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2010-09-14蒋正帅蒋光明陈明湖
蒋正帅 蒋光明 陈明湖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突出,压迫或刺激相邻组织所出现的综合征,系骨科常见疾病,患者可有严重的腰腿痛,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往LDH都是采用开放的手术方式,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出现腰椎不稳等并发症,术后常因腰椎不稳、疤痕粘连等再次出现腰痛或坐骨神经痛。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传统手术方式向微创化和腔镜化发展,现在以椎间盘镜为代表的脊柱微创器械越来越完善,镜下的微创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大大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围手术期的时间[1]。为了更好地开展对LDH的临床治疗工作,我们将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开放椎板开窗术(OD)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LDH患者分为椎间盘镜手术组(MED组)与开放椎板开窗手术组(OD组)。根据配对条件(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突出节段、突出形式相同,VAS评分相近)按照1:1配对研究,有效配对数为48对。有效配对的MED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46.5岁。OD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44.8岁,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两组例数相同:L3~L43例,L4~L520例,L5~S125例;游离型18例,脱出型30例;旁中央型15例,中央型27例,外侧型6例。
1.2手术方法
1.2.1 MED组 硬膜外麻醉,俯卧,连续硬膜外麻醉,取髂嵴与棘突骨性标志预定位,腰椎后正中线偏患侧旁约0.5 cm处插入7号克氏针至椎板下缘,“C”臂X光机下调整定位针定位,确定手术间隙。椎间隙正中线旁开0.5~1.0 cm;切开皮肤、皮下,止血。逐级插入扩张套管直抵椎间隙,最后插入通道管,用自由臂固定。将内窥镜装入通道管,连接光源和视频监视器,清理浅层组织,可清晰显示上位椎板下缘和黄韧带。分离椎板下缘黄韧带附着部,探查分离黄韧带与硬膜是否粘连;咬除部分黄韧带及椎板开窗;探查神经根与纤维环是否粘连及神经根管是否狭窄,向内侧牵开神经根,行突出椎间盘摘除,必要时行神经根管扩大减压。神经根可移动1 cm左右即表示松解满意。术中椎管内出血可电凝止血、带线小纱布球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中、术毕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防止术后粘连、术后椎间盘炎发生。术毕伤口留置橡皮条引流。
1.2.2 0D组 硬膜外麻醉,俯卧位,病变椎间隙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腰背筋膜,沿棘突、椎板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及黄韧带,咬除上、下位约1/3椎板,咬除黄韧带,牵开保护神经根,显露突出椎间盘,切开纤维环,摘出突出髓核组织,彻底减压神经根,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引流。
1.3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常规脱水、应用激素及抗生素。MED组24 h拔除引流皮片,估算并记录出血量,3 d后带腰围下地活动;OD组伤口引流<50 ml/24 h,拔除引流管6~7 d后带腰围下地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本组所有病例均随访6~12月,手术疗效按Nakai评分[2],分为优、良、可、差4级。优:症状及体征完全改善,恢复工作;良: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劳累后偶有腰部及下肢症状,可恢复工作;可: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差: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结果MED组优3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3.75%;OD组优32例,良9例,可7例,优良率87.5%;两组优良率比较,χ2=0.49,P >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比较,OD组比MED组所需手术时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MED组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黄韧带及椎板咬除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黄韧带及椎板咬除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
注: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黄韧带和椎板咬除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总出血量(ml)黄韧带咬除量(g)椎板咬除量(g)住院时间(d)术后VAS评分(分)4 14.65±6.4 1.34±0.56 9 22.46±7.2 1.26±0.42 MED组 53.16±14.82 180.6±54.78 0.34±0.12 0.56±0.1 OD组 42.48±16.12 48.56±18.64 1.12±0.24 2.32±0.6
2.3 并发症 MED组出现1例定位错误,1例椎间隙感染;OD组无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取得良好效果,需手术治疗的只是一部分,约占10% ~20%。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方法选择有开窗法、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等,主要取决于病变情况及施术者的熟练程度。开窗法软组织分离少、骨质切除局限、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大多数椎间盘突出可采用此法。因传统的后路手术要咬除部分椎板或全椎板,切除黄韧带,摘除髓核,椎管内外彻底止血等步骤,该手术暴露视野充分,直接操作摘除髓核,神经根减压充分,术后效果是肯定的。但椎板切除后,部分患者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形成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膜或神经根粘连,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术后症状复发,称之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FBSS的发病率高达10% ~40%[3],因而术后容易复发。
MED手术系统的显著优点是将传统开放手术和内窥镜微创技术融为一体。因为采用传统手术入路,对于有一定手术经验的骨科医师在学习操作时易于掌握。本研究发现,MED组手术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这主要与MED小切口、操作精细准确、创伤轻等有关;MED术不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故对椎旁肌损伤轻,脊柱稳定性破坏少,术后恢复快[4],患者卧床时间短,平均住院时间缩短。MED组虽然出现2例并发症,但与O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定位错误,如果先在固定工作套管后再次C臂X光机透视确认,可完全避免定位间隙错误。
有研究表明,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在远期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别[5],但MED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患者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符合外科手术“微创”发展的趋势,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值得大力推广。
[1]Roh SW,Kim DH,Cardoso AC,et al.Endoscopic for aminotomy using MED system in cadaveric specimens.Spine,2000,25(9):260-264.
[2]Macnab Negatyve.An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nerve root involementin 68 patients.Bone Toint sury(Am),1971,53(8):91.
[3]黄长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颈腰痛杂志,2003,24(6):375-379.
[4]韦建勋.显微镜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微创医学,2007,2(4):326-328.
[5]刘建伟,熊波,刘庆宽,等.后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 临床骨科杂志,2010,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