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0-09-15苏继春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能力

苏继春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70)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苏继春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70)

在就业形势严峻、高职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不适应情况下,高职院校要通过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锻炼实践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开展求职实务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心理储备。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储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经济衰退形势下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造成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我国内部消费需求短期又难以提振,这就导致了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就业困难,虽有所缓解但影响至今。

2.资源与人口的矛盾

除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内部的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对中国政府来说,这是极其艰难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是中国目前和未来就业形势最突出的一个矛盾。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00万人,而中国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岗位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

2009年大学毕业生是610万,加上08年未就业的250万人,共将近900万人,人数之多使形势更加严峻,去年一季度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仅为20%,大大低于往年平均的70%。高职学生略好于本科学生。2011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

3.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中国不缺乏就业人口,但缺乏就业人才。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针对性地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财力。

从调查来看高校学生学习的质量,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情况: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未来的职业表示迷茫;31%的大学毕业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进入社会;5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职业生涯规划;56%的大学生不知如何科学的拓展自身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有五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需求下滑比较严重;二是中国内部本身劳动力供大于求;三是毕业生多;四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五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的种种障碍。

二、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储备

金融危机、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地暴露出素质教育和学生应对社会的心理条件的缺失,学校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能力,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明确自身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入学后,学校应使每个学生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而现实情况是我们近50%的学生不知自己所受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也不懂得去了解、明确。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大力宣传和讲解,让每个学生明确。通过教育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自我教育过程中。将“需要学生怎样做”变为学生的“我需要这样做”。

2.认识社会

要将我国国情的现状,政治经济文化及在世界的地位;我国自然资源提供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和我国人口数量之比的巨大差异;中国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特色的就业特点,国家的方针政策,就业竞争的激烈、就业中的腐败问题与丑陋现象一并告知学生,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讲解。告诉学生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学习、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应怎样去应对去适应,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加社会实践,假期要求每个学生去打工。将学生假期打工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学后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总结分析体会、收获和不足及对今后成长的意义。学校组织教师批改点评,给予学分。这会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在就业之前,接触社会亲身体验有所认识,为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3.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优化个性

通过开设相关心理学课程认识人生发展规律,人生每个阶段的课题和特点;通过各种心理训练活动了解人性,了解人的不同能力、气质、性格;通过自我观察、分析比较和优势识别器心理测试(优势识别器网址:http://www.gallup.com.cn.)找出自己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类型,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和潜在能力客观科学地给自己定位,挖掘潜力,扬长避短;明确人际交往是人生的一部分和人际关系的核心、构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心理效应,人的社会交往一般应有四个圈子,学业(同学)圈,职业圈、爱情圈(由爱情婚姻所涉及的亲属和朋友)、娱乐圈。你的社会交往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爱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学会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立足社会获得美好生活的重要能力;优化个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走向成熟。

4.了解专业、认识职业、进行生涯规划

了解专业,需要学校专门组织专业教师为学生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未来的发展和特点,该专业所适合的人群类型;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自己是哪一类型、哪一位置的人才,是否适合该专业?如何发展;认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和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这需要根据现在的社会需要和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兴趣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事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做出成就。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职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前提;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助于引导他们了解自我,明确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5.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个人探索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观念作为引导。职业设计首先是思想、观念,其次是方法、步骤。现代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偏差和误区。

首先上大学的目的是为生存还是为理想。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没有理想的生存是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大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社会增加就业岗位,而应自觉更新择业观念,要“向下看”,在应聘“精英职位”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计划,眼光向下,寻找自己的职业。

其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再次,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只有在不断的职业调整和岗位流动过程中,才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特长和能力发展的工作岗位。

实际工作中培养和锻炼:服从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执行力、独立性、创新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经过学校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认识自己和社会,了解专业并有初步的生涯规划,具备了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个性优化,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6.强化“应聘”的学习训练

(1)招聘程序:外企招聘的环节:网投简历;笔试;能力测试;英文测试;专业技能测试;面试(2轮);其他心理测试。

(2)简历的撰写,优秀的简历,是一张精致的名片,能够最先打动面试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专业不同,重点不同;职位不同,重点不同;避免短板,有所取舍;简约即是美;主考官对待一份简历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 。

(3)笔试的目的:考察基本知识;考察心理特质;筛除不合格者。笔试类型:知识类笔试:英语、计算机、法律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等;心理测验:心理健康测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4)面试的目的、心理应对和技巧:

第一,面试是测查和评价人员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

第二,面试准备。穿着仪表:着装适宜,适宜气候、适宜环境;干净整洁、口气清新;通信设备关闭;资料准备:你应该了解企业的十三方面,行业的前途、企业在同行业的地位、企业的业绩、地理位置、企业规模、企业资产情况、企业的历史变革、企业的特色、工作强度、经营方针理念、将来性、企业的体制、物质待遇。

第三,心理应对:心态平和;自信;对于结果正确认识;控制情绪。面试前应考虑期望值是否恰当,期望过高会使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面试时放松自己,用探索和尝试的心态,将面试作为一堂人生课;面试后失败了,要克制沮丧和自责的情绪,相信通过经验总结下次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面试技巧:避免直述优缺点;优缺点的描述要有载体、有分寸;观点明确,避免前后矛盾;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寻找内在联系与区别,关注相互关系,延伸观点;注意条理层次;言简意赅,避免拖沓冗长;严格的时间观念;坦诚作答;做好充分准备,机动灵活。目光注视社交三角区:双眼和鼻子之间,不要注视其它双向或紧盯对方双目。

(5)面试题目类型。导入性问题、行为性问题、智能性问题、意愿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应变性问题,按照回答问题的特点分为:

自我介绍: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对方最深的印象,限时:1分钟—3分钟。

阐明观点:A.对一些社会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假设问题的意见、看法或找出问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明原因。B.题目阐述两种方式、观点或情况,要求被试者选择其一,并阐明原因。

(6)面试维度。包括以下内容:

分析能力: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考虑其各个组成成分;能注意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及各部分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言语能力:口齿清晰、流畅;内容有条理、富有逻辑性;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理解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

计划能力:能够根据任务特点与内外部环境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或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

组织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目标发现完成任务需要的各种资源,按照工作计划整合所需要资源。

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发现不同意见的根本性分歧,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各方进行说服,促进各方达成共同的目标与统一的意见。

应变能力:处于压力状况下能够思维反应敏捷;考虑问题周到。

情绪稳定性:在压力状况下或遭遇困境时,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状态,个人情绪不随环境的变化产生大的波动。

(7)印象管理。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简称IM),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Erving Go2 ffman)通过系统地观察和分析于1959年提出的理论。通过自觉调控自己的仪表、体态、言谈等方面,从而间接影响或控制他人的知觉和感受的过程叫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手段。印象管理在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普遍存在,它是一种试图控制他人所获得信息、影响他人对自己产生某种印象的行为活动。目前,学术界有以下主流观点:第一,应聘者印象管理是指应聘者改变并且管理行为的一些方面为了留给考官积极印象的过程;第二,应聘者印象管理是一种认知信息的双向加工过程,并且是一种具有合法权利的人事选拔与应聘技术;第三,应聘者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通过使用一定的策略与技术,应聘者与招聘者双方进入一种相互的印象管理状态。

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根基于有意无意努力控制形象,在面试过程中能区别应聘者印象管理行为的并不是他们使用多少印象管理策略,因为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管理着自己的形象为了留给别人有关自己的积极的印象,因此,这种特殊的行为应该由三个变量来区分:对印象管理行为的意识的水平(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进行印象管理),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目的的真实性(印象管理的行为是否真实),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印象管理对面试结果的影响)。学生掌握印象按理理论对就业应聘和职场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7.学校组织模拟招聘会

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门人员将招聘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让学生经受锻炼,取得经验,获得成长的磨砺。

总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应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和体验训练,健全人格,优化品质将学生培养为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1]樊富珉.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课题[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Exploration on Employment Probl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U Ji-chun
(Tianjin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 300270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status that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o not meet the employment marke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education which meets the need of employment market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know themselves and the society well,train their practical capability,plan their future career,perform practi2 cal training of students’job hunting,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make full psychological reserve for stepping into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ical reserve

G712

A

1673-582X(2010)03-0097-04

2009-11-23

苏继春(1959-),女,天津市人,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讲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抄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