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血栓素A2抑制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成本-效果分析
2010-09-17杨文波申顺子
杨文波,申顺子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其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常规用药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脉和降压,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减少耗氧、防治心律失常,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扩张动脉、降低心肌张力。心绞痛症状控制不满意时,可加入血栓素A2(TXA2)抑制剂,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在维持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TXA2抑制剂通常可获得满意疗效。运用成本-效果分析[1]的目的在于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案间成本-效果比最低者,为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经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订[1]。心绞痛严重度分级按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为4级。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标准制订。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轻者仅感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在病例选择上,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心电图检查或运动试验符合心肌缺血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纳入病例不包括心肌梗死发作期,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中度以上高血压者,频发与持续性房颤、房扑、频发性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
1.2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2007年1月至6月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128例,按照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将其分为3组。A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2.3±7.4)岁。B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61.7±5.3)岁。C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62.9±6.8)岁。对3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及合并症等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比较,计量资料经方差分析,频数资料经 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40例给予注射用奥扎格雷钠8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B组43例给予注射用棓丙酯 180 mg,C 组45例给予注射用阿魏酸钠0.3 g,每日1次。3组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 ~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治疗过程中3组常规治疗相同,予以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10~20 mg,2~3次 /d,氨氯地平(络活喜,珞和喜)5 mg,1次/d。比索洛尔(康可)5~10 mg,1次/d,均针对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相关病情,适当给予降压、降糖及调脂等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3年卫生部制订并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指标主要为心绞痛[3]。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按轻度、中度分别评定。轻度:显效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为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为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中度”“较重度”标准;中度:显效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症状减轻到“轻度”,无效为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为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较重度”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3组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采用秩和检验。2组计量资料若呈正态分布,用 t检验,否则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性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意义;数据均经SPSS 13.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比较
各组心绞痛缓解结果见表1。3组疗效比较,等级资料经SPSS 13.0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成本-效果分析[4-5]
成本是指某一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资源的货币,用货币单位表示,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成本不仅包括药品费用、检查费用和住院费用,还包括因疾病而导致的损失等间接成本。本文只计算每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直接成本,即只计算每单位患者1个疗程的总住院费用。为使分析结果具有参考意义,所有费用均按2007年4月药品降价后价格计算。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即在成本和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成本效果比(C/E)则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它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表示,比值越小越好。而当成本增加效果也增加时,就需考虑每增长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进行增长的成本-效果分析。它是在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另一种方案所增加的成本和额外的效果的比值(ΔC/ΔE),比值越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故将3种方案效果由低到高排列,并以最低效果为参照,其他2种方案与之相比得到 ΔC/ΔE,结果详见表2。3种方案的总成本呈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Uc(AB)=0.351(P>0.05);Uc(AC)=3.095(P<0.05);Uc(BC)=3.865(P <0.01)。
表2 3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2.3 敏感度分析
药物经济学中所用的变量通常较难准确地测量出来,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差,因此必须通过变化这些不确定的参数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即进行敏感度分析。因此,假设药费下降10%,治疗费、护理费、化验费、检查费各增加5%后进行敏感度分析,分析结果没有改变,可见结果可靠。详见表3。
表3 敏感度分析结果
3 讨论
由表2可见,3组药物治疗方案中B组成本最高,与A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C组方案成本最低。仅从简单的成本考虑,C组方案为最佳方案,在同类效果的药物治疗方案中,当其最终效果相同或相近时,选择一个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合理的。但C组方案成本最低,治疗效果也最差;而A组方案成本高,治疗效果也最好。每获得1个单位的效果,3种方案的成本分别为4 740.01元、5 289.48元、5 045.27元。再经 ΔC/ΔE分析,方案A、方案B在方案C的基础上,每增加1个单位的效果,多花费的成本分别为2 298.54元、18 675.33元。从成本-效果比看,方案A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仅为4 740.01元,低于其他两种方案,因此,A为最佳治疗方案。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1996,5(3):179-183.
[3]黄振文,崔天祥.实用临床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96.
[4]何志高,陈 洁,张 丹.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成本的确定[J].中国药房,1998,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