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性研究

2010-09-15刘丽华马红旗

统计与决策 2010年17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高技术门槛

危 丽,刘丽华,马红旗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性研究

危 丽,刘丽华,马红旗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文章运用熵权法的原理,拟建了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1998~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该差异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跨越了门槛值因此表现为正向的促进关系,中、西部地区未跨越则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

技术引进;熵权法;技术创新;门槛效应

0 引言

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单纯地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进行自主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也面临着自身禀赋的制约(李杏M.W.Luke Chan,2009)。所以,技术引进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采用,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1998年的19.16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8970亿元,年均增长64.8%,技术引进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那么,技术引进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是否存在地区差异?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其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各地区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正确指导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模型

1.1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更加全面的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本研究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转化效率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各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详见表1。

1.2 利用熵权法计算技术创新综合评价值

1.2.1 熵值的计算

在进行熵值计算的时候,由于各个数据的单位不统一,因此没法直接进行比较分析,需要对各个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所谓的无量纲化,如上式中的eij就是经过无量纲化之后的值。通常情况下,对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当rij是适度指标时,假设〔a,b〕为最优适度区间,则有

表1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表2 技术创新综合指标值

表3 模型(1)、(2)、(3)、(4)回归结果

其中,rmax、rmin分别为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对象中最优者或最差者

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皆为正向型的指标,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时皆采用ⓐ这种形式。

1.2.2 熵权的计算

根据熵值计算出的熵权为

f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熵权),权重越大,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权重越小,在决策中起的作用也就越小。

1.2.3 综合指标的计算:

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研究该区间数据具有实际意义,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8~2007年我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样本数据测算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如表2所示),该综合评价值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作为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值引入下文所建立的计量模型。

2 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性实证检验

2.1 模型建立

被解释变量IV表示技术创新;解释变量有:TE、SC、PR、分别表示技术引进、规模因素、企业利润率;D1、D2为虚拟变量,考察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若D1、D2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其创新的影响存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结构性差异,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差异性,特建立东、中、西三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模型:

(根据模型(1)各变量前加符号 E、M、W 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

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技术创新利用第二部分测算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标值来衡量,技术引进为历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额与总销售收入之比,规模因素利用企业平均固定原值表示。

所有数据均来自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卷、2008卷;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研究该区间的数据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所选数据样本区间为1998~2007年,截面为25个省、市及自治区,其中东部地区1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7个。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1998年为基期的CPI指数对平均固定资产原值进行了平减。

表4 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表5 门槛值检验表

2.3 回归结果分析

表3为模型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3模型(1)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较高且各控制变量符号与理论相符,技术引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呈负向关系,说明技术引进在总体上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起抑制作用,但用来标识东、中、西部地区结构性差异的D1、D2虚拟变量皆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其创新的影响存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结构性差异,需要对模型(2)、(3)、(4)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 3 所示。

从模型(2)、(3)、(4)中可以看出, ETE(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回归系数为3.308740>0且t值显著,说明技术引进对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为正向促进作用,而MTE(中部地区技术引进)和WTE(西部地区技术引进)回归系数分别为-0.728637<0 和-6.099729<0,说明技术引进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为抑制作用,且西部地区的负效应要大于中部地区,由此得出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技术引进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提升3.3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则降低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较西部地区降低幅度要小,为0.72个百分点。

3 门槛效应实证检验

3.1 模型建立

对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检验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非连续回归模型来寻找估计系数的关键拐点的方法测算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Quandt,1958),二是引入影响消化吸收能力的因素与技术引进的交叉项来测算各因素的门槛值(Borenztein 等,1998;薄文广,2007;刘厚俊、刘正良,2006;黄凌云等,2007)。 本文的实证检验选取第二种测算方法。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征和技术引进的现状,一项新技术的引入是否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还取决于该主体的研发强度、企业规模、人力资本等一系列因素,模型建立如下所示:

其中,X表示(1)研发强度:一个地区的研发强度高低可以决定其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强度,可以利用地区科研经费筹集额与总销售收入表示;(2)企业规模:一般经验是,规模大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为支撑且具有开拓市场的强烈需求,倾向于技术引进与开发,而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则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本文利用总销售收入/企业个数、固定资产/企业个数、从业人数/企业个数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3)人力资本:利用科技人员/从业人数与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人员数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科技人员数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率越大的地区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以人力资本来考察“门槛效应”的文献比较多,如 Borenztein 等(1998);薄文广(2007);刘厚俊、刘正良(2006);黄凌云等(2007)。

当β2>0时,因素x与技术引进TE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呈正相关关系,且当x>-β1/β2时,技术引进可引发正向的创新溢出效应;

当β2<0时,因素x与技术引进TE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关系,且当x<-β1/β2时,技术引进可引发负向的创新溢出效应。

故得知,-β1/β2便是测算各因素的门槛值。

3.2 回归结果分析

表4为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4估计结果看出,当影响消化吸收能力的因素用R&D/销售收入和科技人员/从业人数来衡量时,交叉项的系数β2<0,说明研发强度和人力资本对技术引进TE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起抑制作用,与理论经验不符,故R&D/销售收入和科技人员/从业人数不适合作为检验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代表企业规模的三个指标用来反应“门槛效应”的模型中,只有总销售收入/企业个数来衡量时的交叉项系数(β2)显著且为正值,说明因素企业规模与技术引进TE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呈正相关关系,与理论相符。利用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人员数来衡量人力资本的模型交叉项回归系数(β2)显著为正,能够体现人力资本与技术引进TE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正向关系,可以作为检验“门槛效应”的指标。

当以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作为影响技术引进溢出效应时,测算出该门槛值-β1/β2=0.837006,即只有当地区的单位企业的总销售收入大于0.837006亿元时,才能促进技术引进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表5为我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实际值与门槛值之比,若该值≥1说明越过了该门槛值,若该值≤1说明还未越过。通过平均值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除了河北和浙江外均越过了该门槛值,中、西部地区只有黑龙江、四川及陕西三个省份越过了该门槛值,进一步验证了第三部分证实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东、中、西地区结构性差异。

当以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人员数作为影响技术引进溢出效应时,则人力资本门槛值为-β1/β2=0.406333,发现我国目前所有省、市及自治区皆越过了指标值,说明该门槛检验值不能诠释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东、中、西差异。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1)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技术引进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带来了较高的正向溢出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却带来了负向的溢出效应。

(2)R&D/销售收入和科技人员/从业人数不适合作为检验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溢出门槛效应;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和科学家及工程师比例能够较好的作为检验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门槛值的指标,且用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作为“门槛”更能诠释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

4.2 政策建议

(1)由于引进一项新技术,对于消化吸收能力不同的地区来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快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针对上述的实证结果,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消化吸收较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于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2)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应当立法对研究开发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人员给予奖励;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技术溢出的一种主要方式,为了更好的促进技术的进步,应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外资,来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加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创造更大的效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4)通过研究发现,控制变量如利润率、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是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增加科研经费,从而不断积累知识存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创造更大的效益,为将来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前提准备,也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一个平台。

[1]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6).

[2]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3]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4]杨剑波.进口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J].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5]杨俊,胡玮,张宗益.国内外RD溢出与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门槛的检验[J].中国软科学,2009,(4).

[6]张宇,蒋殿春.FD 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门槛效应——基于DEA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7,(5).

[7]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亦 民)

F222

A

1002-6487(2010)17-0094-04

危 丽(196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

刘丽华(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马红旗(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高技术门槛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停留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