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一带刘三姐歌谣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魅力
2010-09-23罗相巧
罗相巧
(广西河池学院艺术系,广西宜州 546300)
广西宜州一带刘三姐歌谣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魅力
罗相巧
(广西河池学院艺术系,广西宜州 546300)
广西宜州一带刘三姐歌谣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魅力,它是一代代优秀歌手智慧的结晶,是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歌谣含义、艺术特色、曲式特点、演唱魅力等不同视角,归纳宜州当地歌谣的音乐特点,为收集、整理、研究当地民间音乐工作提供帮助,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歌谣;艺术特色;曲式结构;演唱形式
一 歌谣含义
歌谣的含义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指民歌与民谣,《诗经·魏风·园有桃》记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其二,有固定曲调能配合伴奏演唱的叫做民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自由的方式吟诵,主要强调音乐节奏感的叫民谣。《毛诗故训传》:“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清杜文澜《古谣谚》中记载:“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而歌字究系总名,凡单言之,则徒歌亦为歌”;其三,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著《中国山歌概论》中这样划分:“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这种划分方法也参考江明惇著《汉族民歌概论》中小调的分类方法。这种划分方法其目的是把谣曲区别于山歌、号子,体现出谣曲的艺术形式发展比山歌、号子更成熟,乐段结构更完整,节拍更规范。根据这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歌谣既包含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民谣,又包含专业人员根据当地民歌特点创作的民族歌曲。
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以当地的方言即口语特别是以大量的熟语、俚语(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词句)作为基本词汇的语言交流方式,只要押韵或者近韵,无论字句重复与否,无论句子长短与否,都可以随机组合,把要说的“话”加上“韵”即兴吟唱或演唱,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有关刘三姐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刘三姐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
二 刘三姐歌谣艺术特色
宜州是刘三姐故乡,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地人民有“赶歌墟”的习惯。每逢街日,在街道某角落都会有三三两两的人对歌,每逢周末还经常有当地群众自发性地三五成群地在公园里对歌,十多年来当地政府也分别组织不同规模的“山歌比赛”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可以采集到大量的山歌曲调,从大量曲调中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特色。
(一)旋律相对固定
在宜州市一带的歌谣,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平调”,主要流传于屏南乡、矮山乡一带;“祥贝调”主要流传于祥贝乡、下枧、刘河寨等地;“北牙调”主要流传于北牙乡一带,这些歌曲都是当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口头创作,作者常常是没有名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集体智慧的表现和结晶,是当地人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歌曲往往跟生活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旋律朴素、流畅,结构比较短小、简练,旋律相对固定,不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很大的变化。旋律较朴实、粗犷,但旋律线条起伏不大和节奏较规整,除了某些歌手为达到某种需要而临时变动某个小节或加入某个乐句之外,一般没有很大的变动,演唱形式多数为独唱、对唱、表演唱,以单旋律为主。另外在宜州安马乡还有一种带衬腔的壮歌很有特点,由一个人演唱主持续音,其他人唱和声部分,形成特有的“一唱众和”支声音乐形式,旋律具有鲜明的壮族民歌特色。
(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
宜州的刘三姐歌谣多数采用五声音阶的谱曲方式,在旋律中常出现的调式是徵调式,音阶结构为:“sol、la、do、re、mi、sol”,在宜州一带的歌谣有相当数量的曲调属于徵调式,这可能与当地的彩调唱腔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当地有一种山歌叫“三板腔”,因用板子敲三下起唱而得名。解放前老百姓生活很苦,所以当时所唱“三板腔”大多带有很重的怨气,唱山歌也要先叹一口气。解放后,由于曲艺蓬勃发展,宜州的彩调也因此兴起,还吸收了当地山歌的唱腔,在腔调上有了新的发展,包括“三板腔”在内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原来拖音很长,溶入彩调中之后,节奏更加规整,节拍更完整,在舞台上表演更富有戏剧性,能与人物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五声音阶的曲谱显现了强烈的当地民族特色,音乐中减少了不协和音,同时也降低了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有些歌谣已经发展成为在旋律中加有“si”的六声音阶歌曲,很多歌曲终止处是“si、la、sol”三个音。
(三)乐曲中加有衬腔
在刘三姐歌谣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歌词外,还有很多与歌词内容没有多少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完全是属于衬托性的词句。这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词等构成的语句,我们统称为“衬词’(一般写乐谱时用括弧括起来),与这些衬词配上的乐曲则称为“衬腔”。刘三姐歌谣中的衬词,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以短小精悍的词句,极为鲜明的个性,浓烈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从而赋予当地歌谣极为鲜明而生动的民族特色,成为整个歌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不少歌谣,甚至就以衬词命名。例如:《柳瑯咧》歌曲中大量运用“柳瑯咧”这三个字作为衬词,使歌曲更具有活泼、轻快的特点,由于这些衬词赋予歌谣极为浓郁的壮民族生活情趣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即便歌谣旋律改填新词(很多词不是固定),它们也被保留下来,可见这些衬词在刘三姐歌谣中的地位。宜州当地常见的衬词有“哩、侬啊喂、标啊桐啊喂、呜喂、柳瑯咧、那依呀嗨、那喝了嗨……”。
(四)即兴创编词曲
刘三姐歌谣最主要的特点是即兴编词。唱山歌最大的魅力是急智,这已经成为当地歌手共识。山歌的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在授艺过程中出现“传、帮、带”的特点,师傅在传艺时都是选择自己认为能够传承技艺的徒弟,口传,一句一句地教唱,乐器一句一句教弹;心授,徒弟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一句一句学,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虽然现在电脑已经很普及,但民间师傅现在依然采用这种办法,而不用电脑先打好谱再教。这一方面使山歌至今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高徒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山歌中发挥才智,对山歌进行加工改编。历年来山歌的成果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造成了山歌旋律出现不同程度的互差,为众多歌手对山歌加工改编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无数优秀歌手不断创新,又使世代流传的山歌发展日臻完美。如此发展下来,山歌在演唱、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成了验证歌手、艺人造诣的标准。
旋律即兴变化也是山歌的一种创作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创作者又是表演者。虽然即兴变化只是相对固定的曲调中的局部改动,但经过一代一代地积累,改编成功的曲调也不断得到听众认可,从而推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 曲式结构特点
(一)一句体
这类歌曲主要由一个乐句构成,旋律流畅,一气呵成,旋律线条呈波浪式,音域不宽,以“la、do、re、mi、sol”五个音构成,演唱时反复唱多次,每一次所演唱的歌词内容都不同,这类歌曲在宜州民歌中不常见,只有七个小节组成,属于非方整性乐段。例:
(二)二句体
这类歌曲一般由四句歌词组成,有点类似于“起承转合”曲式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旋律中没有“转”的迹象,也就是说在“转”部分没有新的音乐素材,很多歌曲每句结束都带“哩”作为衬腔,有的是上下对比乐句,更多是平行性乐句。例如:
(三)起承转合
在宜州的山歌中还有“起、承、转、合”曲式结构,这种乐曲一般有四句歌词,句与句之间具有一定的辩证逻辑关系。“起”通常指乐曲的起始句,是乐曲的初步呈示;“承”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重复、变化、呼应、展开等手法,加深、巩固已呈示的乐思,有时也可预示即将展开的乐思;“转”是乐曲的转折、展开,是乐曲进一步发展,通过不同的作曲手法,引入新的音乐素材,把已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在音乐上出现不稳定因素并有进一步的展开;“合”指乐曲的结束句,音乐在转句作进一步展开后,由合句对前面的乐思进行肯定和总结。它也是结束、收尾的句子。合句有时也和起句、承句取得呼应(再现),或在转句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段落加以概括。以下曲例是流传在宜州、罗城一带的歌曲,是一首“起承转合”曲式结构的歌曲。
四 宜州刘三姐歌谣的演唱魅力
歌谣的听众既是欣赏者,又是评判者,在宜州当地对歌场面,经常出现观众对自己认可的歌手自发性地发出赞许、鼓舞或尊重式的掌声。场上此起彼伏的喧闹、喝彩声和嘘哄声,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们的好恶,也反映出听众与演员(创作者)密切的关系。歌手与听众有着融洽、平等、直接的关系。优秀的歌手往往具有快速填词的特点,三到五秒钟可以填上新词,有准备地配合旋律演唱,形成独特的演唱魅力。宜州一带歌谣的常见演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独唱为了表达个人的相思感情,表现生活中喜怒哀乐,有的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颂扬等为题材,多在山野、田间地头演唱,演唱内容有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颂扬,或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安慰自己。如:“山歌好唱乐悠悠,手纺棉花开歌喉。一日三餐歌下饭,夜晚睡觉歌垫头。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交亲用歌当彩礼,过年用歌来杀猪。”又如:“风吹云动天不动,河里水流石不流。刀切莲藕丝不断,我俩明丢暗不丢。”
(二)对唱常见于山歌比赛场面、对歌的“歌墟”场面、赶街时三三两两人群在市场某角落对歌场面,这种形式多是男女在谈恋爱时对唱。如:“男:妹做双鞋送弟,白布包过九层;踢过崖头都不崩,算得有心一个。女:妹做双鞋送弟,放尼竹壳做心;在人面前哥莫讲,莫分人讲背话……”(歌词摘自黄柯云、莫瑞扬、谢树强选编的《〈男男女做唱〉刘三姐歌乡百姓山歌选录》)
(三)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通常在有组织晚会场面出现这种类型,这是经过作者专门创作的具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形式。由一人领唱,分组和唱(前面提到一唱众和)、合唱,带表演动作,如:童声表演唱“宜州童谣”就是从当地民歌改编成这类形式的表演方式。
刘三姐歌谣的特点还不仅这些,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还会挖掘出更多特点,现在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吸引广泛的优秀歌手积极创作,弘扬主旋律,这对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繁荣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刘三姐歌谣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2.01.
[2]黄柯云,莫瑞扬,谢树强.《男男女女做唱》刘三姐歌乡百姓山歌选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8.
[3]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
(责任编辑:于保霞)
I276.2
A
1009-9743(2010)04-0058-04
2010-11-12
罗相巧(1968-),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河池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科研项目《刘三姐歌谣文化中的“歌”“舞”“词”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10LX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