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策略分析

2010-08-15广东多淑杰罗志宏

职业技术 2010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素质岗位

广东 多淑杰 罗志宏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策略分析

广东 多淑杰 罗志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首先对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进行了层次性分析,然后根据调研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特性提出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最后提出了高职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一、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层次性分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胃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高技能人才是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看法。一些教育学者对此进行了分层。华东师范大学的钱景舫教授按照适应岗位的多少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朱斌(2006)则根据职业素质把高技能素质分为: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专业创新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我们结合素质和岗位可把能力分为:任务能力(岗位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核心+岗位群)。任务能力也即岗位能力,强调对某一特定岗位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具备某一特定岗位需要的专项能力,其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如对会计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业务主体能按照会计流程进行基本的核算能力。核心能力强调的是个体的素质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对事物判断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一般素质和对职场应变能力及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等,缺乏对能力应用的具体工作情景的考虑。综合职业能力是核心素质与个体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的能力。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它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人才需求调研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处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中间层,其面向的岗位也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困扰着人们。而目前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一理念指导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必须从市场出发,立足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为此,我们对中山职院09届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研,以期从培养对象、需求主体两方面了解高职人才需求的现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学生100份,单位100份。收回问卷190份,学生95份,单位9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4.7%。调研结果显示:09届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为销售业务员占35.4%、内勤或文员33.2%、跟单员、仓管员12.6%、会计与出纳占6.5%、其他占12.3%。用人单位对所聘高职学生最为看重其综合职业能力,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77.8%,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占66.7%,发展潜力和工作态度均占22.2%。在对职业素质方面考察时,用人单位首先注重的是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占100%;其次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占77.8%,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占55.6%,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文学修养则占33.3%。在对毕业学生对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程度作评估时调查显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在就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次是计算机能力,占77.9%。然后是专业水平,占66.7%。而外语的重要性则不是那么强。因此,通过分析显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三、高职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现实环境分析

(一)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实用型的技能人才,其培养规格的定位与经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而影响着企业岗位的管理组织方式和任务工作流程。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划分成若干模块,模块从设计、生产到销售越来越强调个性和独立性,涉及到的更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这种生产方式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综合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应顺应这以改变,重视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期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迎合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尤其是发达国家反应较快。如德国根据当今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认识到“劳动者除了应具备精湛的职业本领外,还应具备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备的本领”,因此,他们的“职教改革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核心”。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产、发展”;英国的第五级国家职业资格(NVQ)要求:“在不可预见条件下,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复杂技术的能力,能负担分析、判断、设计、计划、执行和评估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国外职业教育越来越向着“职业教育普通化”发展,不仅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三)高职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的高职教育处在中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夹层,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既不同于中职教育又和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应紧扣高等性和职业性。所谓高级性即是强调其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不能仅掌握某一特定岗位技能或单一的技术能力,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关键能力。而职业性则强调结合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即学生在校要学习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获得现实中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包括技术操作能力。对高职教育的这一定位也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观。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综合能力是核心能力+岗位群技能的体现,核心能力更多体现为一般的职业素养和个性品质。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社会属性特点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岗位多为基层岗位,如营销、内勤、保管等性质的岗位,这些专业岗位多具有社会属性,除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更多地表现在与人打交道,分析问题、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公司办公化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对计算机简单的操作技能、办公软件的处理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一点从和企业有关领导人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

四、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开发路径

基于综合能力观,面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应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上首先要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进行职业分析。即对某种职业进行市场调查确定构成某种职业的岗位群。第二步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对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进一步细分,分析面向整个岗位群所需具备的整体能力或关键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第三步对每一个岗位所需具备的专项技能及素养进行分析,主要依据某一工种国家职业标准描述每一岗位专项能力所要求达到的水准及所对应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第四步设置相应的课程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总上述分析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并依据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阶梯排序,列示在分析表中。第五步根据分析表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安排在不断的学习时期。

(二)构建“一大多小”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一理念使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能紧紧围绕“职业性”和“高等性”的融合,以既重发展又求适应整合课程,形成“一大多小”的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大指“一大平台”、大平台课程是面向整个岗位群的整体能力和通用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创新、外语应用、信息处理、数学应用及行业通用的基础技能等。“多小”指设计到多个小模块,小模块课程是岗位的特定职业能力,一般小模块个数在2-4之间,可分为主模块和副模块,分别对应主岗位和辅助岗位,根据培养职业能力不同,主辅模块有所区别,在课程建设时也应有所侧重。围绕主岗位能力培养建设一系列课程,同时坚持把国家职业标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辅岗位则为主岗位的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以应知和基本应会为主。

(三)实施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也决定了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本着“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是坚持校内与校外企业相结合。工作任务的学习离不开工作情景,真实的企业情景为学生提高了很好的工作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专业综合实训过程中走进企业,以企业车间或办公室为课堂,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进行学习和实训,体现企业真实岗位的感受和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同时有些课程或项目由于条件的限制并不一定完全在校外学习,那么通过仿真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或把企业相关人员引进课堂,实现贴近现实的实践。二是坚持课上与课外相结合。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通过课堂完全实现的,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如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时积极融入职业素养、创新、合作协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教育。

[1]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教育与职业,2008(10).

[3]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康荔.高职教育课程观变革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8(6).

[5]朱斌.试论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教育与职业,2006(36).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素质岗位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