经费不足,高校、公共馆文献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联盟确立了“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共谋发展、互助多赢”的资源建设思路,依托高校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确立了高校——县区馆的“对口援助”方案,由高校馆向县区馆无偿赠送图书,帮助开展业务培训,构建数字化馆藏等;同时,借助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络,开展长春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开展了文献协调采购、联合编目建设、送书下乡服务。截至目前,仅在长春地区,以长春图书馆为总馆,已建立协作分馆70余家,协调采购图书1.1万册/件,送书下乡近8万册/件。

1.3 充分挖掘各馆资源特色,协调进行专题资源数字化建设

结合吉林地方特色及联盟成员馆的馆藏特色,联盟已合作建设了近2TB特色专题资源。如:长春师范学院整合了10余个成员馆的资源,建设了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文论文数据库;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与抚松县图书馆合作建立了人参文献资源专题研究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建设了吉林二人转、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动植物图片数据库;长春图书馆建设了百年长春、伪满史料、长影影片数据库等。特色的资源信息、丰富的内容结构,为全面揭示各馆馆藏、促进地方文献利用与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4 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为提高协作化、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联盟先后建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长春网络图书馆”网站,整合地区各成员馆的馆藏资源,实施联合目录查询、网上全文传递、联合参考咨询及远程检索下载等服务。两年来,已有14家成员馆提供联合目录,网上参考咨询6万余人次,网上全文传递30万余篇,远程检索下载10万余条。海量的共享资源、联合的检索方式、远程服务的方便快捷,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检,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

2 吉林省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策略

为巩固联盟发展成果,促进联盟协作化、规范化建设,根据联盟各成员馆资源建设的特点,联盟需制定长远的、规划性的资源建设方案,结合吉林省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建立重点突出、学科齐全、类型完备、语种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最优化,联盟资源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

2.1 优化地区文献资源配置,保障全省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2.1.1 明确分工,丰富外购文献资源的种类。本着系统性、连续性、完整化、特色化原则,确定各成员馆的资源建设目标和馆藏体系:加大高校馆、科研院所在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科技性、专业性文献资源的配置力度;对于公共馆,着重配置基础性、地方性、大众化、特色化的文献资源,保障地区文献的收全率。

2.1.2 整体规划,完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遵循“馆藏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原则,在调查各成员馆专题资源建设现状、计划的基础上,由联盟统一制定特色资源建设规划,并采取项目建设、联盟协调等方式,组织各成员馆共同参与、合作开发。对于之前已重复建设的资源库内容,要进行资源库的合并、整合,并不断更新、完善资源库内容。

2.2 开展电子文献联合采购,减少重复采购

由于电子资源具有异地存放、网络获取及方便共享的特点,联合采购、开放共享是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选择。为此,联盟应采取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协调成员馆积极进行联合采购,由联盟理事会负责资源的试用、评估及采购,并有计划地实施、落实。

2.2.1 组织成员馆试用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内容、需求、价格、成本、检索系统、服务和使用等进行客观评估。

2.2.2 调查、统计并汇总各馆计划购买的电子资源品种、内容、购买形式(联合、租用、包库、流量计费使用等)。

2.2.3 拟定数据库采购方案,并与数据库供应商进行谈判,组织联合采购。

2.2.4 由理事会代表联盟签订联合采购合同,由成员馆各自签订本馆合同。采购价格以数据库厂商、成员馆协商或由公开招标确定。

2.3 扩大联盟的服务规模,延伸共享服务领域

在当前联盟基础上,联合地区县(区)馆、高职高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村书屋等文化服务团体,构建覆盖全省的文献资源服务网络,全面开展纸制文献互用、数字资源共享的服务。

2.3.1 通借通还服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纸制文献的通借、通阅、通还,即任何一家成员馆的持证读者,都可以在联盟成员馆范围内异地阅览、借还文献。同时,开通文献预约、续借、预借服务,让读者享受“一公里文化圈”的文献服务。

2.3.2 联合目录查询服务。采取技术手段,协调、处理各成员馆原本并不兼容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联盟内各成员馆馆藏和借阅信息的无缝链接,实现时时在线的网上联合目录查询服务。采用“一站式”检索方式,向读者揭示文献馆藏,提供借阅查询服务[3]。

2.3.3 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不断扩大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网上参考咨询的规模,建立分布式咨询、共享式服务的模式,广泛提供网上文献传递、在线咨询、专题咨询、代查代译服务。同时,联盟应积极加入全国性的参考咨询网,提高咨询平台的知名度及文献获取能力,提升咨询服务能力与水平。

2.3.4 数字资源共享服务。整合联盟各成员馆的数字资源,以联盟网站为服务载体,向读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开放式的网络服务。无论读者身在何处,都可以流量计费、密码登录、身份认证等形式,检索、查询联盟的数字资源,享受足不出户、服务到家的方便与快捷。

2.4 应用先进技术,探索创新的服务形式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联盟服务提供了创新的服务空间。借助网络、移动设备、现代物流、WEB2.0等新技术,联盟应积极调整服务流程,丰富服务手段,提供随身、随行的信息服务。

2.4.1 手机服务。联盟应与电信、网通部门合作,开通短信、飞信、网络图书馆服务。开通手机文献查询、预约、续借、电子文献下载、阅读功能,实现随身的文献服务[4]。

2.4.2 移动服务。联盟应引进、使用手持移动阅读设备,采用借用、租用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便携的、随行的知识服务。

2.4.3 物联网服务。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并与图书馆集群化、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实现文献的定位导航和智能分拣,并深入街区,借助于联盟成员馆的服务网点,向读者开通24小时的自助式、智能化借阅服务。

2.4.4 开放获取导航服务。仅仅依托联盟成员馆的资源进行共享资源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加强与国内外各信息组织、团体的合作,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开放获取(OA)资源、知名搜索引擎(goolge 、Yahoo!、Microsoft、NHN)等建立有效链接,提升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及服务能力。

2.4.5 虚拟社区服务。利用 BBS、RSS、Blog、Wiki、Folksononies、Tagging等,将联盟信息服务延伸至读者的一切活动空间,融入虚拟社区的生活、工作场景,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

3 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可持续发展措施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建立覆盖全地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普遍、均等地获取文化服务,联盟需加强在组织保障、标准保障、政策保障方面的建设力度,推进联盟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化发展。

3.1 联盟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3.1.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高校、科研、公共图书馆人、财、物的投入与管理,而且还涉及到成员馆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联盟必须实行统一、强有力的领导。在联盟理事会的基础上,应建立由吉林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的管理组织,实施常规性、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联盟管理主要包括联盟成员的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评估管理等[5]。

3.1.2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对联盟的共享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对于社区、街道、农村等信息匮乏的联盟成员,要加强资源共享的调配力度,促进地区、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3.1.3 保障共享专项资金的供给。联盟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专项资金,用于联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技术研发及人员培训等;以诚实申请、公证受理、科学评估、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经费管理机制,建立项目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的管理体系,保障联盟资源的广泛共享。

3.2 共享标准保障体系建设

在遵循现有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保障联盟资源共享的相关数据标准及规范,涉及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建库到共享应用系统集成、信息发布与服务等系列标准体系。

表1 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体系

3.3 共享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联盟是体现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普遍享用均等服务的重要体现,在构建联盟体系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各种相关政策以保障联盟资源合理、合法的网络开放与服务共享。

3.3.1 共享资源公共获取政策。共享资源公共获取是指用户能够便捷地、免费或通过合理付费方式无障碍地获取资源信息。公共获取政策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政策、信息保护政策、信息保障政策、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等。这些政策要规定各联盟单位应公开的信息范畴并保证信息内容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知识产权等。

3.3.2 共享资源布局政策。要确定全省及各地区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总体目标与长远规划,提出共享信息资源布局的原则、模式和实施步骤,规定全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各层次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具体目标,明确各部门、各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分工与任务。

3.3.3 经费与投资政策。管理机构要确立共享资源建设原则、目标及经费保障,明确经费来源、拨款渠道、支配权限与共享责任等。建立健全信息投资政策,根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通过“政府统筹、相互协作、市场调节、共建共享”的方针,在确保公平竞争基础上,提高投资成效。

3.3.4 共享管理政策。联盟理事会应实施对联盟体的统筹管理,制定各种公益性、经营性资源共享政策,建立共享通报机制及共享绩效评估、监督管理办法,将共享管理纳入到政策、制度的范畴中来,以实施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管理。

图书馆联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惠及大众的文化共享工程,只有在明确联盟成员权、责、利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才能保障联盟的持续性发展。此外,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外,对于企业投资生产的数据资源,应纳入到市场化管理,以保护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同时应加强对联盟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组织管理及绩效评估,使多部门、多学科、多单位整体协调、统一部署,实现共享资源的持续积累及良性更新,更好地满足读者公平获取信息的需要。

[1] 涂湘波,黄筱玲.省级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J].图书馆,2008(3):55-56.

[2]范敏,陈素梅.新趋势 新潮流 新家园——建立吉林省地区性图书馆联盟浅论[J].图书馆学刊,2009(7):77-79.

[3]王曼.图书馆联盟是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09(4):61-63.

[4] 李家清.我国图书馆联盟进展及发展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7(2):76-77.

[5]莫少强.建立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 实现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广东推进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和今后设想[J].图书馆论坛,2009(12):121-123.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吉林省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