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以某高校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生培养为例

2010-09-20何兴泉吴烨

文教资料 2010年19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中国画课程体系

何兴泉 吴烨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对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以某高校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生培养为例

何兴泉 吴烨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供需矛盾突出。这个问题实际反映了高校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本文以某高校美术学院为例,分析造成培养目标不能很好达成的原因,从探索现有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局限出发,研究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问题,提出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纳入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并在对这种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下,提出初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精神层面有了更多追求。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承载力,使得其在观赏和收藏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和需求。这从书画市场的价格就可见一斑,古画的价值就不用说了,就是近现代的一些中国画作的价格也是以千万元计价,当代的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也是按尺计价,有的高达二十几万一平方尺,这里有市场炒作的成分,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画的需求状况,也反映了高层次、高质量的当代中国画作品的稀缺和供不应求,而造成供不应求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是中国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稀缺。

另一方面,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层次的精神,本身需要传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创新,从徐悲鸿、林风眠开始,到现在的实验水墨,一直是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画家孜孜以求的,这个任务同样落在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身上。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社会对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相对应的目前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如何?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中国画专业的首要任务。在我国高等学校里,专业美术类院校有8所,综合类院校里拥有美术专业的有百余所,这些学校或者学院大多设有中国画专业。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美术类人才的招生培养数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中国画专业的培养人数也是逐年递增。但是,不论是扩招前的精英式教育还是扩招后的大众化教育,培养的中国画高水平人才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扩招仅仅是在数量上增加了美术类专业人才,在质量上还没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本文的落脚点是某高校美术学院,那么前面提到的供需矛盾中的培养质量问题在研究的高校中具体怎样呢?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在某高校美术学院在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之间确实存在差距。

某高校美术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原先师范类招生的基础上招收非师范类的绘画专业本科生。在绘画大专业下划分了油画、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书法、综合艺术等专业方向,各个方向的招生数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该校将绘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高校基本培养目标和现代艺术教育规律为规划依据,针对21世纪国家建设对高素质艺术教育与管理人才迫切需求而制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所学艺术专业领域内从事艺术教育、设计创造、推广和管理的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采用“1.5+2.5”平台加模块的培养模式,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柔性专业方向方面。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将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模块选修、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其中专业课设置一定的实践创作类课程,在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教学制为主。至今,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共培养了03届至09届共6届绘画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的培养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问题最终归结到一个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与否?在国际、国内比较公认的指标有“就业率”、“就业质量”,其中“培养目标的适岗就业情况”即“就业与专业的相关程度”是直观反映课程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根据这个指标,我们对某高校美术学院06—09届绘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状况作了初步的统计。因为本课题要探讨的是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所以特别对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也作了统计。另外,某高校美术学院是在师范类招生基础上办学的,学校同时招收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这对绘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也对教育培训类岗位就业人数作了专门的统计。

以下分别是06届—09届绘画专业及中国画方向学生的就业质量状况统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某高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专业培养同样存在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们的培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由现状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教学模式的质疑

中国美术教学的基础是长期借用西欧模式、苏联模式。1995年,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针对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提出了四大问题:“1.中国的美院基本上以西画基础为基础。2.全国八大美院都是一种系科设置,教学方法、办学方向和方法基本雷同。3.学生、行政与教师比例失调。4.单元制教学是反艺术科学的。针对这四个问题,杨晓阳教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目标。”①其他各个高校也从这种供需矛盾中看到了现行教学模式的弊端,其单一性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也不适合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符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为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各个途径,创新和探索高层次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一些共识。如:在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方面,都认为应从中国画本身内涵出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底蕴;大部分学校认同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个性化,并且大多采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加个性化培养专业选修模块的方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也有一些学校借鉴国外的“工作室”制,特别是在一些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较好地解决了产学研结合的问题。某高校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过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画专业学生培养中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如何从中国画传承本身的特点出发,探索出一条将中国画传统的传授学习方式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之路?这正是本文需要探索的。

三、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种将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教学形式。在“工作室”由学生与导师共同来完成设计课题,体现了教育自由民主。这种新式的师徒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给今天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的实践,主要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在“工作室”,不仅是简单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传授,而且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

(二)中国画的内涵及其对培养手段的特殊要求

中国画艺术是把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等艺术本质的东西建立在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性相融互补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画艺术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手法也应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去寻找。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再在“圆”的体系中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中国画创作讲究从情意“悟处”着手,“因心造境”,以情感再创意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②简单的一花一草都以境界的营造融入了画家的思想和情怀、性格内涵和人格修养。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方法论是“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中国画的这种内涵决定了它的传授学习方式必然是一种教授者授业“传道”,学者“悟道”“修行”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的班级制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正好契合了中国画的个性教学要求。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怎么做?

这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即如何“以培养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如何“以培养学生中国画素养与创作能力为主线,探索符合中国画教学规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学生维度)”。

在具体的改革中,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

某高校美术学院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1.5+2.5”平台加模块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检验,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柔性专业方向方面效果明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原有的“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选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主要对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从主题任务教学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出发,对已有的模块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论证。以中国画专业人物方向为例,按中国画人才规格的要求,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传人、继承文化,以人文素养指标和专业技能指标为导向,探索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明确中国画专业能力及人文素养指标,制作教学标准,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设了更加具体、细致、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相当于分组教学。“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可以实行任务式教学、案例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等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如何实施个性化培养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在“工作室”制的教学与实施中,因为培养手段的个性化,给评价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另一个关键性问题。这需要对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细化、量化中国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指标和专业技能指标,把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指标直接融于工作室的主题任务式教学之中,形成客观可控的教与学模式。(关于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的界定,会有很多种不同方案组合,可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评分的方式进行选择,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界定。由于篇幅,本文不做详述。)具体的,“工作室”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引入顾客满意理论,从教和学两个维度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结果进行全程的监控。

四、结语

传统的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视系统性教学,重视造型以“写实”观念为基础教学,轻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几年,随着对中国画传承和发展走向的研究的深入,人文素质对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对于具体的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学院制的培养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制度培养的中国画专业人才重技术、少底蕴,可持续发展性差。同时,这种培养方式也不利于中国画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本身也是违背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中国画人才培养“质”的这些现状,已经对培养内涵和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改革诉求,因此探究新的培养模式成为我们现在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虽然最早是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提出来并予以实践的,但是目前在美术各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都有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西安美院现行的以绘画方向和专家挂牌相结合的新“工作室”制,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研究生教育采用的也是“工作室”制,在艺术类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教的兴趣与学生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换成为完成目标的动力,教与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在本科前期的大班制教学基础上,在专业方向模块采用“工作室”制,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别于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充分显示出了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在高等美术院校面临着扩大招生人数、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暂时紧张的状况下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可以缓解不必要的教学冲突和矛盾;充分体现中国画专业学科优势和教学特色,形成中国画专业学科建设的个性发展良好态势,既保证了大众教育方针的实施,又保证了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措施在中国画专业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并对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真正效果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此外,一名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养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仅仅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但也是我们可控的因素。将可控的因素最优化,这是我们探索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潘晓东.在改革中前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改革的现状.美术研究,2006.02:83.

②赵星.从传统文人画的内涵看霍春阳的艺术追求.国画家,2005,(06).

[1]付爱民.“时代与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研究生教学新思维与创作研究”项目成果综述.美术观察,2006,(03).

[2]赵星.从传统文人画的内涵看霍春阳的艺术追求.国画家,2005,(06).

[3]苏韬.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09,(01).

[4]潘晓东.在改革中前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改革的现状.美术研究,2006,(02):83.

[5]吴超.艺术,始于心灵——法国艺术教育分析与借鉴.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

[6]国画教学方法的尝试.http://www.artchn.com/ study/study/review/197001/artchn_104640.html.

[7]田甜,武燕.从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工作室制度的实施.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2).

[8]张景鸿.中国画的特例发展——中国画学院的意义探究.艺术教育,2006,(09).

[9]于国瑞.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VOL30,(4).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中国画课程体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