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2010-09-16河南周海洋
河南 周海洋
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河南 周海洋
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以493名运动爱好者且受过运动损伤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损伤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了参考依据。
运动损伤;相关因素;治疗和预防
运动损伤是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中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发病率高、因素多样,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就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对其今后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以及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93名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学生。年龄(17~22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受伤情况。内容包括:受伤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部位、受伤类型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问卷回收率为98.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 学生运动损伤项目的调查分析
从表1可知,足球和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足球项目被调查的对象中,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几乎都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足球的运动损伤占被调查人数的37%,而篮球这也占到了32.2%,这与运动项目对抗激烈、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有关。而排球属于隔网比赛,不存在身体对抗,受伤比率相对较小。另外田径项目损伤占16.52%,田径包括的运动项目较多,经访谈得知,大多数的损伤是在一些短距离的径赛或需要暴发力的田赛项目上,主要原因是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很快投入到剧烈运动中,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对抗性很小或没有对抗的项目,受伤的机会相对就会少很多,像武术、体操、小球等项目。
表2 运动损伤部位统计
从表2可知,损伤部位常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腿和腰等下肢部位,这4个部位受伤比例都在11%以上,这是由于运动时大多数动作都是由下肢完成或承担的,所以损伤部位大多集中在下肢部位;特别是踝关节与膝关节,运动中经常要急停、变向,关节所承受的力量很大,再加上场地不佳以及强烈的外力冲击等原因,致使这两个部位极易受伤;上肢动作的损伤相对来说就少些。
表3 运动损伤类型
从表3可知,损伤类型中,常见的损伤类型依次为:扭伤、摔伤、挫伤、拉伤,这几种类型损伤比例都在16%以上。扭伤和摔伤主要是由于冲撞猛烈、场地情况差,练习者摔倒时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擦伤、挫伤和拉伤损伤主要是练习者准备活动不充分,关节部位的力量不足,一旦有强烈的外力冲撞就会造成损伤。像骨折、脱位等较重的运动损伤发生较少,所占比例都在3%以下,尽管如此,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观察,像骨折这样的重伤发生率较以前有所增加,这反映了当今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的协调呈下降趋势。
3 因素分析
①没有较好地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不喜欢做准备活动或不知道怎么做准备活动,一来到运动场就马上投入高强度的运动中,受伤就再所难免了;②场地情况太差也是受伤的重要原因,有的场地上面除了有铅球坑以外,还有不少小石子,在这种场地上从事体育锻炼擦伤、扭伤是很难免的;③在运动中因害怕、恐惧、害羞等产生犹豫不决或心理过分紧张时,也容易受伤;④学生大都是业余爱好者,很少有长期接受正规训练的经历,技术较差,协调性又不好,主观上还想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结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了损伤。⑤学生运动损伤多发生在课外活动、训练及比赛中,特别是课外活动,发生的比例很大,主要是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方式;课外活动大都随意性较强,没有正规比赛场地,更没有正规裁判来监督比赛,学生年轻气盛,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游戏很容易就变成“较真”的比赛,出现一些粗野动作,很容易造成受伤。课外体育锻炼造成运动损伤的比例较高,说明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⑥在教学、训练中相互嬉闹等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4 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
运动损伤的治疗,应根据损伤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四肢出血,可抬高伤肢,使出血部位的血压降低,减少出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脏物后,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伤口较大者,须到医院缝合;对于浅表动脉出血,可用清洁的敷料、毛巾等覆盖伤口,进行临时加压包扎,然后到医院行动脉结扎止血;对于肢体大动脉出血,可于动脉搏动处机械压迫止血,并迅速转运至大医院行动脉吻合术;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处理可采用冷敷法,将冰块装入塑料袋中进行外敷或将伤肢浸泡在冰水中30分钟左右,有条件可用雾化降温剂作局部喷涂。将受伤肢用弹力绷带或石膏固定,减少软组织内出血,同时,可口服云南白药胶囊、三七伤药片进行药物治疗。
在伤后2~3周左右可去除外固定,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等温热疗法,以改善受伤部位血液循环和促进组织新陈代谢,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1]。在受伤48h后,采用温热疗法,还可用按摩、拔罐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可以用药物进行熏洗等辅助治疗[2]。体育教师和校医必须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教育,是减少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
5 预防
学生运动损伤多发生在像足球、篮球这样对抗激烈且需要较强身体素质的项目上,常发部位集中在下肢的踝、膝和脚等部位,损伤类型以擦伤、挫伤、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为主,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恶性犯规、场地差及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经过治疗后,基本上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预防运动损伤方面以下几种建议:①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体育道德方面的教育,坚决杜绝球场暴力,同时加强裁判工作,严格执法比赛,尽可能避免比赛场上伤害事故的发生;②体育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特别要加强踝、膝以及腿部肌群的力量和柔韧练习,同时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注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③重视准备活动,应培养学生在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特别是在天气较冷或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更应充分地活动开。④开设运动损伤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增强学生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⑤加强技术教学,正确掌握各种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同时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过度疲劳。加强运动场地的建设,定期检查和维护,同时要提高学生使用护具的意识。
[1]吴建伟,陆惠珠.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5,8(6):29-31.
[2]常静.关于高等院校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173-174.
[3]杨丽华.女学生运动损创伤90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