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儿死亡 40例相关因素分析
2010-09-17许玉善
许玉善
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是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现对本院 2004年 8月至 2009年 8月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其寻找死亡原因,为今后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本院 2004年 8月至 2009年 8月共分娩 5135名按照围产期 I标准,即孕周≥28周或出生体质量≥1000 g的死胎、死产、及出生 7 d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为本研究对象。对近 5年围产儿死亡的 40份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比,见表 1,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所占比例最高,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围产儿死亡与系统产检关系,见表 2,本组资料显示围产儿死亡和系统产检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做好系统产检早发现、早治疗、早防治,能有效减少围产儿死亡率。
2.3 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分析,见表 3。
2.4 围产儿死亡与孕龄关系,见表 4。死胎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孕龄无明显相关性,死产多发生于孕足月胎儿。
2.5 围产儿和体重关系,见表 5,死胎和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胎儿体质量均 <2500 g,死产胎儿体质量均大于 2500g。
表1 围产儿死亡比
表2 围产儿死亡与系统产检关系
表3 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分析(例,%)
表4 围产期新生儿死亡与孕龄关系(例,%)
表5 围产期新生儿与体质量的关系(例,%)
3 讨论
3.1 死胎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且围产儿死亡与系统产检很有关系。本组资料统计显示,系统的产检,应该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系统产检是我国围生保健工作的具体体现。现代围生医学是将孕产妇和胎儿视作一个整体,更重视胎儿生理和病理的研究,改变了过去以孕妇为中心,胎儿为孕妇体内的寄生物的观点而更注意胎儿的健康素质,它是研究母子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系统产检孕妇能够在孕末期、分娩期及新生儿早期得到系统管理、监护和保护,保证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但部分人群对系统产检发现异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的医患间存在信任危机,孕妇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导致死胎发生;另外,受医疗条件的制约,一些先天发育异常的胎儿,虽接受了系统产检但未能产检诊断,故不能及早发现异常、及早预测妊娠结局,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对这些孕妇应加强宣教,促使她们定期系统产检,发现异常时,及时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尽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围产儿死亡比。
3.2 加强孕产妇并发症检测,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终止妊娠。GDM围产儿死亡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经过合理治疗,有效控制血糖,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但一旦孕妇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甚至有的医患间存在信任危机孕妇不能及时接受治疗,胎儿宫内缺氧,严重者则引起死胎,ICP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黄疸为特点的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它是造成围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胎儿死亡常常是突然发生,常规系统产检监护无法预测,应加强对ICP孕妇产前,产时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一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资料也显示FCR、羊水过少、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妊娠并发症一旦确诊,应及时早入院接受治疗,加强胎儿监测,并在胎儿肺成熟后尽早终止妊娠,降低对围产儿的危害。
3.3 围产儿死亡与早产合并新生儿窒息及低体重儿有关,本资料也显示了其间的相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1]一旦发生不可避免的自然早产或医源性早产,同时存在新生儿窒息,需加强产、儿科合作,减少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的并发症发生,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此外,需重视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及妊娠合并症新生儿的病情监护,如发现异常,应尽早干预,可显著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
3.4 出生缺陷与围产儿死亡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畸形所致围产儿死亡占首位,尤其是在死胎中[2]本组资料也发现围产儿死亡中存在胎儿畸形,为此,应重视产前诊断。根据不同孕周,不同高位因素选择性或联合应用产前诊断技术,以期早期发现畸形而终止妊娠,降低围产儿死亡。
[1] 谭永强,徐决平,姚良玮.86例死亡新生儿临床分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6.
[2] 梁品容,张旭云,温安民.210例出生缺陷与产前诊断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