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窦和乙状窦联合颈内静脉上段血栓形成1例报道
2010-09-17何桂香尤一萍
何桂香 尤一萍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14023)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mmbosis,CVT)主要包括静脉窦血栓形成、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而后者比较少见。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死亡率则较高。现报道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横窦、乙状窦联合颈内静脉上段血栓形成1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9岁,已婚。因头痛10d,加重3d伴恶心、呕吐,于2008年12月22日收住入院。患者入院前10d出现左侧后枕部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伴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查头颅CT:左枕硬膜下稍高密度影(图1)。23日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窜,持续约5min好转。既往有月经量多、贫血史,有口服避孕药史。入院查体:T 37.0℃,心率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5mmHg,神清,贫血貌,反应迟钝、颈软、四肢肌力4级,双侧深浅感觉腱反射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辅检:血常规:WBC 7.5×109/L,Hb 85.0g/L,RBC 3.22×1012/L,PLT 401×109/L,平均红细胞比容78.8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6pg。凝血组合:APTT 23.7s,PT 11.90s,TT 0.0s,PT-INR 1.03,FIB 3.02g/L。脑脊液:测压270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抗酸杆菌、隐球菌、肿瘤细胞均未见异常。肝肾组合、心肌酶谱、血脂、梅毒螺旋体、HIV均在正常范围内。头颅CTV:左侧横窦血栓形成并左侧颞枕叶脑梗死。骨髓涂片:增生性贫血。29日查头颅MRI+MRV:左侧颞枕梗死,伴少许出血,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上段血栓形成(图2~图6)。诊治经过:诊断为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上段血栓形成,脑梗死,继发性癫痫,中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治疗主要是抗凝、扩容、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癫痫、补铁、脑细胞保护及中医药治疗。具体如下:①抗凝: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周后改华法林口服,期间监测APTT维持在28~32s,TT 16~23s。②扩容: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静滴。③脱水:甘露醇、甘油果糖静滴,9d后头痛明显好转,甘露醇逐渐减量。④抗癫痫:奥卡西平。⑤补铁、改善贫血:右旋糖酐铁。⑥脑保护及活血化瘀中药:三磷酸胞苷二钠、疏血通等。经治疗后患者头痛好转,未有癫痫发作,未发现皮肤黏膜淤血瘀斑,无精神症状。于2009年1月17日出院,出院前复查血常规:WBC 7.1×109/L,Hb 91.0g/L,RBC 3.67×1012/L,PLT 342×109/L。凝血组合:APTT 28.6s,PT 12.7s,TT 16.4s,PT-INR 1.09。脑脊液:测压160mmH2O,常规、生化、培养均未见异常。头颅MRV: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上段见少许充盈缺损(图7)。嘱其坚持服用华法林、维铁缓释片,门诊监测凝血组合、血常规及肝功能。
2 讨 论
CVT病因复杂,目前已经发现100多种可能相关的病因[1],主要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者好发于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于颜面部、耳部、副鼻窭、乳突等部位的感染累及所致;非感染者多见于上矢状窦,Martin[2]将非感染性病因分为4类:内分泌因素、血液/免疫学因素、结缔组织疾病和肿瘤性疾病。近年文献报道,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缺乏,凝血因子V Leiden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功能亢进,促使CVT的形成。具有这种体质的患者若合并有形成CVT的其他病因如避孕药、孕产期、感染、贫血等将增加发生CVT的机会[3]。该患者住院期间未进行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等检测,但有缺铁性贫血和服用避孕药史,笔者认为贫血和避孕药为该患者明确的发病因素。贫血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高,具有黏附性的网织红细胞增加,同时缺铁性贫血易继发血小板增多,血流速度增加,导致湍流的出现,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贫血患者CVT的风险。避孕药可能通过增加因子Ⅶ、Ⅹ和纤维蛋白原等促凝因子及减少蛋白S等的浓度,导致凝血功能亢进,增加患CVT的危险。因此应重视对贫血的筛查和治疗,而在治疗CVT同时应重视贫血的治疗,预防CVT复发。对于服用避孕药的青年女性若出现头痛、高颅压等表现的时候,应停止使用避孕药,并进一步检查警惕发生CVT。
CVT除海绵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其余由于解剖关系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特别容易误诊,易与病毒性脑炎、良性高颅压、癫痫以及其它脑血管病等混淆。按照国际分类将CVT的临床表现分成4型[4]:①单纯高颅压型:表现为头痛、呕吐(特别是喷射性)及视乳头水肿;②局灶性缺损或(和)癫痫型: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抽搐、运动及感觉障碍;③亚急性脑病型;④海绵窦血栓形成;4型临床表现常交叉出现,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及癫痫发作的混合型。
CVT发病率极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达50%[5]。CVT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脑脊液分析和压力测定、CT、MRI及血管造影等。近年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CVT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贾建平等[6]认为MRV+MRI是目前诊断CVT最敏感、准确的优选方法,因为MRV可以无创、无辐射、快捷、清楚地显示脑静脉的整体结构。根据他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描述,该患者颅内病变在影像上有如下表现:CT直接征象:左侧横窦束带征高密度影(图1);CT间接征象:左颞枕部片状低密度影,提示脑梗死(图8);MRI直接征象:该患者处于亚急性期,T1横断面可见小脑左半球后部呈条状高信号提示横窦血栓形成(图2),T2冠状位可见小脑左半球外侧束带状高信号提示乙状窦血栓形成(图3);MRI间接征象:脑实质内渗血伴周围水肿(图4、图5);MRV直接征象:发育正常的脑静脉或静脉窦内高血流信号缺失(图6)。抗凝治疗后静脉系统再通,MRV直接征象:左右乙状窦血流信号对比,提示左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上段大部分再通(图7)。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CVT治疗原则主要是溶栓和抗凝治疗,辅以脱水、对症及对原发病的治疗:①尿激酶的应用:目前主张动静脉途径联合尿激酶局部溶栓,若伴发出血者,单纯予静脉途径局部溶栓治疗。②抗凝剂的应用:溶栓期是否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应用抗凝剂可防止血栓扩展及减小与导管有关的血栓形成,主张溶栓期必须全身肝素化(APTT在正常的2~3倍),即使伴发静脉脑梗死性渗血,APTT也应维持在正常的1.5~2.0倍,溶栓治疗后继续肝素化[7]。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用溶栓剂本身就可导致出血,再加上抗凝剂则更增加了出血的机会[8]。该患者治疗上急性期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稳定后改口服抗凝剂,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扩容,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降低颅内压,疏血通活血化瘀,三磷酸胞苷改善脑细胞代谢,奥卡西平抗癫痫及改善贫血等治疗,实践证明疗效满意。
由于C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年轻的住院医师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若发现处于孕产期或有长期服用避孕药、头面部感染、贫血及结缔组织疾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持续性头痛、恶心、呕吐、抽搐、运动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应即行头颅MRI+MRV检查,尽可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Ehtisham A,Stem BJ.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a review[J].Neurologist,2006,12(1):32-38.
[2]Martin PJ.Enevoldson rip,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Postgrad Med J,1996,72(1):72-76.
[3]Zuber M,Moder JF.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J].Rev Prat,2006,56(8):829.
[4]Bousser MG.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J Neurol,2000,247(4):252-258.
[5]冯璞,黄旭升,郎森阳,等.影响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8.
[6]贾建平,吴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所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1):1660-1664.
[7]谭显西,钟鸣,诸葛启钏,等.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6):547-550.
[8]Allroggen H,Abbott RJ.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Postgrad Med J,2000,76(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