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分析*

2010-09-23陈俊芳

关键词:论元构式参与者

陈俊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分析*

陈俊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随着 Goldberg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分析,但是他们对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尚不系统完备。以 Goldberg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分析,指出了不同的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把各种致使移动构式联接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并分析了各种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联接关系。

论元结构构式语法;汉语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分析

自从 Goldberg提出了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研究[1-11]。对于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尚不系统深刻。本文拟以Goldberg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构式之间的联接及语义句法联接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认知分析,以得出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1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描述性变体

关于现代汉语用哪些句式表达致使移动事件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8-12]曾经给予过或零星或系统的描述,这里完善如下:

1.1 “把”字句式:动趋式“把”字句和动介式“把”字句(47%)

1)NP1+把+NP2+V+C

许多学生把纸扔在地上。

2)NP1+把+NP2+PP+VP

他把他兄弟从床上拉起来。

3)NP1+PP+把+NP2+VP

我经常从栅栏上把苹果扔过去……

4)NP1+把+NP2+VP

咱们把家里的所有破旧东西扔掉吧!

1.2 动结句式(24%)

1)NP1+PP+VP+NP2

那男孩朝我扔了一块石头。

2)NP1+VP+NP2

他眨掉了落入眼睛里的东西。

1.3 使令句式(12%)

1)NP1+VP1+NP2+VP2+PP

轻柔的钢琴曲带着我们翩跹于大厅之中。

2)NP1+VP1+NP2+VP2+NP3

他们的父亲命令他们回自己的房子。

3)NP1+VP1+NP2+PP+VP2

他熟练地带着她在地板上旋转。

4)NP1+VP1+NP2+VP2

我尽量劝她不要来。

1.4 “使”字句式(9%)

1)NP1+使+NP2+VP+NP3

使孩子离开贫苦环境。

2)NP1+使+NP2+VP+PP

使路延伸至山地。

3)NP1+使+NP2+PP+VP

地震使墙向左倾斜。

4)NP1+使+NP2+VP

台风使海面波涛汹涌。

1.5 “得”字句式(2%)

1)NP1+VP1+得+C(NP2+VP2)

他们笑得她走出了屋子。

2)NP1+VP+V+得+C(NP2+VP2)

他打呵欠打得下巴关节脱了臼。

1.6 连动句式(1.4%)

1)NP1+VP1+PP+VP2

他举起书朝我扔来。

2)NP1+VP1+VP2+NP2

她驾机环游世界。

从前人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原型,其他句式为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非典型成员。

2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

Goldberg认为构式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体现为一种层级性,即构式作为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是以“分类网络”的组织形式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处于不同层级的构式在意义上体现为不同的抽象度,构式层级越高,其意义越抽象或越泛化;构式多义性同样体现为原型范畴特征,存在中心意义与非典型意义之分,构式的中心意义与用于该构式中的典型动词关系密切;和词汇多义性所产生的原因一样,构式非典型意义产生的动因同样是出于人们认识与表达的客观需要,但其产生的机制并非是中心意义在句法层面进行转换或继承的结果,而是与进入该构式的非典型词汇的意义有关。Goldberg认为词汇与构式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况:相互融合和相互冲突。典型情况下,与特定构式相联系的中心动词与构式具有相互吻合的意义,构式的意义就是最初来自于常出现于该构式的动词,这往往是该构式的典型意义或中心意义。因为认识的不断扩展以及概念表达的需要,非典型动词进入构式,二者在存在意义产生冲突或错位,构式中心意义和进入该构式的非典型词汇的意义产生互动。至于引申意义的产生是构式与词汇互动的结果:构式对词汇产生语义压制,使词汇发生突显转移,而词汇的独特语义信息对构式所反应的事件结构进行突显,并在反复使用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新的构式意义,即构式引申意义[1]。

2.1 “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把”字句是一种连动句式,其中“把”是一个动词[13],“把”字句的认知特征为“将欲处之,必先控之”[13],“把”字句的基本意义是“致使移动意义”[8],“把”字致使移动句的句式意义是“施事先把握住受事,然后对受事施加致使力,致使受事移向/到某地”[11],张伯江认为“把”字句的句式意义是“施事针对受事发出致使力,致使受事发生变化”[14]。

据此,我们确定,现代汉语动趋式“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三个动词,一个是“把”字,另一个是“致使移动动词”,如“推、拉、踢、挤、拖、扔”等,还有一个是趋向动词,如“进、出、回、上、下”;动介式“把”字致使移动句只含有前两类动词,即“把”和“致使移动动词”。

“把”字原义“把持”,在发展过程中有所虚化,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把”字的意义概括为“致使”更为恰当[15],据此,我们认为,动词“把”的参与者角色包括“致使者”、“被使者”、“被使者的变化”,其中“致使者”、“被使者”被侧重;“致使移动动词”,顾名思义,“致使某物发生移动的动词”,这个动作发生的同时,动作力便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到某地。“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包括“致使者”、“被使者”、“(被使者)移动”、“路径”(动趋式“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体现为方位名词,动介式“把”字致使移动句中体现为介词短语),其中“致使者”、“被使者”被侧重;趋向动词含有两个参与者角色,一个是“移动者”,另一个是“地点”(目的地或出发地),其中“移动者”角色被侧重。

“把”字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R1(趋向动词)+NP3(方位名词)”和“NP1+把 +NP2+V+R2(介词)+NP3(方位名词)”含有三个论元角色,即“致使者”、“被使者”和“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其中“致使者”和“被使者”被侧重。构式中的“致使者”论元角色与动词参与者角色中的“致使者”相融合,“被使者”论元角色与动词参与者角色中的“被使者”、“移动者”相融合,“被使者移向/到某地”论元角色与动词参与者角色中的“被使者发生变化”相融合。在这个构式中,动词“把”的参与者角色“致使者”和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致使者”合并,共同由“NP1”来表达,动词“把”的参与者角色“被使者”和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被使者”及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合并,共同由“NP2”来表达。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互融合,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下:“把”事件是构式事件的“前提条件”,“致使移动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一个子类,“趋向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结果。“把”字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再次总结如下:致使者把握住被使者,然后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

2.2 动结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相比之下,动结致使移动构式较为简单,它含有一个“动作动词”,如“扔”、“掏”、“投”、“射”、“摘”等,有时还含有一个趋向动词,如“出”、“进”、“上”、“下”等。

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包括“动作者”、“经受者”、“路径”,其中“动作者”和“经受者”被侧重;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是“移动者”、“路径”,其中,“移动者”被侧重。

很明显,动结致使移动构式具有三个论元角色,即“致使者”、“被使者”、“路径”(介词短语或名词短语)。

这里,构式的论元角色“致使者”与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动作者”相融合,构式的论元角色“被使者”与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经受者”和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相融合,构式的论元角色“路径”与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路径”、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路径”相融合。在这个构式中,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被使者”和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相合并,共同由“NP2”来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动结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互融合,“动作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一个子事件,“趋向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中的结果。动结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是,致使者发出动作行为,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

2.3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两个动词,一个是“使令动词”,如“命令”、“阻止”、“帮助”、“扶”等,另一个是“移动动词”,如“来”、“回”、“上”、“下”、“离开”、“旋转”等。

使令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包括“使令者”、“被使令者”、“被使令者作出行为”,其中“使令者”、“被使令者”角色被侧重;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包括“移动者”、“移动路径”(地点名词、方位名词、介词短语),其中“移动者”角色被侧重。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四论元角色,即“致使者”、“被使者”、“(被使者)移动”、“移动路径”,其中,“致使者”、“被使者”论元角色被侧重。

在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构式论元角色“致使者”与使令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使令者”相融合,“被使者”与使令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被使令者”及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相融合,“(被使者)移动及移动路径”与“被使令者作出行为”相融合。此时,“被使者”和“移动者”相合并,共同由“NP2”来表达。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互动情况如下:“使令动词”事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构式事件的前提,也就是说“使令动词”事件既可能导致移动事件的发生也可能导致不了移动事件的发生,从而“移动动词”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使令致使移动构式并不表达实际的移动,只有在“移动事件”实际发生之后,“致使移动”的意义才能形成。当然,相对于“阻止类动词”来说,只有当阻止事件成功之后,致使不移动的结果才能发生。至此,使令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致使者发出情态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可能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也可能并不能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

2.4 “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存在两个动词,一个是“使”字类动词,包括“使”、“令”、“叫”、“让”等,另一各是“移动动词”。

“使”类动词本身具有“致使”意义[15],具有三个参与者角色,一个是“致使者”,另一个是“被使者”,还有一个是“被使者作出行为”,其中“致使者”和“被使者”被侧重;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分别是“移动者”和“路径”(方位名词、地点名词或介词短语),其中“移动者”被侧重。

“使”字致使移动构式含有四个论元角色,即“致使者”、“被使者”、“(被使者)移动”和“(移动)路径”,其中“致使者”、“被使者”被侧重。

在“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构式论元角色“致使者”与“使”类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致使者”相融合,构式论元角色“被使者”与“使”类动词的参者角色“被使者”及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相融合,构式论元角色“(被使者)移动”和“(移动)路径”与“被使者作出行为”相融合。此时,“被使者”和“移动者”相合并,共同由“NP2”来表达。

“使”字类动词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泛力,我们认为“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如下:“使”字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前提条件,移动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结果。使”字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致使者发出某种抽象的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到某地。

2.5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两个动词,一个是主动词,这个动词可能是动作动词,如“捅”、“打”等,也可能是行为动词,如“笑”、“打喷嚏”、“骂”等,另一个是次动词,这个动词是移动动词,如“走出”、“摇晃”、“离开”、“掉到”等。

主动词可能含有四个参与者角色,即“动作行为者”、“被动作行为者”、“被动作行为者移动”、“被动作行为者移动的路径”,其中“动作行为者”和“被动作行为者”被侧重(如“捅”等),也可能只含有一个参与者角色,那就是“行为者”(如“笑”、“打喷嚏”等)。次动词移动动词有两个参与者角色,即“移动者”和“移动路径”,其中“移动者”被侧重。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可以说含有两个论元角色“致使者”和“致使结果”,其中“致使者”被侧重。“致使者”论元角色与主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动作行为者”、“行为者”相融合,“致使结果”论元角色与主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被动作行为者”、“被动作行为者移动”、“被动作行为者移动的路径”及次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移动路径”相融合。此时,“被使者”和“移动者”相合并,共同由“NP2”来表达。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如下:主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子事件或前提条件,次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结果。“得”字致使移动构式表达的意义是“致使者有意或无意地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

2.6 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

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三个动词,一个是致使移动前预备动作动词,如上文例子中的“驾驶”、“纵身”、“举起”等,另一个是致使移动动词,如“扔”、“投”等,或移动动词,如“环游”、“跨”、“跳”,还有一个是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

致使移动前动作动词具有两个参与者角色,一个是“动作者”,另一个是“经受者”;“致使移动动词”含有三个参与者角色“致使者”、“被使者”、“路径”;趋向动词含有两个参与者角色“移动者”和“移动路径”。

从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连动致使移动构式含有三个论元角色“致使者”、“被使者”和“路径”(介词短语、方位名词、地点名词、动词粘合语、趋向动词)。其中,“致使者”论元角色与致使移动前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动作者”和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致使者”相融合,“被使者”论元角色与致使移动前动作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经受者”和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被使者”以及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移动者”相融合,“路径”论元角色与致使移动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路径”和趋向动词的参与者角色“路径”相融合。

至此,我们分析出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情况如下:致使移动前动作动词是构式事件的前提,致使移动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子事件,趋向动词事件是构式事件的结果。连动致使移动构式表达的意义是:致使者先作出预备移动动作对被使者施加一定程度的致使力,接着作出致使移动动作使得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如“他举起书朝我扔来”或者直接作出移动动作移向/移到某地,如“他纵身跳上马背”,这类致使叫做“反身致使”。所以说,连动致使移动构式既可以表达“外向致使移动”,也可以表达“反身致使移动”。其他几种致使移动构式也有表达反身致使移动的情况,这里我们暂不论述。

3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之间的联接

Goldberg区分了四种主要类型的承继联接:多义(Polysemy)联接、隐喻扩展(Metaphorical extension)联接、子部分(Subpart)联接和实例(Instance)联接[1]。

对于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我们确立“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为其中心构式,表达中心意义,其他构式为非中心构式,表达延伸意义。以此为基点,我们勾画出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承继联接图,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承继联接图

从图 1可以看出,忽略标记词“把”、“使”、“使令”之间的差异、忽略标记词“得”的存在,那么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1、3、4、5、6可以概括为“NP1+VP1+NP2+VP2”,这说明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句式在语义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唯独构式2与1、3、4、5、6句式存在差异,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明白构式2就其句式来说是其他构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构式2与构式1之间通过“子部分”承继联接关系联接起来,这不仅因为构式2形式上是构式1的一部分,而且因为构式2的语义是构式1语义的一部分。构式1的语义是“致使者先把握住被使者,然后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构式2的语义是“致使者发出动作行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很显然,构式2的语义是构式1语义的一部分,其中缺少“把握住被使者”这部分意义。构式3、4、5、6与构式1形式相近,语义相近但不同,尤其是构式6,其句式形式语义与构式1尤为相似,其差异仅在于构式1中的第一个动词“把”的动词性语义较虚,而构式6中的第一个动词语义较实,因此我们认为构式3、4、5、6与构式1通过多义承继联接关系相联接。

4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语义句法的联接

Goldberg认为语义层面的论元角色与语法层面的句法关系的联接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论元结构构式[1]。例如“接受者”角色在不同的构式中与不同的语法成分相联接:在双及物构式中,接受者论元被表达为宾语;在转移-致使-移动构式中,接受者论元被实现为旁格短语。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情况。

4.1 “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主要有四种形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把”字致使移动构式中含有两个动词,一个是意义较虚的“把”,另一个是实义动词“扔”、“搬”等,从语义上来说它们都是“致使力”,都在这种句式中作谓语,“致使者”论元角色“许多学生”、“我们”等在这种句式中做主语,“被使者”论元角色“纸”、“箱子”等在这种句式中做宾语,“路径”论元角色在这种句式中有时作补语、有时作状语、有时作定语,由趋向动词表达的“移动”论元角色在句子中作补语。

4.2 动结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动结致使移动构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它们的语义句法联接如下:

可以看出,动结致使移动构式中,主动词“扔”、“掏”、“眨”、“衔”等表示“致使力”的语义角色与谓语相联接,“移动”论元与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相联接,“致使者”与主语相联接,“被使者”与宾语相联接,“路径”与状语、定语、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相联接。

4.3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它们的语义句法联接情况分析如下:

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的第一个动词表示“致使力”,在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作谓语,第二个动词表示“移动”,在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作谓语,“致使者”作主语,“被使者”作第一个动词“致使移动动词”的宾语,同时作第二个动词“移动动词”的主语,使令致使移动构式中的“路径”论元,有些由名词表示、有些由介词短语表示,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状语。

4.4 “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使字致使移动构式包括以下几种,它们的语义句法联接情况如下:

在“使”字致使移动构式中,第一个动词表示“致使力”,第二个动词表示“移动”,它们都与谓语相联接,“致使者”与主语相联接,“被使者”同时又是“移动者”,与致使动词的宾语相联接,同时又与移动动词的主语相联接,“路径”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或移动动词表示,与状语、补语、宾语或者谓语相联接。

4.5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得”字致使移动构式语义句法联接情况如下:

在“得”字致使移动构式中,“致使者”与主主语相联接,“致使力”与主谓语相联接,“被使者”同时也是“移动者”,与次主语相联接,“移动”论元与次谓语相联接,“路径”由名词短语、趋向动词来表示,与宾语或补语相联接。

4.6 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

连动致使移动构式语义句法联接情况如下:

连动致使移动构式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他动致使”,如例1,例 3,另一种是“反身致使”,如例2,例4。在他动致使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第一个动词表示致使移动预备动作,第二个动词表示致使移动动作,它们在句中都作谓语;在反身致使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第一个动词就是致使移动动词,第二个动词是移动动词,它们在句中也都作谓语。无论是在他动致使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还是在反身致使连动致使移动构式中,“致使者”都与主语相联接,“被使者”都与宾语相联接,“路径”与介词短语状语、名词短语宾语、趋向动词补语等相联接。

5 结 论

本文以 Goldberg[1]论元结构构式语法为理论依据,从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之间的联接,以及构式语义角色跟语法成分之间的联接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认知分析。分析显示,不同的致使移动构式中使用的动词不同,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也不同,这一点与 Goldberg所分析的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不同,英语单一的致使移动构式中可以使用各类动词,各类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不同;本文采用 Goldberg的构式间的联接原理,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意义的汉语致使移动构式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另外,本文还分析了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语法成分的联接方式,结果表明“致使者”角色与主语相联接,“被使者”角色有时与宾语相联接,有时与次主语相联接,“路径”有时与状语相联接、有时与补语相联接、有时与宾语相联接、有时甚至与谓语相联接。

[1]Adele E.Goldberg.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52.

[2]Leek F V D.Caused-motion and the“bottom-up”role of gramma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G.Fauconnier,M.Turner.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G]//A.Goldberg.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 and languag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6:113-130.

[4]N.Mandelblit.Grammatical Blending: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D].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7.

[5]N.Mandelblit.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From syntax to morphology[J].CognitiveLinguistics,2000(3):197-251.

[6]N.Mandelblit,G.Fauconnier.How I got myself arrested:Underspecificity in grammatical blends as a source for constructional ambiguity[G]//A.Foolen,F.V.D.Leek(eds)Construct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7]Grush,R.&N.Mandelblit.Blending in language,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 cerebral cortex[G]//P.Brandt.The Roman Jakob-son Centennial Symposium (Acta Linguistica31).Copenhagen:Hans Reitzel Forlag,1998:221-237.

[8]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1-10.

[9]张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7-13.

[10]潘艳艳,张辉.英汉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3):60-64.

[11]陈俊芳.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9(4):39-43.

[12]周道凤,刘国辉.语法整合对句式翻译认知过程的阐释—以英语致使移动句式的汉译分析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79-386.

[13]牛保义.“把”字句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G]//第二届认知语言学论坛-构式语法专题研讨会,2007:40.

[14]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28-40.

[15]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9.

Cogni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

CHEN Jun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Since Goldberg analyzed English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in 1995,many experts began to further research English or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However,their researches on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 of modern Chinese need to be better.This paper analyses interactions between verbs and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links among modern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 and links between argument roles and syntactic components in various modern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grammar,modern Chines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s,cognitive analysis

H146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5.026

1673-1646(2010)06-0097-08

2010-03-16

中北大学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9Y007)

陈俊芳(1974-),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专业: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威胁构式“你敢VP”研究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