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题语言中的概念隐喻

2010-09-14

天中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词组形容词隐喻

陈 海 英

(1.华中科技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标题语言中的概念隐喻

陈 海 英1,2

(1.华中科技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概念隐喻在英语标题中则体现为名词物化和名词动用,在汉语标题中主要体现为词性的转换,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在语义完备的前提下突出焦点信息,简化句式。在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或功能成分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原有的功能成分经由转换而附加了深层内在的语义特征,这种内在语义特征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可以缘着其最初的形式解读其意义。

标题;概念隐喻;转换

韩礼德(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论述了语法隐喻,并和其他学者一起发展和丰富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根据Halliday、Matthiessen和Thompson的观点,语法隐喻模式使语言现象呈现出多重语义、多重信息的特征。本文选取标题这一独特语言形式来探讨其隐含的概念隐喻,试图为理解标题中的隐喻现象构建起一个理论模型,由于标题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复杂,这里只选择属于韩礼德所定义的“小句”标题作为研究对象,所选语料均取于作者做博士论文期间所建的标题语料库。

一、语法隐喻与概念隐喻

韩礼德认为语言包括三个层次: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体现关系,如语义由词汇语法来体现,词汇语法又由音系来体现[1]15。一般来说,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如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但是,当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了两种语义特征,那就出现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2]351―353。其中概念隐喻指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隐喻化小句的功能成分也随之转化。

概念隐喻的运作过程为:当小句隐喻了另一个过程时,随着过程的转换,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也互相转换或隐喻化。因此,概念隐喻包括三个方面的转换:过程的转换、功能成分的转换、词汇语法的转换。概念隐喻是及物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即一个过程通过隐喻转化为另一个过程,如本来是物质过程,可隐喻化为心理过程或关系过程;本来是行为过程,可隐喻化为物质过程。

表1列出了Halliday所归纳出的概念隐喻中的13种类型转换。

表1 概念隐喻中的13种类型转换

我们根据这个转换过程,结合对1000条标题的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汉语标题中的主要体现是词性的转换,如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而在英语标题中则体现为名词物化和名词动用,由此带来一系列语法功能和语义的变化。标题中的概念隐喻恰好符合标题简短的要求,具有称名性和报道性的特点,这也正是标题之所以为标题的原因。

二、标题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化往往会发生过程之间的隐喻、及物功能成分之间的隐喻和短语词组之间的隐喻。在一致式的情况下,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参加者由名词词组体现,环境由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体现。但也可以采用非一致隐喻体现,如选择名词词组来体现过程,副词词组体现参加者,动词词组体现环境,形容词词组体现过程。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总体来说,概念语法隐喻会增加句子的理解难度,通常比一致性形式难理解。如:

(1)广东江门将试行廉政公积金 市民忧变相加薪

(2)到底是谁在怪异

(3)Highest court frees war Ibrahim

(4)Slow and steady calls the race this time

(5)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及辩证把握

(6)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Stylistic interpreta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7)军礼致敬新中国成立60周年

(8)记者看两会:新面孔亮相政治舞台

(9)Israel vows to target Hamas once again

(10)We baby your car

(11)广西辉煌50年

“忧”、“怪异”、“free”在例(1)、例(2)、例(3)中本是关系过程中表属性的功能成分,在标题中转换为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发生了功能和过程之间的隐喻。对例(1)、例(2)的常规解读是:“市民担心这是变相加薪。”“到底是谁在做如此怪异行为?”但这样显然会增加标题的负载,违背标题简短的原则,在韵律节奏上也逊色很多。

名词化是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环境(其一致式为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小句等经过隐喻化,以名词形式体现。如例(4)、例(5)、例(6)。例(5)和例(6)中原本的动宾结构在用作标题时,转换为主谓结构。转换前的句式意在强调一种动作行为,语义不完备,因而不具备足句的特征;转换后,语义完整,结构独立,书面语色彩强,符合标题的语义特征。且汉语主谓结构是以谓语为核心的向心结构[3]95,易形成叙述焦点。此外有学者还认为,一个动词名化结构所标示的事物性越典型、过程性越弱,那么其指称性就越强,名化度也就越高,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表现出的名词性语法特征也就越多[4]。名物化结构还因为能降低人际功能的发挥,从而增强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所以名词化在学术标题和硬新闻标题这样严肃、正式的语体中经常使用。

例(4)是一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中形容词用来做主语或宾语的时候,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Halliday指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在标题中作主语的两个形容词并列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从修辞上来说,也运用了英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押头韵。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汉语标题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形式,如例(7)中的“致敬”为不及物动词短语,如“向……致敬”,例(8)中的“亮相”在通常行文中也很少带宾语,但这种用法并不是犯了语法错误,而是可以使用和理解的具有标题特色的特殊格式[5]83。例(9)中的“target”隐喻为动词,表示物质过程。如果没有隐喻介入,该句子会呈现为如下结构:Israel vows to regard Hamas as their target once again,这样一来,target的地位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而作为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凸显焦点,使用了概念隐喻后,target处于焦点位置,而且整个句子结构紧凑,语义完备。名动转换的表达优势是充分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实现了“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信息”的目的。例(10)中的baby本义是“婴儿,宝贝”,经动词化处理后,其原先在名词范畴内的语义并未消失,而转为动词后该词增加了描述性和过程化动作的意味。可以看出,动词baby在此句中不仅担当对主语加以描述的语法功能,其原先作为名词所蕴含的意象也原封不动地投射到它现在所扮演的谓语角色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以动词化的baby取代纯粹描摹性的表述——we take care of your car like our babies,更易激活读者的心理认知图式,因为动词化的baby除了具有规约义,还同时兼具联想义和动感形象义。

例(11)是汉语标题中常见的一种格式。被概括为ST标题格式,这类标题中的T部分入句非常灵活,常做状语,有时也作补语、宾语或主语等。作状语时,常加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行文时(或特指的某一时间)为止的一段时间的方位名词“来”,而且常用于起始句的句首[5]73。ST标题总体上表示某一事物在过去某一时段中发生、发展或变化的情况。例(11)中形容词用作动词,凸显动作意味,再加上时间的表述“50年”,整个标题没有一丝冗余信息,从语用角度上来讲,这类标题先给出话题,然后给出背景信息,比较合乎人们的阅读心理并有助于推断语篇内容。

从对上述例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标题中出现的概念隐喻形式在语法上表现为词性的转换,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名词之间的转换。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在语义完备的前提下突出焦点信息,简化句式。

三、概念隐喻的语义特征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潜势系统,人们根据交际的目的等因素来选择系统中的语言形式,而意义就是通过这些形式表达出来的。他把语义分成三级,分别为“言辞列”、“言辞”和“成分”。言辞是对一件事的语义表达,语法通过小句的构建把这些事转换为语义,若干表示事件的言辞构成言辞列,由小句的连接体体现[6]297。也可以这样理解:转换后的小句相当于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词组的过程,有时这样的小句可以直接理解,有时则需我们对它们进行“拆析”后理解。

名词转化为动词有赖于名词里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分。同样,动词转化为名词也有赖于动词里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分。例如,某一类的动作会以某一类的事物为其“对象”,表这一类动作的动词就会含有表以某一类事物为“对象”这一语义成分;反过来,这类(些)事物的名词也含有表这一类动作的语义成分。在一定的语境中,这些特殊的语义成分就成为有关名词或动词转换的语义基础。

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的方式。它反映了从言辞列到言辞,或者从言辞到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概念隐喻的结构底层蕴涵着一种非隐喻形式的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非隐喻的表达形式上面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隐喻结构。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语法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在于对已有语法常规的违反,而正是这种违反,才能使读者在解读标题过程中获得审美,因为有些标题由于选择了概念隐喻的表达形式从而具有超越字面意义的特殊含义,需要读者根据话语的字面和语境去推导其言外之意。这也与标题作为文章正文内容的眼睛、窗口这一特征相符合。

在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或功能成分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原有的功能成分经由转换而附加了深层内在的语义特征,这种内在的语义特征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可以缘着其最初的形式解读其意义。

我们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分析标题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主要目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这种现象的规律性,说明概念隐喻在标题语言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赵艳芳说过,在所有语言中,词性之间无论有无形式变化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是自然认知的结果[7]188。对标题语言的概念隐喻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能促进对标题语言本体的研究。最后,我们还观察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本质上的差异,概念隐喻在英汉标题中的表现形式及出现频率并不完全相同,即便是在同一语言内部,不同语体的标题其使用频度也不一致,因此有必要把标题进一步分类来进行研究,找寻差异,从而提出与其语义特征相符合的判定原则。

[1]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2]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3]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曲英梅,杨忠.英汉动词名化表达式的名化度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3).

[5] 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宁〕

H043

A

1006-5261(2010)06-0110-03

2010-09-01

陈海英(1975—),女,河南确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词组形容词隐喻
认识形容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