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2010-09-15文太宝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毕业生大学

文太宝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文太宝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文章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认为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必须在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大学生;政府;高校;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用工市场逐渐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统计,在2000-2007年8年时间里,我国高校共毕业2175万毕业生,而就业的只有1104万人。08-09年2年时间我国毕业1170万人,2010年大学毕业生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31万。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下降了22%。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持续稳定在70%左右。同时,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劳动力需求减少,这使得原本就很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0032126470.0 20042807773.0 20053389372.6 200641311672.0 200749514471.0 200855915075.0 200961174.0 2010631时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待业(万人)

从上表数据[1][2]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呢?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供求矛盾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人力资源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是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的。在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3]。

(一)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3]。

1.从总量上讲。从根本上说,就业难是一个供求关系问题,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超过2000万,在经济增长8%—10%的条件下,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到1000万个,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的就业缺口。另外,农村仍然有1.25亿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1]。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还会进一步“挤出”和替代劳动力需求。从这些因素来看,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显现,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2.从结构上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之间存在“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却没有大学毕业生去工作。有调查显示,8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6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就造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并存的现象[1]。这种供需的“错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

(二)需求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市场需求能随供给同幅度增长是不会发生就业率下降的。

1.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一倍。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原因在于,与高等教育因放宽“入口”而获得规模上的突破相比,与就业这一“出口”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却要缓慢且艰难得多。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在整个“6+1”的产业链中,最需要大学生的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等6大软环节,而中国目前却基本处于最低端的生产制造这一环节[5]。

2.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发挥着主力作用,但抗冲击能力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同样的投资,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10多倍。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管理落后等问题,绝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资金、政策等方面的瓶颈,进一步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这也影响了社会就业稳定和就业率提高[7]。

3.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4.隐性就业人员增多。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失业现象。

三、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各司其责。

(一)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应抓调控、抓市场、抓服务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责任。但政府的责任也不是无所不包的,重点应体现在三大方面:政府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1.发展经济并切实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只有放开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让资源自由地流入这一领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扩大就业空间。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是大学生供给的总体过剩与局部不足并存的格局,这种局部不足也给我们拓宽就业渠道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数、发挥大型国企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下,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做好就业分流工作。一是向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分流。二是向偏远、欠发达县(市)分流。三是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分流[11]。

3.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一要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4.优化服务缓解就业压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有利于降低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首先,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大学生供求信息的调查、统计、分析及预测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勇于面对求职压力。其次,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安全性。再次,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及用工形式多元化、灵活化、弹性化的发展趋势,优化人事代理服务。最后,优化就业培训服务。鼓励高校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培训,使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能力等级证书,提升就业能力[1]。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故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有余悸,不得不考虑社会保障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而争相到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单位就业。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特别要在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政策[10]。

6.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从就业途径来看,创业是最佳的就业形式,具有倍增效应。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6]。

7.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才结构。经济危机之后新的经济繁荣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形成的。在世界性经济危机来临时,谁按照产业升级的要求优化人才结构,谁就能在随后的繁荣时期抓住机遇。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政府部门有必要做好人才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专业结构,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校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进一步重视质量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生师比不能过高,这样才能要求教师的课程质量;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上增加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的机器。因此,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发扬个性。要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成才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得到“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设施也要树立“用在学生身上最值得”的观念,舍得投入建设。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二是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很正常,大学生要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

3.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大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的实习的机会,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历”,为大学生毕业求职提供一张有利的通行证。同时企业也会直接招收这批有经验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主动走向市场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1.练好“内功”,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有实力才有魅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完善的自身知识储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走向职场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找单位进行专业或非专业的实习,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人品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2.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3.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在具体择业过程中,还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比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招聘会等各种渠道,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各种信息,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注意及时掌握和了解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认真研究这些政策的细节,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此外,应尽早抢占就业先机,不要观望游移,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以免错过时机。

4.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得变。如果还一味地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还死守着自己预想的工资、待遇底线不松口,那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无所获。面对现实,不能过于理想化,应该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先在社会上立住脚,通过踏实工作和优异表现,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先工作、后工资”的观念,客观评价自己,低姿态求职择业,适当放低薪酬要求;树立“重事业、轻地域”的观念,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5.自主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主创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就业方式,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精力旺盛有激情,在高科技、智力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总体将长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商机无限。只要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高校毕业生就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程立军,王丽娜,马义.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1-13.

[4]许天心.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沧桑,2009,(4).

[5]蔡哲远.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根源[N].中国青年报,2009-10-19.

[6]陈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EB/OL].人民网,2009-09-17.

[7]张怡恬.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人民日报,2009-11-10.

[8]夏秀成.多管齐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N].人民日报,2009-11-10.

[9]张维贵,李自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N].光明日报,2009-07-30.

[10]邓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2009-07-28.

[11]郭振斌.多路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N].中国人事报,2009-10-21.

G647

:A

:1672-0547(2010)04-0093-03

2010-01-05

文太宝(1964-),男,安徽芜湖人,铜陵学院学生处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劳动力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