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课程链”建设
2010-09-15刘宝萍
刘宝萍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1)
谈高职“课程链”建设
刘宝萍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1)
“课程链”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内容。从“课程链”内涵解析、“课程链”建设的实施和“课程链”建设的教学管理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课程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结构
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产业大军,即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培养现代化的实用人才;二是要为建国100周年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掌握高端产品高新技术的创新人才,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关键人才。前者是为了提高我国现代化生产力水平,提升整个产业大军的综合素质,后者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前行的能力,使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要达到此目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链”建设至关重要,因为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链”的流程,将知识、技能、态度和其他教学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最有效能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链”的内涵解析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学活动,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教学的载体,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
课程从形态上讲,它是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表现形式;从类型上讲,它又有学科、活动、综合、环境之分;从框架上讲,它分为文科、工科(理科)、社会学科、语言艺术、自然科学等,在职业教育领域,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艺课程,或者分为显性(明言)课程和隐性(默会)课程。由于课程分类标准不同,人们可以看到多元的课程分类方法,但是按“课程链”来分类,理论界并没有形成共识。
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百个万个业态就有千百万个培养目标,即使同一个产业、同一个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用几个固定的课程模式培养职业人才显然是不行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当按“知识+技能”或“做人+做事”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课程设计风格。
1.“课程链”的定义与特征
“课程链”是以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构建智慧主体和能力主体为主要内容,以相互关联关系为特点的链式课程群。课程作为“课程链”的“环”,起着人才培养的“基因”作用,由“环”形成的“链”,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整个教育过程。
“课程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种类型,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目的性。“课程链”只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只为特定的人才群设置,因此它特色鲜明,具有个性。
(2)关联性。“课程链”中的每一个“环”,即课程,是按特定的排列顺序联结的,“知识效用”和“能力效用”是课程链接选择的主要标准。
(3)统一性。“课程链”体现“知和行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完全从“以人为本”出发。
(4)相融性。“课程链”中的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而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环境课程的融合,其课程的组合排列,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兼容或取舍,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决定。
(5)契合性。“课程链”的建设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要与教育环境、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契合,要与学生就业要求契合。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适当、有效,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2.“课程链”建设的要求
“课程链”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待“课程链”建设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知识、技术、经验都是有一定历史时期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产物,都需要不断地文化传承,所以“课程链”建设不是排斥职业教育业已形成的课程精华,而是包容兼蓄,进行整合,用适用与实用的理念,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成人才全新的主体智慧和能力体系。为此,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的的知识、技术、技能、经验都应当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只对那些陈旧的、已不适用的东西予以扬弃。同时,要把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知识信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材料工具、新的技术措施、新的思想理念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使“课程链”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是课程设置与计划操作的关系。课程设置虽然体现新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评价观和学习价值观等,但必须尊重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实现目标与方法的统一。课程设置一定要紧贴市场需求,紧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又具有可靠操作性。因为学生是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下获得知识、经验、技术与能力,所以,课程的衔接是一种计划行为,必须便于运作。
三是课程设置与教师和教材的关系。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是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材(教具、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来体现其价值的,所以教师的任用和教材的选用对“课程链”建设影响极大。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材选用的科学性、适用性都是“课程链”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好的课没人教,有好的课没有适用的教材,都是课程建设的大忌。
四是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关系。课程的质量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的作用必须放在主导地位。但是“课程链”的功能不是一两个教师能主导的,必须处在“课程链”中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流的、优秀的,“课程链”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时,必须发挥教师间的合作与协作的功能,体现团队群策群力的作用,这样“课程链”的整体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如同戏剧一样,一个优秀剧目必须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是“名角”担任才能满堂生辉。“课程链”建设如果没有“名角”,必然达不到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是专业融入与课程整合的关系。“课程链”建设首先要在现有教学科目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隐性科目课程(包括知识、技术、态度、综合素质、价值观等)和显性科目课程(包括单项职业能力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比例应当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设定。要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课程链”的衔接既要考虑课堂教学,也要考虑工作场所教学,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课程链”教学的全过程。一些人文教育的理念,应当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比如爱国主义思想、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等可以也应该在专业教学中体现。
二、“课程链”建设的实施
1.“课程链”的结构设计
“课程链”既然是链式结构,那么课程与课程之间应该紧密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下,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其最基本的框架应该是:
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做人”的课程,包括:军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课)、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协作、高等数学、就业指导、文史哲、艺术、美学、体育、戏剧欣赏等,大部分课程名称设定为人文素质教育。这些课程如何设定,学分为多少,学时为多少,各校都有自主权,但是课时的比例还是按“做人”的课程占20%~30%,“做事”的课程占70%~80%为好。有些课程在课堂上讲未必效果就好,可以允许学生在活动课程(参观、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中获得学分;有些课可以让学生从网上选修或参加讲座课获得学分,例如书法、雕刻、电脑美术设计、广告装潢等,它完全可以凭学生兴趣参加,自愿报名,这对学生自主构筑智慧结构更有益处。
至于“做事”的课程可按:专业拓展课程+技术实验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职业通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拓展能力等)+岗位特定能力+行业关键能力设计“课程链”,或者按: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发展(未来拓展)能力设计“课程链”,目的是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技术人才。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是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子电工系统检修+汽车及其系统地维护和保养+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汽车传动系统的检修+汽车诊断与修复+汽车底盘控制系统诊断与修复+汽车性能检测与分析”设计“课程链”的(资料来源:刘步丰等,给予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⑷.),就很有行业特色。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按:“建筑材料及使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CAD+结构计算与应用+土石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专修工程施工+钢结构加工安装”设计“课程链”,行业特色也很明显。(资料来源:芦国超.《道路建筑材料》优质核心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⑶.)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是按:“机械加工技能应用+电气控制基本技术应用+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应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应用+CAD/CAM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机电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设计“课程链”的,同样体现了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色。
2.“课程链”的设计原则
“课程链”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做人”课程与“做事”课程相统一的原则。课程设计必须“做人”课程与“做事”的课程比例恰当,必须使学生具备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必须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课程建设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都要科学。
(2)自主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有利于根据学生自身的天赋选择适合他们形成“智慧结构+能力结构”的知识与技能体系。课程模式应该多样性,不一定也没有必要都选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什么模式都可以选择,什么“课程链”都可以设计,例如广东城市职业学院以“精平台”和“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他们的特色,别的高职院校没有必要效仿。
(3)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链”的设计一定要“有用、适用、实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一定要有利于他们就业,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要匹配,与实用性和有效性关联不大的课程,不要因凑课时而加进来。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课,最好不要加入“课程链”中,一些指令性的课程,要改变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的效果。
(4)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统一的原则。一定要用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设施、设备)组织教学,保障“课程链”的先进性。知识与技能一定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不能让已经淘汰的旧知识、旧技能、旧设备充斥在“课程链”中。一些高端产品和新的能源与环保技术,没有与之匹配的“课程链”是培养不出相关的高技术人才的,所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是高职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5)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统一的原则。实训课程是“课程链”建设的重要一环,岗位特定能力和行业关键能力培养主要靠实训课程来实现。所以实训基地的规模一定要与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相匹配,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到应该学会的行业专有技术。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与企业工作环境大体相一致,体现出“学校是工厂,工厂是学校”的职业教育的特质。
三、“课程链”建设的教学管理
“课程链”建设如同其他课程建设一样,是将教与学统一起来,把职业教育的规律转化为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过程,即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中的实际参与来感悟知识学到技能。为此,“课程链”建设同样要强化教学管理。
1.要变传统的以专业组织教学的形式为以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将“平台+模块”的模式变为“课程链”的模式
要组织教师按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链”,通过学术委员会审定,校务会批准来确立“课程链”的教学权威。如同所有教学组织一样,教学计划仍由教务处制订,教学组织则由各系部组织,但由于“课程链”是跨系部来完成教学组织的,因此教务处必须协调好各系部的教学工作。
2.要建立“课程链”的教学环境,“做人”课与“做事”的课都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尤其“做事”的课要十分强调将企业的真实环境融合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尽可能贴近生产、贴近技术与管理的第一线,要让学生在真实、先进、开放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要建立“课程链”的评价模式和机制,保证“课程链”的教学质量
评价要包括学生能力分析、学生知识基础分析、学习环境条件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师资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分析等各个方面,重点是通过教学监督,使“课程链”建设顺利实施。要改变传统的“做人”的课程按考卷定性的做法,更多地通过活动来展现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文素质。要把评价的主体拓展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让团委、学生会、学生处、学生社团等都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学生处、任课教师能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整个“做人”的状态会有公正客观的评价。
4.构建“课程链”的形成性、过程性的评估功能
“课程链”的教学组织,要通过过程来检验效果,通过使学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来认定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说明“课程链”建设是成功的,反之,就要对原设计的“课程链”进行修正。要找出影响“课程链”建设的不利因素(包括教师、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等),采取必要的对策来提升“课程链”的教学功能。
总之,“课程链”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内容。它更容易通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达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致力于“课程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他对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地位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1]刘步丰,冯建东,陈晟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芦国超.《道路建筑材料》优质核心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J].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陈舜孟,楼敏盛.国外课程形成性评估理论综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9,(2).
[4]祁丽云,吴勇.高职课程考试管理与改革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
[5]王友强.谈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J].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娄锐.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Z].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05.
On the Construction of“Curriculum Chai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Bao-ping
(Tianji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Tianjin 300131 China)
Construction of“curriculum chain”is the new direction and content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curriculum chain”,its implementation,its teaching man2 agement,etc.
“curriculum chain”;talents training target;teaching management;structure
G712
A
1673-582X(2010)03-0033-04
2009-11-20
刘宝萍(1961-),女,天津市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