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风味独特的陕西“岐山臊子面”
2010-09-19王迎全
陕 西 王迎全/文
浅说风味独特的陕西“岐山臊子面”
陕 西 王迎全/文
在三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特别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主产小麦,因而以面粉为主的面点小吃则属上乘,花样品种繁多。在陕西说起“岐山臊子面”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岐山臊子面”是一道最能代表陕西地方传统风味的名贵面食。起源于西周王朝发祥地(今陕西宝鸡岐山一带),此乃西府当地面食一绝,人称“神来之食”,自古享有“美食之乡”的美誉。它选用关中地区盛产的优质冬小麦特制面粉为主料,手工擀成面条经煮制,再配上特制的荤、素臊子和酸辣汤,料精味美,名噪三秦,誉满全国。其特点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薄、筋、光,是特指面条质地筋道、色泽光亮;煎、稀、汪,是特指汤水一定要温度高,面条稀少、汤宽而深、油红浮面、肉精料多、营养丰富;酸、辣、香,是特指荤、素臊子和汤的味道调味之美,即臊子鲜香,汤味酸辣。
陕西“岐山臊子面”与一般的面大不相同,现西府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岐山手工臊子面,擀面特薄似蝉翼,得纤细如发丝,水沸下面滚三滚,捞到碗里一窝丝,放上臊子浇上汤,只吃面条不喝汤,酸辣味美馋死人”。我国著名的烹饪理论专家、教授聂凤乔先生,曾对陕西岐山臊子面的风格这样评价:“陕西菜点其风格就是骠悍、粗犷、大手笔、大块文章,即使粗中也有细,例如:‘宝鸡岐山的臊子面’得其纤如线的面条,可吃起来仍然酣畅淋漓,是‘大江东去’的气度,绝非浅斟低唱的情致”;还有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在《赵宁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山的臊子面“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天下美味,不过如此”。以上两位先生对岐山的臊子面如此高度精辟的评价,说明了陕西的风味面食的的确确是中国最古老的风味面点小吃之一。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由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岐山某地一家农户娶了一个媳妇,聪明伶俐,贤惠能干,精于烹调。一天,她做了一次面条,光滑细薄,调料多样,汤汁浓香,醇美可口,全家食后无不齐声称赞。年幼的小叔尤其喜欢,经常哭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小叔当了地方官员,该年春节,他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当客人品尝了其嫂子做的面条之后,异口同声地夸赞鲜美无比。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纷纷传扬开来,争相仿制。出于“嫂”与“臊”是谐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嫂子面”后来又演化成“臊子面”,一直延续至今。
据考证,“岐山臊子面”,现以岐山县城“岐山照壁背后面馆”(当地最久负盛名面馆)经营为代表。该馆开业于明嘉靖末年(约在公元1566年以前),历时400余年,先后入馆从业者百余人,个个技术娴熟,多系本行名厨大师。1900年庚子之役,慈嬉太后携光绪皇帝驻跸西安期间,在品尝了“照壁背后”臊子面后,大加赞赏,并赐“龙凤旗”一面。在岐山当地,以是否能擀此面作为衡量农家女人技能高低的一个因素,否则视之为家耻。娶媳妇的第二天上午,专门有一个擀面的隆重仪式,那就是所邀请的客人入席之后,新媳妇亲自在案上擀面,以显技能。故农家女儿从6至7岁起,当妈的便传授此技艺,她们便踩着凳子在案前学擀面。
“岐山臊子面”在当地农村知名度很高。究其原因是沿袭了唐代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必吃臊子面,以取“福寿延年”之意的民风民俗。在平时各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具有不同的吃法,有的在正月初一吃,有的在接待贵宾时吃,有的在种小麦时吃等等。
由此可见,“岐山臊子面”孕育于周代,形成于唐代,至清代发展为鼎盛时期。“岐山臊子面”来自民间而且包含了许多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并与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相关联。“岐山臊子面”属历史品牌主要得益于当地的特产如油泼辣子、岐山香醋等调味料有关,具有浓厚饮食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勤劳、智慧与创造。
现如今“岐山臊子面”不仅属于历史秉周遗风的岐山风味面食,更被列为西府宝鸡一带接待中外游客的美食,同时也是古都西安宴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味面点小吃之一,而且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餐饮业领军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到处都飘有岐山臊子面的喷香气息。在2005年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授予陕西惟一的“陕西岐山——陕菜之乡”称号,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这又是岐山人(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秦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科学的饮食方法,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并在传承陕西菜点辉煌历史,创新发展秦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陕西“岐山臊子面”这一款古色古香的千古风味之美食,充分体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附:正宗岐山臊子面制作方法以及技艺流程如下:
(一)味型:酸、辣、香。
(二)熟制方法:干烧、生炒、水煮。
(三)原料组成
主料:特制面粉(中筋)5 000 g,带皮猪硬五花肉5 000 g。
配料:豆腐(锅烧卤水豆腐),胡萝卜2 500 g,水发木耳150 g,水发黄花250 g,菠菜1 000 g,鸡蛋5个。
调辅料:红醋(岐山香醋)1 500 g,辣椒面(岐山辣椒面)、辣椒油(岐山辣椒油)各250 g,干辣椒2 g,精盐250 g,酱油750 g,料酒500 g,白糖200 g,味精25 g,胡椒粉25 g,五香大料(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草果、小茴香、砂仁、良姜、肉寇、玉果、荜拨等)50 g,大葱250 g,生姜150 g,蒜苗(或蒜黄、韭菜、韭黄)、香菜各50 g,碱面、玉米淀粉(或土豆淀粉)500 g,熟猪油或精炼油500 g。
(四)制作技艺
在制作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时通常有以下七道流程工序:
首先是勾兑碱水和面;其次是原料加工切配;第三是干烧红油肉臊子;第四是生炒素臊子;第五是调制酸辣汤;第六是擀面、面;最后是水煮面、调制面。
1.勾兑碱水和面 将特制面粉放入盆中或堆放在案上 (面粉中间挖一个窝),取一只碗放入碱面再加少许温水将碱溶化,然后将碱液兑入温水(2 500 ml),先倒入2/3的淡碱水,将面粉搓拌成面絮状,再将剩下的水徐徐加入揉成硬面团,盖上专用的湿布饧上半小时以后准备擀面。
2.原料加工切配 将经过初加工的带皮猪硬五花肉切成0.25 cm厚、1.5 cm见方的指甲片;胡萝卜、豆腐(经煎或炸成金黄色)、水发木耳均切成0.15 cm厚、1 cm见方的指甲片;水发黄花切成1 cm长的小段;大葱切成葱花;生姜切米;鸡蛋皮(鸡蛋提前磕入碗中,打散,摊烙成薄鸡蛋皮)切成1 cm大的菱形块;蒜苗(或蒜黄、韭菜、韭黄)、香菜、菠菜(提前在沸水中焯过)均切成0.5 cm长的小段和鸡蛋皮作为“漂菜”备用。
3.烧红油肉臊子 将炒锅置旺火上添入底油250 g烧至六成热时,先放入少许葱花、姜米爆香锅底,将葱姜捞出另用;再放入肉片煸炒至水分干、肉五成熟,视肉片半卷曲并吐油时从锅边淋入红醋500 g,继续搅拌煸烧几下,视肉片快将醋汁吸收干时(此时锅中的肉已收缩有2/3,而油醋汤汁只占1/3),这时下入辣椒面迅速翻炒几下(这时的辣椒面在锅中与肉和油醋汤汁呈半煎半浸状态),然后紧接着再加入料酒200 g、精盐50 g、酱油700 g、白糖150 g,翻炒几下,此时的肉已经达到七成熟时,放入五香大料包(提前在锅里将五香大料干炒至微黄时装入专用的沙布包),再加入适量的沸水加上锅盖,改用中小火慢慢地煨约15分钟左右,至汤水收干、调料入味、肉熟透、色泽红润时,放入味精 5 g,搅拌几下,出锅装入专用的瓷缸中腌制备用。
4.炒豆腐素臊子 另起炒锅坐在旺火上加入底油125 g,烧至七成热时,先放入少许葱花、姜米爆香锅底后,下入胡萝卜、豆腐、木耳、黄花煸炒一下,烹入料酒200 g,加入精盐25 g、酱油25 g、白糖50 g、胡椒粉10 g、味精15 g,翻炒几下至熟出锅装入盆中即成备用。
5.调制酸辣香汤 再另起锅置旺火上,放入底油125 g烧热将干辣椒节放入炸至棕红色时烹入红醋1 000 g,加入什骨汤5 000 g,再添入清水10 kg,用旺火烧沸,放入精盐175 g、酱油25 g、胡椒粉15 g、味精10 g、辣椒油50 g,其余200 g辣椒油在给面浇汤的过程中分次加入,调制成淡茶色以酸味出头的酸辣香汤即可,还要求汤面始终保持小沸备用。
7.水煮面并调制 另起锅添清水用旺火烧沸,下入面条,滚三滚,点入少许凉水。捞入凉水盆中划散,吃时再用笊篱将水盆里的面捞出,并入沸面汤中焯热盛碗中(大概每碗面重约150 g)。然后用勺先舀上豆腐素臊子,再舀上红油肉臊子(约75 g),浇上酸辣香汤,最后放入“漂菜”(即:香菜、韭黄、鸡蛋皮等)即成。
(五)风味特点:面薄筋光,汤煎稀汪,味酸辣香。
(六)操作关键
1.和面时一定要先将面粉用水搓拌成面絮后,再分次加入余水和制,并掌握好四季用水量和水的温度,太硬或太软对所擀制面的质地都有影响。
2.做肉臊子一定要用带皮的猪肉,要干煸烧并煨至熟透。
3.汤、油要稍大一些。
5.煮面时间不宜过长,一定要掌握好火候。
注:什骨汤属于清汤的一类,最适宜做汤使用。其配方是:鸡架骨、鸭架骨、鹅架骨、猪骨等什骨3 kg,加上姜、葱各75 g,料酒75 g,胡椒子5 g,精盐50 g,清水5 kg,经用大火烧开改小火或微火熬制1~2小时即可。要说明的一点是精盐在熬制过程中不宜提前加入,必须是在最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