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监测的比较分析

2010-09-14魏俊民

体育教育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体力体质监测

魏俊民

(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系,陕西 宝鸡 721013)

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监测的比较分析

魏俊民

(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系,陕西 宝鸡 721013)

通过分析体质和体力的范畴、比较中日在体质监测工作上的异同,认为两国在体质的概念上都强调了身心统一的观点,即都认为体质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部分;两国在体质监测方面,日本体质检测的年龄段比我国长10年、在检测指标上所有测定项目均属于与健康有关的体力测定,在问卷方面两国都应加入与营养和卫生有关的询问指标。分析了我国部分人群身高矮于日本的原因,比较了在其它身体指标和心理指标方面的异同。

中国;日本;国民体质;体质监测

Author’s address Sport Dept.,Baoji Arts and Science Inst.,Baoji 721013,China

种族是带有深刻进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种族具有形态学上的不同特征。大体而言,人类可分为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及其若干分支。我国和日本同属蒙古人种,而且同处北半球北温带地域,有相似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等自然环境因素,这就决定了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的相似性。因此,进行中日两国国民体质的比较分析,对于两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体质”和日本“体力”的比较

我国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陈明达等将体质的包含范畴分为: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日本把体力分为身体的要素和精神的要素,身体要素又分为形态、体能、适应力和免疫力,精神的要素分为意志、判断、意欲、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这说明日本的体力,就相当于我国的体质。我国的体质监测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检测。日本的体力测试,主要是在与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方面。两国对身体的检测指标日趋完善,但都尚未对心理发育水平进行全国性的检测评价。

中日体质监测的比较与分析

2.1 对检测年龄段的比较

从表1、2可知,在检测年龄范围方面,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的的年龄阶段增加了3-6岁的幼儿。3-6岁的幼儿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快速生长阶段,是各种指标的敏感期,有效而准确的监测此年龄阶段幼儿的各种生长发育指标,发现此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对于有效地干预和制定幼儿的体质至关重要。《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对我国幼儿的统计表明,男女幼儿在此年龄阶段,身高分别平均增长了16.5cm和16.4cm,安静心率平均减小了4.0和4.4次/分,立定跳远平均增长了45.2cm和39.5cm。因此,对幼儿的体质监测是很有必要的。不过,目前我国检测的指标都是体质的身体发育指标,而对于体质的心理发育水平尚未涉及。但是,幼儿的心理发展对其一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两国都可以尝试性的选择一些幼儿心理发育的指标,如幼儿的感知觉、兴趣、智力等心理现象。

日本对老年人群检测的对象延长到79岁,比我国长10年,这可能与两国的平均寿命有关。日本人的平均健康寿命为74.5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长健康寿命的国家,而我国人的预期健康寿命仅为62岁。

2.2 对检测指标的比较

在检测指标方面,我国对有氧耐力的评价采用的是台阶试验和1 000m或800m跑的测试,速度素质采用50m跑的测试,上肢力量用握力来测定。日本在新体力测定标准中,对20岁前的大学生上肢力量测定除握力外,又增加投手球来测定大学生的上肢爆发力,对有氧耐力的评价,它们取消了台阶试验代之以20m往返跑或持久跑(男1500m、女1 000m)的测试,同时采用反复横跨来测定大学生的敏捷性。日本大学生20岁后,作为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力测定项目基本不再出现,所有测定项目均属于与健康有关的体力测定。除取消了台阶试验、50m、1 000m和1 500m跑、投手球等项目外,对有氧耐力的评价大学生如不进行20m往返跑测定,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用快走(男1 500m、女1 000m)来替代,这是一个创新。另外,从检测测试项目的有效性来看,有专家研究认为:“长距离跑一开始就要求被试者尽全力跑,且持续的时间长,对被试者的动机激励、途中的力量分配和意志品质等都要求较高,影响成绩的因素多,实际体力测量中参加者积极性不高,难以反映其真实水平”。因此,加拿大和欧洲已广泛采用20m节奏跑来测试耐力素质。其优点:一是它与最大耗氧量有高度相关,对各年龄段测量的有效性高;二是开始时节奏慢,再逐渐加快,需要尽最大努力的时间只有测量结束前1分钟左右,值得我国借鉴。

表1 中国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指标

表2 平成12年度日本国民新体力检测指标[7]

2.3 体质监测询问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在问卷调查方面,除询问测试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测试点等)外,主要询问测试者的生活方式(周工作时间、睡眠质量和吸烟状况)和体力活动情况。日本的询问指标除测试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处等)外,主要有吃早餐情况、睡眠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体育运动情况。在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中,除运动因素外,主要还有营养和卫生等因素。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日本虽然提到饮食情况,但只是询问是否吃早餐,而对日常的饮食情况两国都没有涉及。因此,除调查测试者的运动情况外,两国都应加入与营养和卫生有关的询问指标。

现有中日体质研究的主要文献

3.1 身高指标的对比研究

3.1.1 数据来源

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日本文部省体育局发布的平成9年(1997年)度调查数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日本文部省体育局发布的平成8年(1996年)度学生调查数据。

3.1.2 比较结果

成年人(18-59岁)阶段,成年男子在40岁以上中国高于日本1.2cm,39岁以下则低于日本0.68cm;成年女子各年龄人群的身高均值都明显的大于日本同龄女子。中国北方成年男子30岁以下的平均身高小于日本同龄人群,40岁以上大于日本同龄人群。中国北方成年女子各年龄段的身高均值明显大于中国南方及日本的同龄女子。

学生(7-22岁)阶段,中国8-22岁男学生、7-15岁女学生的身高都低于日本同龄学生;两国男女生在11-15岁年龄阶段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值。中国大城市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高。中小城市男生比日本男生略矮,而女生的身高和日本女生持平。中国较富裕的农村男女生比日本矮2-3cm。中国较贫困农村男女比日本矮3-4cm。按日本国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即在北纬30-45区间并处于相对沿海区域,调用我国地理位置相似的省份(辽宁、山东、江苏等省区)大学生的数据,则我国大学生的身材高度高于日本学生,尤以女大学生为明显。

3.1.3 我国部分人群身高矮于日本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日本的经济腾飞阶段出现比我国早,所以日本青少年的生长长期趋势的出现也比我国早20多年。其中在1960-1975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日本青少年身高达到平均每10年增长2.8cm (男)和2.5cm(女)的惊人水平,被西方学者誉为“人类体质发展史上的奇迹”。李岩等人研究了在两国经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时期身高的比较。以日本1950-1971年间7-17岁的学生和中国1979-2000年间7-17岁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1年间,日本每10年平均增长了4.30cm(男)和3.64cm (女)。我国男生城市和乡村每10年平均增长了2.95cm和3.56cm,女生分别增长了2.28cm和2.88cm。虽然总体上我国男女身高增长幅度低于日本,但这也说明我国青少年身高生长长期趋势仍将持续。其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市化程度低,而日本已经是一个发达的都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农村人群的身材矮小导致我国多数年龄组人群的身高低于日本人。

3.2 其它身体测试指标的对比研究

李刚等人和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分别写了关于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对比的文章。分析的指标除身高之外,还有体重、BMI、皮褶厚度和身体成分等情况。:中国男女学生各年龄组的体重水平皆落后于日本同龄学生,其中男生比日本同龄者轻2.0~7.6kg(平均轻5.2kg);女生比日本同龄者轻2.3~6.1kg(平均轻4.3kg)。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中日学生体重水平的差距更大,男女学生分别相差4.3~7.6和4.8~6.1kg,这与其身高发育资料相类似。中日两国男女生7~17岁各年龄组的BMI指数均值皆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中国男女生各年龄组该指数的均值皆小于日本同龄学生,其中男生比日本男生小1.1~2.0(平均小1.6);女生比日本小1.3~2.0(平均小1.7)。这说明当今日本学生的体格普遍较中国学生结实,其体型较为粗壮。生两处皮褶厚度之和参照值。在皮褶厚度和身体成分方面,我国学生的 P50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学生,提示我国学生目前的总体体脂水平并不高,但在P90、P95、P97等高百分位数上与日本差异很小,说明部分中国学生的皮下脂肪累积程度已很高。

3.3 心理指标的对比研究

潘书波等研究了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通过焦虑量表来反映,调查了中国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物理系学生194人,日本国中央大学文学部、神奈川大学理学部在中国的留学生49人。其中比较了中日两国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其结果是中国大学生要好于日本大学生。

汪向东等利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了年龄在12-15岁的1114名日本初中生和613名中国初中生,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生活质量总分和多数维度分高于日本学生,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中国男生,依次为中国女生、日本男生、日本女生。得出了并非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好,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

结论与建议

日本的体力相当于我国的体质,由日本文部省组织的每一年进行的日本国民体力测试,与我国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织的,每5年进行的国民体质监测,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之间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两国国民体质的进一步发展。

[1]李力研.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 (6):44-45.

[2]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联合出版社,1993.

[4]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日本文部省体育局.运动能力调查报告书[R],2001.

[7]毕立新.身高的对比及增加身高的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3(9):156.

[8]江崇民.中日两国国民身高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08.

[9]季成叶.如何看待中日学生身高差值(一)[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6.

[10]李刚.中日两国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4):342.

[11]胡虞志.中日两国儿童体格发育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5):386.

[12]张允平.当代中日两国中小学生体格发育的对比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1(1):16.

[13]江玲.中日两国幼儿肥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7(2):71.

[14]吴立新.对高校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测试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19(5):60.

[15]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中国中小学生皮褶厚度与体成分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4):212.

[16]潘书波.写了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2):71.

[17]汪向东.中日青少年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2):70.

(2010-03-13收稿)

Physical quality supervis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EI Jun-mi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definitions of physical quality and physical strength,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hysical quality supervision of China and Japan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a and Japan share common view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physical quality.The physical supervision age in Japan is 10 years longer than that in China.The test items belong to the physical strength test items.China and Japan should include nutrition and hygiene indexes in the questionaire.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part of Chinese people being shorter than those in Japan and compares othe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dexes.

China;Japan;physical quality;physical quality supervision

G804.49

A

1672-268X(2010)04-0036-04

猜你喜欢

体力体质监测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学习监测手环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