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在中加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应用

2010-09-15王庆桦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职业

王庆桦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91)

学分制在中加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应用

王庆桦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91)

学分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的需要,也是教育质量管理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借鉴中加合作项目——“中加软件技术专业”学分制的实施,对建立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模式。

职业教育;学分制;弹性化教育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1.学分制的定义

学分制(credit system)的核心是选课制,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01]1号)》指出:“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来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学校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

选课制(Elective System)、导师制(tutor System)、学分与绩点制(Credit and Point System)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学分制的基本内涵建设都是围绕“选课制度、重修制度、弹性学年制”展开。

2.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不受学习年限的束缚,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是一种较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学习,强化主体意识。学分制的目标是建立以学生选修为本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选修课程,还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其他专业的任选课和限选课。

(2)针对性教学,注重个体差异。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课程和学分为纽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计划和分层次的课程选择,有效融合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要求,让学生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

(3)弹性化教育,学制灵活。弹性学制是教学组织制度的重大改革。学分制注重从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主要是以考核成绩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核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

(4)学分的融通性,开放式教育。学分制除了因材施教,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奠定了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以及与其他教育沟通的基础平台。若在区域内建立规范的课程与学分标准,便可实现跨校选课。学分可以积累,也可以转移,这种通融能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专业、学校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

(5)绩点制的应用,双向激励式教育。以绩点制来反映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质量。考试成绩与绩点有一种换算关系。体现了学分制的监控原则,用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

除了对学生的激励外,由于学分制交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而且可以选择老师。由此必然要求教师开出大量的高质量的课程和新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同时也激发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将新成果、新见解反映到教学中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二、“中加软件专业”学分制的实践与探索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加软件专业”对接课程的学分得到了BCIT的认可,该专业学生完成国内三年高职教育后,可进入BCIT学院进行更高学历的进修。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实现项目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使该专业学分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

1.提出了学分制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

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和选修课的开出。课程体系既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又要符合学分制让学生有足够自主选择课程的要求。因此,课程的内容、结构、学时、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及具体内容的安排成为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关键因素的确定必须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和教学现状及规律的可行性,因此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尽可能做到灵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课程内容要实现专业的针对性、技能的实用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知识的应变性、能力的创新性以及专业拓展性的统一;教学安排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体现灵活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既要灵活又要连贯,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有效接合;管理上要健全选课制、导师制、绩点制、学分互认制、学分激励制、免修与重修制、教师聘任制、弹性学籍制、质量监控制、学生管理制等基本制度。

2.进行了学分制方案的共性设计

该项目学分制方案共性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1)建立灵活选课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学习精力、择业意向等因素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度、选时间和学习方式等,对应还有重选、增选、缓选、免修、免听、再修、辅修等选择。

(2)实施弹性学籍管理制,学业期限为1~3年,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可以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后,通过英语测试并取得合格可进入BCIT学院进行后两年的专科进修。在此之前,所修学分直接带入总学分。这就形成了“1+2”、“3+1”或3年全部在国内完成专科教育的弹性学籍制管理。

(3)建立导师制来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体现了学分制方案的个性设计

(1)突出“五性”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即按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我院在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办学条件而设计。导向性原则。即课程的设置要有足够比例的必修课,以确保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行导向,以减少学生选课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融性原则。实行学分互认,学分都可以进行积累,也可以进行转移。实现跨专业、跨班、跨年级选课。激励性原则。通过教师挂牌放课引入开课竞争机制。另外实行创新奖励学分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灵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相继完成1~3年学习,允许学生半工半读或工读交替,允许学生免修和增修某些课程及辅修第二专业等。

(2)设置四层式课程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之后,将之设为“素质培养课、通用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四层式结构。如图所示:

通过课程设置来解决理论教学的“必需、适用”问题,能较大限度地避免课程内容破碎、知识整体性割裂等问题,利于实现“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能力培养目标。

4.实施学分制的主要成效

学院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学分制。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效果良好。学生问卷调查有86%的学生拥护学分制;有90%的教师赞同实施学分制。(1)初步建立了一个新的教学管理制度。(2)构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学院的教学资源。(3)构建了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计划优化管理制度、教学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改革立项建设制度、导师工作责任制度、学风建设制度等)。(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5)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6)促进学生留学、“双证书”和海外文凭”的获取。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与学分制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矛盾问题。学分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传统的“教”和“管”的传统观念相悖,“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很难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中体现,而让学生选择教师的做法更让一些教师无法接受。观念的滞后是各校实施学分制的首要阻碍因素。另外学生的传统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学分制的实施。

(2)教育资源紧缺与学分制大量投入需要之间的矛盾问题。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和选课的灵活开放制度,要求学校要有足够的教师、场所、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图书资料、活动场地与校舍等,特别是选课与学习制度的自主性要求教学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包括经费的投入。但事实上,师资不足、教学经费不足、教室与图书资料不足、学生选课条件不足等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学分制的推行步履艰难。

(3)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依赖性与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自主性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实训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这一大比例的教学内容,依靠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足够的实验实训设备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很难通过学生一般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完成。

(4)教学安排的刚性与学分制学业弹性及教学灵活性之间的矛盾问题。针对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教学安排必须体现足够的引导性,课程要有固定的教学计划,通过刚性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来实现引导性教学。这种限制过多过死的方式,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学生前毕业、工读交替、根据企业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等问题都与现实产生矛盾,不能很好贯彻学分制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精神。

(5)生源素质偏低与学分制高要求的矛盾问题。高职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基础薄弱的现象突出。不少学生对高职学院的学习形式的适应期增长,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偏低,这与学分制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矛盾。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与管理,特别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积极性、自学能力等引导与培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不会因此而降低。如何缩小这种培养距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6.几点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给子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为学分制的实施创设宽松环境。高职院校本身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适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模式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板块模式,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学分制”改革。

(4)课程设置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调整好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比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职业岗位能力基础上,即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功能性、工具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的科学性、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

总之,学分制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以及培养过程指导性的特点,然而,学分制绝不是把课程简单化成学分就行了。学分制的主要任务与内容是教育思想观念、培养计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新设计。因此,实行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只有建立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性,职业教育才能在更加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邓耀彩.略淡学分制与职业性质[J].高教研究,1995,(3).

[2]杨德广等.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新华文摘,2000,(1).

[4]王大鸢.高职教育学分制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Application of Credit System in School-running Mode of Sino-Canadian Cooperation

WANG Qing-hua
(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Tianjin 300191 China)

Credi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self.It’s not only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2 tence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the need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U2 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e major of“Sino-Canadian Software Technology”for reference which is the Sino-Canadian cooperative proje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mode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redit 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credit system;flexible education

G712

A

1673-582X(2010)03-0040-04

2009-09-10

王庆桦(1976-),女,天津市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教授,从事计算机WEB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写作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我爱的职业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