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
2010-09-15蔡丰海
蔡丰海,林 源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2.抚顺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辽宁抚顺 113015)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
蔡丰海1,林 源2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2.抚顺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辽宁抚顺 113015)
运用编制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 41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校体育教师在组织管理、社会支持、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四因素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则在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与组织管理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在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学生因素方面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工作压力的研究已经持续 40多年,它主要指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 (Lazarus,Launier,1982;Sum
ers,DeCotiis,DeNisi,1995)。而教师工作压力则是指教师个体长期暴露于压力工作环境而又无法对其有效应对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其本质就是人与环境系统的机能障碍问题(Moracco,1982;Kyriaton,1989;Borg,Baglion,1995;徐兴奎,2008)。教师工作压力会让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降低甚至破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甚者会引发躯体、心理残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压力感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2)引发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果压力过大,就使情绪波动过重,导致情绪出现衰竭现象,影响工作效能。(3)导致教师产生消极工作态度,进而有消极行为的产生。(4)影响团队的凝聚力。过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教师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而且这些消极的做法会在团队之间传播,造成整个团队的压力过重,从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团队的工作效率。
因此,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对于个体发展和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大多是涉及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普通教师,很少探索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寻找造成工作压力的原因。
二、方法
(一 )被试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 6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最后获得有效被试 415人。其中男教师 300人,女教师 115人;年龄在 30岁以下的 124人,31-40岁的 101人,41-50岁的 131人,51-60岁的 59人;教授 67人,副教授 138人 ,讲师 132人,助教 78人。
(二 )研究工具
采用编制的体育教师工作压力问卷,问卷共分为 6个因素,依次为组织管理因素、社会支持因素、职业发展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生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等。这一问卷共包括 46个项目,每个问题用五点量表记分,其中,1代表没有工作压力,5代表严重工作压力。所编制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Cronbachα=0.86,表明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三 )施测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由 4位经过专门训练的课题研究者对整体随机抽样的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集体施测,测验一般 20分钟之内完成,当场收回。
(四 )数据管理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没有发现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415份,运用科学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归因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总体状况
表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
利用 SPSS11.5对表 1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总体处于中等程度左右,但是组织管理、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环境因素突出。这是因为组织管理因素涉及很多关于教师利益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教师的奖罚程度是教师特别关心的方面,这因素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工作绩效;职业发展因素包括科研、职业生涯发展等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压力突出,如果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即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他们对出国进修以及继续深造都特别关心;工作环境因素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文环境方面,现在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较低,而时代要求一个大学教师所具备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文素质也是造成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性别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利用 SPSS11.5对表 2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组织管理、社会支持、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四因素上出现了较为显著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因素上,t=2.48,P﹤ 0.01,男女教师出现显著差异;在社会支持方面,t=-1.05,P﹤ 0.05,男女教师出现显著差异;在职业发展方面,t=4.28,P﹤ 0.01,男女教师出现显著差异;在工作环境方面,t=1.78,P﹤ 0.05,男女教师出现显著差异。其他两方面差异不明显。
表2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男女教师都特别重视组织管理因素,并且男同志比女同志更加重视。这是由男女角色差异造成的。男教师特别重视参与组织以及一些学校决策方面的事情,感觉这是较为体面的事情。而女教师则更为关心物质方面的利益。社会支持方面,女教师则更为重视。女性一向被认为是比较弱势的群体,特别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帮助,比如亲戚、朋友等,这样便会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而一旦缺少这方面的支持,则会出现工作压力加重的情况。职业发展方面,男教师比较重视,尤其对特殊群体。它是衡量教师本身素质的体现,尤其是要求男性较强的传统社会,更加加重了男教师的压力。工作环境方面,对美的要求女性自古以来就要胜于男性,环境的舒适以及和谐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女性在工作中更注重工作环境的美,比如办公室的环境、人际氛围等等,女性的要求比男性高一些。
(三)不同年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表3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利用 SPSS11.5对表 3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除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与组织管理外,其他各因素在年龄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在组织管理因素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3,411)=15.22,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31-40岁、41-50岁、51-60岁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 30岁以下;在社会支持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3,411)=11.06,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51-60岁阶段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在职业发展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3,411)=14.06,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31-40岁明显高于其他三年龄阶段。
在组织结构方面,30岁以下的教师刚刚踏入工作岗位,而 41-50岁左右的教师已经成为某工作岗位的负责人或领导,因此在领导决策、民主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方面的压力就明显高于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30岁以下、31-40岁阶段是中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要求科研、教学以及其他各方面提升质量的时期,而到了 40岁以后,尤其是 50岁以后,这几方面明显占有优势,因此压力出现下降趋势;在社会支持方面,51-60岁阶段的教师已经面临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阶段,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就比较多,特别是精神激励相对较多,而其他年龄阶段这方面压力就相对较少,因为这些年龄阶段正值精力较为旺盛的时期。
(四)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表4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状况
利用 SPSS11.5对表 4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除了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外,其他各因素差异非常显著。在组织管理因素上,F(3,411)=17.56,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副教授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职称的工作压力;在职业发展因素上,F(3,411)=13.56,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副教授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职称;在学生因素上,F(3,411)=12.46,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副教授得分也高于其他三种职称;在工作环境上,F(3,411)=11.24,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副教授、教授要高于其他两种职称。
在高校中,职称往往跟职务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不同职称体育教师在工作压力各个因子上的差异。高校体育教师十分重视职称的晋升,每一次晋升都会产生明争暗斗的现象,但是到最后也只有少数教师晋升职称。因此,现在高校中教师都要求提升学历层次,以便更好地出科研成果、晋升职称。在上面的研究中,副教授是一个突出的因子。因为副教授向教授晋升中,难度更大,这就导致副教授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在组织管理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由于年龄关系,可能还承担相应的职务,造成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岗位的冲突,压力过大;在职业发展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由于向教授晋升,自我压力特别大,特别是科研成果的压力是体育大学教师非常显著的方面;在工作环境上,教授和副教授由于地位的上升,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条件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方面的缺乏,与现代大学的大师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造成其更多的压力。
四、结论
(一)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总体处于中等程度左右,但是组织管理、职业发展以及工作环境因素突出。
(二)不同性别的高校体育教师在组织管理、社会支持、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四因素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则在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与组织管理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在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学生因素方面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
[1]刘荣.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Maslach C.Understanding Burnout:Definitional Issues in Analyzing a Complex Phenomenon.In:PaineW S ed.Job Stress and Burnout.Beverly Hills.CA:Sage,1982.29-40.
[3]Holloway EL.Overseeing the oerseer:Contextualizingtraining in supervision.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opment,1994,72:526–530.
[4]Maslach C,Jackson S 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ofOccupationalBehavior,1981,2:99-113.
[5]Phillip L Rice.压力与健康 [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146-147.
[6]Summers T P,DeCotiis T A,DeNisi A S:A Field of som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elt job stress. In Rick Crandall,Pamela L.Perrewe(Eds.)Occupational Stress:A Handbook,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7]李春铃.教师压力管理探究 [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Steven L.McShane,Mary Ann Von Glinow.Organizational Behavior.NewYork,America,2000.
[9]H.John Bernardin.Increasing the Accuracy of Perfor mance Measurement:A Proposed Solution to Erroneous Attributions.Human Resource Planning,1989,12(3):239-250.
责任编辑:仪宏斌
G432
A
1009-3192(2010)04-0122-04
2010-04-25
蔡丰海,男,浙江温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温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运动心理研究;林源,女,浙江温州人,抚顺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