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工夫茶之茶具与潮州陶瓷文化内涵

2010-09-15谢华林宇南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展望现状

谢华 林宇南

潮州市华德陶瓷制作厂有限公司 潮州 521000

论界首彩陶的现状及发展

肖亚旭1陈静2

1、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长沙410000

2、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系 阜阳 236000

潮州工夫茶之茶具与潮州陶瓷文化内涵

谢华 林宇南

潮州市华德陶瓷制作厂有限公司 潮州 521000

潮州先民在八千年前已生产陶器;汉晋时期已大量生产陶瓷,唐代已能够生产精美的瓷器。潮州人习惯饮工夫茶,其茶具大多为陶瓷器皿,主要产自“潮州窑”。潮州窑区可说是“潮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潮州窑鼎盛时期是在北宋,明清和民国初年潮州瓷器的生产、出口规模较大,销往东亚、东南亚、中东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也促成潮州工夫茶品饮方式极为盛行,并且流传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南洋国家,工夫茶具需求随之激增,更好的弘扬了潮州陶瓷文化。

潮州陶瓷;潮州工夫茶;茶具;历史底蕴;文化内涵

潮州城古称“凤城”,俗叫“府城”。文物古迹遍布城区和近郊,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具备了独特的风貌。古城格局之形成,无不体现时代趋势的历史因果。有令人瞩目的潮州方言,潮剧,潮绣,潮州抽纱,潮州音乐,潮州陶瓷,潮州木雕,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外香包,潮州木偶,潮州小吃等。这是本土历代文化积淀之具象,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美学工程所形成的艺术系统。“潮州工夫茶”这一基因物种,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以及长期接受家家户户熏陶的为依托,才在潮州落地生根更至于花繁叶茂的。潮州是广东东部地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广东生产陶器的重要区域。一般人以为宋代潮州窑只是城东笔架山百窑村一处,其实它只是三大窑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在潮州城南。城西和城北,统称附城窑区;再一个是澄海程洋岗的港口窑区,它属澄海莲下镇,1973年7月在程洋岗、窖东、窖西、管陇等处,发现有12处窑址,而当地民众传说“五代有七窑,北宋有十三窑,明代有十七窑”之多!但其中9处窑址肯定是北宋和五代的。而程洋岗的营盘山(距澄城15里)在1961年2月也发现有古窑遗址,由于瓷片都有笔架山窑特征,因而也是属于唐宋潮州窑的延伸。而在程洋岗两里处的窑西击灶山也有宋窑遗址,可见当年潮州港日也有很多专为出口烧制瓷器的瓷窑。

笔架山窑区可以说是“潮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依山傍水,南北绵亘8里,北起虎头山,南至印仔山,窑址鳞次林比,有“百窑村”之誉。潮州窑生产的瓷器在文化上臻于完善,其造型和装饰厂更是丰富多彩而无可伦比。仅就瓷茶碗而言,便有侈口、敛口、反口和瓣口,还有凸唇、卷唇、折唇,又有刻花、刻物(如鲤鱼)、划花、划线等,加上大小高低之别,类型多达30余种,还不包括釉色之别。而在工艺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如鲤鱼壶的设计是把鱼嘴上含喇叭形为壶口,鱼头、鱼眼、她患、鱼鳍和鱼鳞作模印而成为壶身,壶柄为鱼钩倒置,这优美的造型是富有想象力的装饰工艺。在潮州窑生产的瓷器中比比皆是。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地方茶文化、饮食文化,它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讲究茶具器皿之精良与烹制之功夫,被誉为“中国茶道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汕乡土文化对人生、对工艺的浸润。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并同当地的陶瓷发展一起传承发展。潮州人习惯饮工夫茶,其茶具大多为陶瓷器皿,主要产自“潮州窑”。因为可以说,潮州工夫茶之艺术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茶具。茶具之美,古已讲究。诚如陆羽《茶经.四之器》所述:风炉“如古鼎形”;“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上并古文书六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炉下设灰承,乃有三足之铁盘。造型古朴。饰以古文,具有非凡之艺术美。潮州工夫茶具之讲究,既有传承关系,又更加精妙微纤。工夫茶道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基本前提:乌龙茶;工夫茶具;瀹饮法。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工夫茶道的工夫,很大程度体现在茶具上。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现代潮州学者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开列了二十件工夫茶具:茶壶、盖瓯、茶杯、茶盘、茶洗、茶垫、丝瓜络、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榄核碳、砂铫、羽扇、铜火箸、锡罐、竹箸、茶担、茶桌、净巾等。在这二十余件茶具中,红泥火炉、砂铫、茶壶、茶杯被人们称为“工夫茶四宝”。

第一:茶壶。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第三: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第四: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第五: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与水钵。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第七:龙缸。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第八:红泥小火炉。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广东省政府5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东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特别是2018年7月5日,召开广东农垦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对广东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在基础教育方面,省有关部门和属地政府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处理好学校移交过程中所涉及的事业编制、人员移交和经费保障等难题。截至2018年9月15日,湛江、茂名、阳江、揭阳、汕尾5市已全部完成124所农垦学校、2492名在编在职人员的统一考试和顺利移交;2295名离退休人员也随学校一并移交。清产核资及备案、土地红线图确认、经费测算划转等工作正在紧密推进中。

第九:砂铫。"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以上这些茶器多出产于枫溪,且较为出名,唯有潮阳县流溪出产的红泥小火炉、普宁县贵政山出产的茶叶陶罐,流溪红泥小火炉(俗称“土烘炉”),工艺精美,炉身有以对联、书卷或博古等装饰,极为儒雅。“益丰”号的红泥小火炉身的联语有“益吾留得宾朋意,丰水调烹雀舌茶”;普宁县池尾镇贵政山村生产的茶叶陶罐,造型古色古香,规格多样,有赤褐、墨褐、青绿等色彩,一般饰有花鸟图案或山水图画。值得注意者,在一些工夫茶具如茶壶,在其装饰上还渗透着深厚的潮州文化,如有的画上“潮州八景”,八景之一便是“北阁佛灯”;茶船或刻上佛像、佛语。由于在潮州佛法的广为流布,佛教思想已渗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体现在一些工夫茶具的艺术装饰。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潮汕地区的佛寺、庵堂,也多用工夫茶待人自待。

景”,八景之一便是“北阁佛灯”;茶船或刻上佛像、佛语。由于在潮州佛法的广为流布,佛教思想已渗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体现在一些工夫茶具的艺术装饰。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潮汕地区的佛寺、庵堂,也多用工夫茶待人自待。

潮州工夫茶具形成于何时,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其它事物一样,潮州工夫茶具也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而通过对茶具的考察,我们又可大致了解到潮州历代饮茶方式和潮州陶瓷发展变化的轨迹。

具有唐朝风格的茶碗很多是潮州制造的,说明宋代的时候潮州这里有饮茶的现象。喝茶用什么器皿,历代都不相同,唐朝人用碗,宋朝用盏,元朝也是用盏。相比,唐朝的茶碗大,宋朝的比较小。唐朝人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喝茶)呢?这要先从茶叶谈起。唐朝人制茶,是把茶叶采下来之后放到蒸笼里蒸熟,然后趁热放在石臼捣烂,捣成茶叶泥,再象制砖一样印成一块一块。(茶饼)中间还要挖眼。晒干后,再放入炉中烘焙。茶叶怎样饮(用)的呢?要先敲碎,然后放在碾槽碾末,还要用筛斗筛,筛得越细越好。为什么(唐朝饮茶)称为烹茗?因为确确实实是(采用)煮的(方法)。(煮茶的时候)用一个钢炉,上面放着钢鼎。水放在钢鼎里煮,水将沸的时候要加点盐,然后舀起一瓢水(备用)。水煮至二沸时用竹夹在水中搅拌至中心出现一个水涡,然后将茶末倒入水涡中心。这时鼎中会涌起泡沫,茶末起细泡沫就越多。这时要用舀起的那一瓢水沿鼎沿注入。这一做法陆羽的《茶经》称为:“育华”。饮茶有时候是泡沫、茶汤、茶渣一起喝。宋朝同样是制茶饼。但是(当时)所采茶叶更加嫩细,而且制作过程增加了一道榨的工序,把茶叶的汁榨出来(榨掉),所以茶色非常白,因而宋朝茶盏一般都是(采用)深颜色的。宋朝人喝茶同样喝茶沫,但已不再把茶放在钢鼎里煮,而是用一把钢壶烧开水冲泡,这就开了“瀹饮法”在先河。冲泡之前要先将茶末放在茶盏里调糕,就象冲藕粉一样调糕。再从高位慢慢冲入开水,边冲水边用竹筅旋转打击。目的是让茶汤泡出更多的泡沫来。宋朝人称之为斗茶。宋朝的茶盏都有一条水线。一般冲泡的茶汤(只有茶盏的)六成左右。经过击拂之后泡沫涌得很高。如果泡沫持久,泡沫紧贴盏壁,如果泡沫塑沫退落快,先看见(盏中)水线,便是斗输,(斗茶)输赢的次数称为“一水二水”与现在的潮州方言(表示轮次的)说法差不多。

现在我们饮用的茶叶(散条形茶)是到了明朝才开始出现的。散条形茶的出现,饮茶方式也相应变化了。明朝人直接将茶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与现在(冲茶方法)大同小异这种方法称为“瀹饮法”。工夫茶就是在“瀹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瀹饮法”(使用的)茶壶越用起小,所以茶盏也就越来起小。清以后,各种形式的彩瓷在枫溪日益兴盛,瓷制工夫茶具又大多是氧化焰烧成(本地称大窑烧或普通瓷),故彩绘多釉下彩(俗谓大窑彩),主要装饰手法已突破了竹刀刻款的限制(蒋宝龄《墨林今话》:“……宜兴铭壶不能刻山水,虽摹古人画本亦不佳”),山水,花鸟,人物皆可入画,并多以写意面为主,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只有少数特制时,方请名师精心描画。彩绘画面之另一边,常配以有关饮茶诗句,如:“石泉槐火试新茗”,“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占六朝春”,“寒夜客来茶当酒”、“请试龙芽味若何”等,茶船盏(茶盘)上多雕一古钱或双古钱漏水孔,有的一旁还写着清心、清香等两三字,或绘一扇面状山水。“潮州八景”其时已入画,另一面便配郑兰枝“八景诗”。还原焰烧造的瓷茶具(称细瓷茶具),彩绘较易控制且颜色多种,故鲜艳工细,但多带“火气”,也有少许用粉彩、斗彩者,甚至有的连茶杯也加彩了。后来还有用花纸的。广东省博物馆藏一潮州工夫茶具,据专家介绍也为枫溪所产,其特别之处是茶船面只做半边盏,用两瓷条支在中间做柱状,有盖的半边放冲罐茶杯,无盖之半边露出洗杯水,围而饮之,仿佛有临池把盏之妙境,惜本地未能见到第二个。

凤凰茶崛起之后,传统的茶壶碰到了新问题:由于凤凰茶系列是条索形,而且都比较粗大长直,所以纳茶入壶与倾倒茶渣都不方便。因此,纳茶倒渣十分方便的盖瓯便成了茶座上的主要器具。不过在密封性能上,盖瓯确实不如茶壶,于是还有一些不怕麻烦的老茶客坚持用茶罐泡茶,更何况冲罐做为艺术摆件是盖瓯远不能比的。

小茶具,大世界。透过五彩斑斓的茶具,透过茶具的沿革,我们可以认识到潮州工夫茶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以及潮州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潮州人的创新精神,认识潮州人的审美意念。

论界首彩陶的现状及发展

肖亚旭1陈静2

1、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长沙410000

2、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系 阜阳 236000

摘要: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界首彩陶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在近年来声名鹊起,频频在国际上展出,其发展也引起了当今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在对界首彩陶在装饰,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界首彩陶;现状;展望

界首彩陶以其颇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作为一个传承的民间艺术门类,它不会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孤寂的展馆供游人参观和展望,必然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润泽,最终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艺术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关于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口宋代井中发现了界首刻花三彩陶片,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取自当地的黄胶泥,也称“黄河淤”,即黄河泛滥沉积下的黄色黏土。其制作可追溯于唐宋,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在装饰技法上吸收了当地木板年画、剪纸等艺术风格。晚清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受到戏曲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体裁的人物场景画,并沿袭至今。

2.界首彩陶的现状分析

2.1 造型

图1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采用拉坯成型,如图1所示。据考证,具有圆形特征的决定因素有两点。其一,源于这里的民间风俗。“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传说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的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喜鹊寓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无一不体现当婚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圆形陶器的稳定性最好,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图形的基础上大量而又科学地运用S线,使造型的外廓线富有变化,对陶器的容量和整体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实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体十分符合黄金分割法。众多界首彩陶中的圆形陶坛、陶罐,其高与直径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挂盘的底部与盘底之比也多在6/4之间,因此,在自然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其变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S形线条的不断变化,突出了形体的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侧面看,从坛罐的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的弧线组成,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了少许直线,如此明显的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主体部分(即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的近似于圆的形体,使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

图2

2.2 装饰

“刀马人”装饰是界首彩陶的典型代表装饰,如图3是文饰的平面展开图。界首彩陶的文饰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通过两层原料的不同色彩表现图案,类似剪纸的效果。另一种是直接上颜色釉来表现丰富的形体,其中以前面一种为特色。

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图4中笔筒,图5的将军罐都是采用刀马人的装饰。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图3

图4

图5

图6

2.3 上釉方法

界首彩陶的釉色非常有特色,在基础釉色上挥洒绿色的釉,使之形成班驳的,自由流淌的效果。翠绿色的面釉与刻画露出的红色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增添了彩陶的古朴与神秘。如图6是一个女性的舞蹈形象,就是采用这种效果的釉色装饰。

综上所述,界首彩陶在造型与装饰方面的独特艺术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诸如黄金率的无意识应用、空间的处理、画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组合,创造出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界首彩陶也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结晶。从单纯的摹拟刻划到综合的艺术创造,从偶尔的发现到熟练的掌握,如此反复实践,受到启发,得到规律,才归纳出创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对称美、均衡美、装饰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另外因为界首彩陶的主要原料是取自于颍河两岸的胶泥层,所以又具备了本土的地方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界首彩陶”。

3.关于界首彩陶的展望

作为一个传承的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以其独有的魅力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有待于发展的文化,一个可以引发市场争议的艺术品,它的未来是值得思考的。首先在造型上,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传统的类似于梅瓶,玉壶春的造型为主。随着作品的增多,必然需要新的突破。于是产生了模具成型的作品,模具成型不但可以增新式样,还可以节省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另外,在装饰上,典型的“刀马人”装饰非常具有传统特色,却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些新的装饰纹样的出现,或简约,或自由。相信装饰的创新会给界首彩陶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在釉色上,绿色面釉的装饰也可以适当改进,使它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人工控制的效果,以增加它的装饰性。

要想使一个传统文化不被世人遗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之深入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一个家居艺术品,它的造型与装饰都要跟随现代人的审美,做到与时俱进。当然创新并不等于丢掉传统,反叛传统。只是在此基础上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展望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