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再现的形式

2010-09-19王麒钧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山石佛教雕塑

王麒钧

(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再现的形式

王麒钧

(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很好地再现,是当代雕塑艺术家们探索与追寻的目标。本文基于雕塑艺术家们的历史责任感与目标方向历程的探索与总结,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艺术品中的再现形式问题,以期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如何在中国当代雕塑中体现传统文化,以及指导具体工作和作品创作。

传统文化元素;当代雕塑;再现

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发展和延伸的。雕塑艺术以一种难以磨灭的痕迹记录着人类文明的编年史,它体现了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的辉煌的文化艺术遗产。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是中国雕塑艺术逐渐崛起的几十年,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雕塑也逐渐成熟,在当下这个时代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彻底走出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影子,而受到国际的认可。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当代雕塑艺术家,他们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化相碰撞创作出一批反映当代社会观念的优秀当代雕塑作品,使中国的雕塑艺术的走向更加昌盛。他们凭借自己对民族文化和国际大艺术的理解和判断,开辟出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雕塑艺术,这些成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国际上一再受到关注,使得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真正走红于当代国际艺术领域,这就是目前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

1 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雕塑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以来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财富,从陶瓷器的制作、冶炼铸造技术的出现,到四大大发明的诞生,无处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劳动人民智慧与努力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承载体。这些材料如陶瓷、青铜器、火药、太湖石等等,在国际文化飞速融合的时代,仍以独傲的传统文化载体的身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脉搏。在国际文化潮流风起云涌的大潮中,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

1.1 火药

火药的发明有着近千年历史,每年春节都传承者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祝愿,欢喜庆典的场合有它,国之典礼中,它不可或缺,工业生产中,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它的传播也带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典型的带有中华文明特质的物质材料,恰恰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以其合适的身份和相应的物理属性,被艺术家蔡国强重新赋予了另一种生命。火药的文化属性,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物质文明、作为中国人的美好寄托,成为庆典文化的必备物品,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都将被我们所供认不讳。它的物理特性也将作为一种特殊物质材料语言,被提取放大。在蔡国强的火药创作的作品中,火药带有着历史厚重、文化的积淀、传统的延续,然而在一瞬间被爆燃、被升华。火药在一瞬间消失了,构成火药的化学物质没有了,但留下了火药燃烧后的痕迹,力量在平静中积蓄、瞬间爆发,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所留下的痕迹清晰地再现了这一力量释放的过程,即这种文明的转换过程。一种物质的消失,另一种物质的诞生。一种形态的消失,另一种形态的诞生。一种文化的过去,另一种崭新的文化开始。它们之间的过度关系,不是一种在时间轴区分那么简单,毕竟,后者传承着前者。通过火药,这种东方式的材料,来表达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正是蔡国强先生要说明的问题(如图1所示)。

1.2 陶瓷

早在中国的公元前八千年就已经出现了,继经近万年的历练与传承,如今陶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它的特殊之处,是以一种特殊的质地和立体的空间来续写中国的民族文化,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的方式。它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特定艺术载体。所以陶瓷以它自身的空间和材料特性在雕塑中已经成为一些先锋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挖掘和体现的源泉。例如:澳洲华人雕塑艺术家阿先,他的作品是将传统文化的陶瓷元素装饰体现在写实风格的雕塑的头像上,他的彩绘头像雕塑作品集传统装饰图案、传统技法以及现代表现方式于一身,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国人艺术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回味,从而使写实雕塑走向观念艺术的新空间。还有刘建华运用陶瓷材料制作的《迷恋的记忆》(如图2所示),所表现的是一个女性的空壳旗袍坐在沙发上,艺术家借用细腻艳丽的陶瓷材料,合理转化传统陶瓷工艺彩绘的独特性,这种传统独特的材质,加以艳丽的装饰作为载体,更加符合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延伸和展示了艺术家对于热点话题的表述,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革新观念的典范。他在作品暗示了中国当今的一种反面的社会现象。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新中国女性翻身,追求男女平等,到现在的金钱崇拜且漠视道德的社会现象所进行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调侃。这些盘子、沙发连同人体都是出自景德镇的工艺。艺术家刘建华15岁就在景德镇随师学艺,可以相信这些陶瓷的工艺品质,光洁滑手、色彩明丽。由于身份不明,反而没有了感性的遐想,单是观看的愉悦使物的素质上升,而人的概念几乎消失殆尽,似乎不再构成烦扰心神的因素。景德镇烧制的陶塑都是菩萨、罗汉之类,其意义的稳定和它的物象重和无隙,那也就简单了。而这些盘中的旗袍女使意义和物象分离,有一种双向的力量纠缠着,旗袍、女性、文化在这里都是可以被随意诠释的杂乱寓言。

图1 蔡国强《火药》

图2 刘建华《迷恋的记忆》

2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在当代雕塑中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很多,但不容易提炼出来,如何精炼准确地提炼,并恰当的切入作品,成为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化提取,就是将具象元素的相通造型概念化的过程,我们的祖先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例如:佛教造像、阴阳八卦图案等。我国的佛教造像造型饱满、温润平和,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造型略有不同,有着本民族特有的的文化特质和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形象特征。这一点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几百年甚至千年来,由民间工匠在儒家文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下,在造型上反复研究、提取精华,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佛教造型。佛教自西汉末年由民间传入我国,东汉时期由官方正式接纳弘扬,并兴建了大量石窟。

2.1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产生的过程

云冈石窟始凿于公元453年,也就是北魏兴安二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见证,它很形象地记录了印度佛教艺术及中亚佛教艺术趋向于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轨迹,它反映出佛教艺术在中国被中国民族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2.1.1 被中国世俗化

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是指宗教对当时社会的适应程度以及在世俗社会影响下宗教所发生的变化。在佛教造型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文化开始影响着佛教造型的发展,“眉高眼低、上宽下阔、鼻梁通天、两耳垂肩、项下三叠”这些佛教造型的规律口诀,正式在儒家文化、社会观念、民间风俗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造型元素。“眉高眼低”的“眉高”指眉毛贴近发髻线,“眼低”指眼睛目视下方,目视众生;“上宽下阔”指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梁通天”指鼻梁比较直,直通额头;“两耳垂肩”是指耳垂很长,直达肩部。根据我国的面相方面的说法,耳朵大是有福之相,耳垂的厚和大更是表现了福气的深厚,这是宽厚仁益的象征;“项下三叠”脖子上有三条肉摺,这是高贵、富贵的象征。通过这些元素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的行为准则、统治阶级的思想把控和社会风俗习惯。

2.1.2 被中国民族化

中国传入佛教以后,在本土化和民族化经历的过程中是通过两个方向进行的:在2000年的汉化过程中,通过与中原和汉族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以典型宗派禅宗的汉化佛教,后又和形成理学的儒化佛教完成了佛教汉化的过程,将佛教成功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的是早期的“昙曜五窟”,其势磅礴的特征是印度人的生理特征,佛像身材造型较瘦,宽肩,大鼻子。云冈石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以后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是云冈石窟。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出现在云冈中期石窟的雕刻中,中国式佛像龛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广泛应用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中国化”的佛教艺术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所以,在艺术品的创作中,我们发现,不只是现在,包括过去,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活动,这些当时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元素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创作本体,这些方面,在佛教造型中,通过几百年的演变和民间工匠们的反复修改,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经典的、具有规律性的佛教造像。

2.2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佛教造型在当代雕塑中的再现

现在,有些艺术家也在利用佛像这一传统造型的代表,将它作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雕塑作品中进行再创作,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和继承发展的关系。文化上的严肃与嬉皮,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道德观的古今差异,这些我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都在作品中得以讨论。强调历史与当代的重新组合,这一招一势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又是对历史与文化的特定解读,其作品背后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意旨。这正是我们的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观念。

2.3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假山石造型在当代雕塑中的再现

如果说佛教的造像是历史和文化长期影响下出现的带有很大的人工痕迹和社会文化烙印的特有造型语言,那么太湖石,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班的杰作。太湖石,又称假山石,是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其形态各异,千姿百态,通灵剔透,所以布置在街道、草坪、花园、庭院、旅游景点等十分适宜,有较好的观赏性。此石是中国宫廷的布景石材,其自然天成、巧夺天工、剔透玲珑,是大自然的杰作。太湖石可谓姿态万千,异彩纷呈,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是园林布景和制作假山的最佳选择。《假山石》是展望的作品(如图3所示),不锈钢的材料具有现代含义,而假山石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装饰代表,其意义是矛盾的、对立的,他的假山石获得了多重的当代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用以小观大的方式来呈现传统“假山石”的园林景观,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而当展望使用不锈钢的材料,把假山石改造为《假山石》时,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对抗的含义就被作品本身体现出来了,而当北京西客站或某幢写字楼前出现这个《假山石》时,被突显出来就是都市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语义冲突。这表明“假山石”不单单只是一个观赏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对象,观念化的对象。展望以现代化的“假山石”,不锈钢材质塑造的人工化对表现出城市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现代都市的大环境是冰冷的简单重复体现,也是他一贯对于材料语言运用的充分表现。在行为艺术创作上他也多次引用了这一观点,“假山石”流放太平洋、到珠穆朗玛峰等的行为创作都是他近年来的作品。

图3 展望《假山石》

3 结语

当代雕塑艺术家们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雕塑中的再现问题,都有其本人对文化的过滤与思考,关于文化的再现问题,从前人们的总结规律上可以分为两条线索,即材料与形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语言和造型元素作为雕塑的创作基点,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元素和形象元素的特质在当代艺术中的认同与赞美,这不仅仅是对于某件独立的作品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深远的中国文化的感动。故此项研究对于中国的当代雕塑的发展方向有着新的探索。希望能为中国艺术界的民族化与风格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佐证。

[1] 河清.艺术的阴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亲历中国当代艺术20年[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3] 徐敏·陈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4] 田国林.试论雕塑造型的触觉美感[J].长春大学学报,2004 (5):95-97.

[5] 张泽佳,付振宇.论雕塑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9(7):106-107.

责任编辑:李凤英

Form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sculpture

WANG Qi-jun
(Academy of Fine Arts,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Changchun 130012,China)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sculpture is the objective for artists to explore and find ou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sculpture artists and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goal orientation course,this paper studies issues of representing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sculpture,helping us systematically seize how to embody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sculpture and guide concrete work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works.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modern sculpture;representation

J302

A

1009-3907(2010)11-0107-03

2010-09-12

王麒钧(1977-),男,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雕塑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山石佛教雕塑
巨型雕塑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佛教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写实雕塑
全山石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