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焚烧,我们该向日本学什么

2010-09-14

资源再生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东京都填埋场垃圾焚烧

垃圾焚烧,我们该向日本学什么

Waste Inciner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Japan

这几个月,中国城市垃圾处理难题从未离开公共视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垃圾焚烧厂身上。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厂建立的过程中,项目的决策、选址、运营以及污染状况被公共舆论广泛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烧还是不烧,看似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作为垃圾焚烧的先行者,日本也走过一条曲折的弯路。日本是个名副其实的焚烧国度,至今仍拥有超过1 400座垃圾焚烧炉,作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技术的国家,日本70%以上的垃圾被推进焚烧炉,这一数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面临同样问题的中国学习和借鉴。

透过玻璃看到的是透明

在日本,到焚烧厂参观是每个小学生的必修课,而作为全日本最大的垃圾焚烧厂,新东江总是参观的首选。这座位于东京湾沿岸的建筑,单从外观上看,很难相信竟是一座日处理垃圾1 800吨的焚烧厂。隔壁的训练场上,东京都警察机动队正在集训,厂区周围既没有刺鼻的臭味,也不见路面被污损的痕迹。

焚烧厂的一楼大厅,是一个专门用于介绍厂区概况的报告厅,这个报告厅耗资近亿日元(约800万元人民币),每个座位前都设置了投票器,小学生来访时可以通过大屏幕进行智力问答,优胜者还会有奖品。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播放的DVD短片甚至采用了卡通造型。

参观者顺着楼上的长廊,按照垃圾焚烧的工序流程参观。在每一道工序车间上面,参观者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下面车间里的一举一动,在玻璃旁,还会有一个电子显示屏显示车间内的基本数据。

在东京湾填埋场附近,排列着包括新江东在内的六个垃圾焚烧厂,如此密度,一方面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另外的原因是东京湾处于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市民们都不愿意焚烧厂建在自己居住地附近。

新江东每年的运转费用为800亿日元(约64亿人民币),其中的450亿日元来源于政府税金,而另外的350亿日元则是针对企事业单位收取的垃圾处理费用。

将定址权交给民众

事实上,焚烧厂并不是天生就愿意敞开怀抱,这是日本市民几十年争论得来的结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焚烧厂在日本,也曾遭遇过强烈地反对,但不是因为二恶英,当时的科学家尚未发现,那时的民意主要出于一种狭隘的心理:焚烧厂可以建,但不要建在我家周边。

东京都的武藏野市焚烧厂是另一个中国政府官员们热衷的参观地,因为这座建在人口聚集的市区内的焚烧厂,或许可以帮助回答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遭遇民众反对该怎么办?还有一年就结束任期的后藤市长,希望在他离任前解决选址问题,然而他亲自挑选的一处地方,却被市民代表们在市民会议上强烈反对。

无计可施的后藤市长向做垃圾处理咨询工作的八太昭道求助,八太骑着自行车将武藏野市走了个遍,发现想找到一片远离居民区的合适空地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只好建议市长还不如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直接丢给市民,让市民来参与选址。武藏野市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验就是,从一开始便确定了游戏规则。为了保证市民参与有章可循,首先确立了选址预备会规则,内容包括:由专家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环境委员会推荐人员参加选址预备会,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如果一年内选不出地址,则意味着市民没有做出选择的能力,就得接受市长的选址。市民们表示同意。

一开始就确立了游戏规则,而且是公开和透明的,更重要的是,无论这个地址选在哪,最终都必须在一年内有个结果。经过选址预备会的投票筛选,四个地方被列入候选,其中包括市长最初的选址方案。

随后,选址进入到第二阶段,由专家、一般市民代表、以及这四个候选地的居民代表共35人组成了“建设特别市民委员会”,再做定夺,这是31年前的1979年。

后藤市长最初选定的那个地区的代表,为了防止被选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代表们做了一个焚烧厂和社区的模型,分析如果焚烧厂建成以后,当地的小学会怎样、小区会怎样,还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走遍了日本的焚烧厂,去搜集问题,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市民参与的榜样。最终的结果果然不是市长的最初方案,而被选中的地区的代表们非常懊恼,曾一度提出过退场,但因为有约在先,他们最终选择了尊重规则。

后藤市长的难题果然在一年内解决了,新的垃圾焚烧厂也在1984年顺利完工。

让市民参与,其实并没有消除反对者的声音,而是把反对者的声音纳入到了一个合法的程序中,本来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争论,最后转化为民众和民众之间的争论了。

自扫门前雪,解放“东京都”

如果说武藏野市的经验解决了民意反对的难题,那么,地方政府间如何明确垃圾处理责任则是另一个重要话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东京都的垃圾处理都是由都政府来全权负责,随着城市垃圾的逐年增多,都政府渐觉力不从心,改变源自一场官司。

在六七十年代前后,东京的垃圾大多被运往靠近东京湾的江东区填埋处理,随着填埋衍生的污染和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填埋场越来越难堪重负,当时的东京都知事美浓部提出“在城市夹缝中建造垃圾焚烧炉”的主张。

当时的东京都政府要求下辖各个区都需要建设自己的焚烧设施,“各家自扫门前雪”,尽管将垃圾推进焚烧炉在当时是日本社会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普遍共识,但这一主张还是遭遇了阻力,引发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垃圾战争”。

其中,最强烈的反对声来自高级住宅密集的杉并区,他们认为处理垃圾是都政府的责任,跟杉并区无关。

愤怒的江东区居民则坚决反对杉并区的垃圾运进本区的填埋场,喊出了“杉并区的垃圾滚出去”的口号。坚持要在杉并区建焚烧厂的都政府,最终被杉并区居民告上了法庭。诉讼以和解而告终,居民最终同意在区内建设焚烧厂。

这场官司促使东京都政府重新思考,都政府和下辖各区在垃圾处理上的职责问题。 “垃圾的包袱不能都让都政府扛着。”日本环境省废弃物管理部官员筒井诚二说,“这(杉并区事件)是一个转折。”

1996年,东京都政府正式通过法规,明确垃圾处理原则上是各市町村的责任。而东京都23个区的区长们则成立了一个自治单位,即所谓的区长联席会议,下设一个专门的垃圾处理机构,即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东京都政府将分管的垃圾焚烧厂全部移交给了对方。

十几年来,东京23区的垃圾处理已在一个责任明确的体系中稳定运转,各司其责:23个区各自负责自己的垃圾收集、搬运与资源回收工作,可燃垃圾被送到指定的21座垃圾焚烧厂,而不可燃垃圾和大件垃圾则送到相应的处理中心。最终的焚烧灰渣等被运送到填埋场,而填埋场则是由东京都政府负责,“东京都政府终于解放了”。

book=64,ebook=364

猜你喜欢

东京都填埋场垃圾焚烧
垃圾焚烧项目环境污染与控制途径分析
多功能区固废填埋场建设案例分析
垃圾焚烧锅炉长周期运行受热面设计优化
新型GCL复合垂直防渗技术及其在填埋场的应用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与展望
解决好垃圾焚烧项目的四大问题
谈垃圾填埋场的运行与管理
浅议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