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读本的生存之道

2010-09-20王璟

博客天下 2010年16期
关键词:韩寒读本师傅

■文/王璟

文艺读本的生存之道

■文/王璟

■http://dzb.sg.com.cn/stylelife/mrfoucs/549873.shtml

黄色牛皮纸封面上没有任何图片,首期谢绝任何广告,内页左侧刊登摄影和漫画作品,右侧刊登文学作品,由韩寒主编的文艺读本《独唱团》自上市以来,俨然已经成为并不景气的书市中的“救市主”,其声响绝不亚于刚刚闭幕的世界杯上的“呜呜祖拉”。同时,“公民读本”“独立思考”“一本引领文化潮流的青年杂志”等评价也使得《独唱团》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编者:批发个人影响力

一位网友曾在论坛上极端地表示:“《独唱团》今后每一期我都买,就算是一叠白纸,我也买!”这就是韩寒作为主编令人艳羡的影响力。对于这种现状,韩寒自己也早有思想准备,他显然没有被“畅销”二字冲昏头脑,他认为第一期卖得好可以理解,并非是内容好,而是大家的期待和支持。

无论内行还是外行,杂志书的最大卖点还是主编的个人品牌这一观点大家几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郭敬明每本小说能卖到一两百万册,他本身就拥有一个极大的阅读群体。而饶雪漫、韩寒、蔡骏、张悦然等青春文学作家,也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读者群。

出版人路金波表示:“青春杂志书的畅销和各自的主编有着很大的关系,粉丝数量越庞大,阅读人群越多,出版他们的杂志书就越有保障。”

为理想买单似乎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文艺读本的生存之道也同样如此。

其实,对于任何一本文艺读本而言,主编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例如《汉声》的黄永松、《读库》的张立宪等等,人们相信他们主编的杂志,因为,人们首先相信他们作为主编所能保证的品质。

不过,能得到这份信任并非轻而易举。黄永松在采访中表示,每一期《汉声》杂志的主题,常常得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进行研究,而且都要去找出每个艺术领域硕果仅存的师傅进行采访。但他依然心无旁骛地努力前行,他说:“今天的社会可能并不太看重这些东西,但我们这是在为后人建立文化基因库。”

作为《读库》主编的张立宪同样懂得尊重这份信任。由他一手创办的《读库》从风格到装帧设计都非常完整地贯穿了他的编辑思想,素雅的封面,每期都有的藏书票,绝对保质保量的文字内容和恰到好处的图片说明。

不过,在他心中,一位优秀的主编要有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点功夫。他曾经戏言:“编书就是请客吃饭。”“我一直提倡编辑的工作是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写稿、编稿,三分之一时间出门逛书店,三分之一时间做‘交际花’,说白了,也就是请客吃饭。”正是通过“三三制”,张立宪和《读库》才渐有人识,认识的同道中人数量也像个“雪球”,越滚越大,“到后来我编书,这些哥们儿都愿意把好稿子给我”。

文本:内容至上

在第一期《独唱团》中,总共收录了33名作者的文章,作者队伍堪称是顶级豪华阵容。其中既有老罗这样的网络名人,也有周云蓬这样的原创音乐人,还有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翻译家林少华、影视编剧石康、香港导演彭浩翔、艺术家艾未未等等。作为主编,韩寒自己也贡献了一篇文章《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说到这支豪华队伍所具有的杀伤力,评论人“五岳散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如此表述:“韩寒的杂志就该卖成这个样子,这是我对于这事儿的一个基本判读。除了韩寒本身的知名度、话题性之外,就凭作者的队伍也是罕见的整齐。”

不过,作为主编的韩寒对于首期的内容其实并不满意。为此,渴求佳作的他特意将征稿的巨额稿费标准(千字至少千元)印在杂志的后页。如此诱人的数字可见其不惜血本的程度。但这并非是疯狂之举,只能说,一向聪慧的韩寒明白要使自己的杂志走得更好更远,关键在于哪些环节。

没错,内容才是所有文艺读本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文艺读本的读者,挑剔的眼光自不必多说,所以,如果失去了“内容”这一块主要阵地,读者的流失可能会比想象中的来得更快速、更迅猛。当然,如果守住了这块阵地,往往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然以《读库》为例。《读库0601》的开篇是关于郭德纲的文章,多达76页。当时写老郭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但是,该文的作者东东枪在郭德纲蹿红之前就已经开始写这篇稿子,文章对郭德纲没有做任何褒贬评价,只是叙述事实。东东枪很自豪地表示:“到目前为止,一次用这样大的篇幅描述郭师傅的,应该只有这一组稿子。更可以断定的是,到目前为止,能够有机会安安静静地与郭师傅单独沟通交谈达十几个小时的,能够有机会到郭师傅家里,把他家中基本所有照片从头到尾翻检一遍的,能够有机会几乎采访遍郭师傅近几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和目击者的,恐怕应该也只有我。”东东枪所自豪的这一切,其实,也正是《读库》之所以能够广受好评、读者范围能够不断扩大的原因所在。

因为大家知道,在这里可以读到别处读不到的文字,即使是一个已经被描述过多次的明星,甚至是总令人提不起兴趣的主旋律。

读者:圈子化生存

最近一段时间,恐怕很多人都会有着这样的亲身经历:当你看见某人拿着一本《独唱团》时,就会好像得到了接头暗号一般,感到一种同志般的温暖—你手里有,我书包里也有,咱们是一拨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圈子。正如梁文道对《读库》的评价:这是一本“70后”或“60后”看了会特别有感觉的书。它提到的那些东西、那种品位,是这两代人的口味。

“只要1%的人作出忠诚的选择—不同于主流社会的选择—那就会兴起改变世界的运动。”《小趋势》的作者马克佩恩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这和《第三次浪潮》中的一段话正好契合:“不会再有大规模生产,不会再有大众消费,不会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个性化生产、创造和消费。”

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创作和造就了趋于小众化的文艺读本的存活,而且,这个圈子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也非同一般。对此,张立宪本人的感受最为真切。

因为《读库》,张立宪收到过浙江的读者给他寄来的山核桃,里面还细心地带了把钳子;有读者去美国玩,专门为他寄来了美国“66号公路”的纪念徽章。“我现在感到很快乐。”张立宪说,做《读库》,一是让他找到了职业荣誉感,二是得到了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帮气质相投的朋友” 。

猜你喜欢

韩寒读本师傅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The Fall of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