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2010-09-13甘春龙巴义名
甘春龙,巴义名
(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
我国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甘春龙,巴义名
(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
目的:了解参加 2008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的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今年以来损伤发生部位、性质、地点、损伤严重程度、原因诊断等。结论: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率很高,急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手指和肩部,慢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与急性损伤基本一致;急性运动损伤以拉伤、挫伤和扭伤为主,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规范、长期动作重复、准备活动不充分;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欠佳、长期动作重复和治疗不及时;急、慢性损伤的程度都不是很严重,运动员停训或停赛的很少,但运动员在伤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养。建议: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合理安排运动员伤后训练和休息时间,提高训练水平等。
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sports injury in the 2008 NationalChampionship men’s boxers and explore preventive measures.M ethods:Subjectswere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 by questionnaire;the survey projects include injury site,the nature,location,injury severity,and the reasons this year.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sports injuries in boxers is high,themain acute injuries sites arewaist and back parts,fingers and shoulders,chronic injury sit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with the acute injury.Themajor injury types for boxers are strain injury,bruise and sprain,and the main reasons for causing injury are nonstandard movements,long-ter m movement repeat,inadequate preparation;chronic injury ismainly due to poor body function,long-term movement repeat and non-timely treatment;acute and chronic injury is not very serious extent,boxers rarely detraining or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but the boxers are not fully recuperate after injury.Suggestions:Strengthen thework ofmedical supervision,reasonable arrangements training and rest time after injury for athlete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boxing;athlete;injury
拳击运动由于其项目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伤。在全国十一运会上,拳击比赛将改为三回合,每回合 3分钟,这进一步加大了比赛和训练中的强度和运动量,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拳击运动员伤病的防治也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对参加 2008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调查,了解我国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情况,探讨预防措施,以期能够为减少拳击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9名参加 2008年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的中国男子拳击运动员,年龄 18~27岁,平均年龄 21.9岁。国家级健将 16人,国家一级运动员 53人。本科学历 28人,大专 14人,中专 27人。训练年限 3~10年,平均训练年限 6.7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运动医学、解剖学、训练学及运动损伤的相关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时间:2008年10月。调查项目包括今年以来损伤发生部位、性质、地点、损伤严重程度、原因诊断等。共发放问卷 80份,回收69份,有效回收率 86.3%。
2.2.3 访谈法 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 13.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发生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总人数 69人,受伤人数 69人,运动损伤发生率 100%,表明我国拳击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极高,拳击运动本身对抗性的特点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2 急性运动损伤
2.2.1 急性损伤发生地点、阶段
表1、表2显示,拳击运动员的损伤主要发生在训练场,且主要发生在专项身体训练中。运动员平时训练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再加上拳击技术体系全面、复杂多变尤其是组合动作,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在专项身体训练中技术掌握不熟练或技术动作不正确时都会造成运动损伤。
表1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的地点
表2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发生的阶段
2.1.2 急性损伤发生部位
表3显示,拳击运动员急性损伤发生部位居前三位的是:腰背部损伤 22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25.3%;手指损伤 16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8.4%;肩部损伤 12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3.8%。
表3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2.1.3 急性损伤性质
表4显示,拳击运动员急性损伤排在前三位的是:拉伤 32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38.1%;挫伤 24人次,占调查总数的28.6%;扭伤 11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3.1%。
表4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性质
2.1.4 急性损伤严重程度
表5显示,急性损伤后不影响训练的为 43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62.3%;部分停训的为 23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33.3%;完全停训的 3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4.4%。从表6、表7可以进一步看出急性损伤后导致的具体停训和停赛时间。其中大部分没有导致停训或停赛,而导致停训和停赛的时间基本在一周以内。通过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也发现,运动员的损伤一般都不严重,休息的时间比较短或者基本不休息。这可能是因为损伤多为一般小伤,比如挫伤、擦伤、肌肉拉伤等,损伤程度也较轻,基本不影响训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运动员、教练员对伤病还不够重视,认为能坚持训练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不需要太多休息。对于年轻队员来说,在损伤后应注意休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伤病的积累以及一些急性伤病向慢性劳损转变。
表5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严重程度
表6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导致停训时间
表7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导致停赛时间
2.1.5 急性损伤原因
表8显示,拳击运动员急性损伤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技术动作不规范 75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51.0%;长期动作重复 22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5.0%;准备活动不充分 19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2.9%。
表8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的原因
2.2 慢性运动损伤
2.2.1 慢性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表9显示,拳击运动员慢性损伤发生部位排在前三位的是:腰背部损伤 28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32.6%;腕部损伤 15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7.4%;肩部损伤 11人次,占调查总数的12.8%。
表9 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2.2.2 慢性运动损伤发生原因
表10显示,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身体机能欠佳 23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23.5%;长期动作重复 23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23.5%;治疗不及时 19人次,占调查总数的 19.4%。
表10 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的原因
2.2.3 慢性损伤导致停训、停赛时间
表11、表12显示,拳击运动员慢性损伤后有 34人次没有停训,22人次停训 1~3天,二者占总数的 80.2%。有 53人次没有停赛,10人次停赛 1~3天,二者占总数的 90.3%。
表11 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导致停训时间
表12 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导致停赛时间
3 讨论
3.1 急性损伤发生的特点
3.1.1 急性损伤发生的部位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拳击运动员急性损伤中腰背部损伤比较严重。拳击运动员出拳击打时脊柱旋转频率较高,特别腰部旋转是击拳发力的重要环节,运动员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容易引起腰背部的损伤。由于拳击运动员有左、右架之分,运动员的左、右上肢及肩胛带肌群双侧力量常常明显不对称,当运动员击拳发力时会牵拉其附着的脊椎引起过度旋转导致胸椎小关节紊乱,表现为背部酸痛等症状[1]。因此训练前应充分牵拉腰部,并加强腰腹部肌肉练习,如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腰大肌、竖脊肌、腰方肌、髂腰肌等的力量训练以固定腰椎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增强腰腹部柔韧性训练,即充分牵拉腰部韧带以及加强腰部本体感觉训练,预防急性拉伤和腰椎旋转错位。另外训练中要加强双侧背部肌群的对称性力量训练,技术运用中应前后左右多加配合,既增强技术水平,又可以预防腰背部的运动损伤。在急性受伤后应及时正确诊断治疗,防止后遗症残存和慢性损伤的形成影响以后的训练。
手部损伤仅次于腰背部部损伤,运动员长期绑护绷带后戴拳套打击对方运动员或击打沙袋进行训练,握拳后掌指关节是直接受力部位,因直接摩擦、击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关节出现皮肤擦伤、关节损伤。拳击比赛时运动员一手握拳在前,另一手在后,分别称为前手拳、后手拳,后手拳是运动员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凶猛有力、爆发力强,击打后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亦大[2]。因此,运动员后手往往更易受伤。这类损伤受伤原因多与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前臂力量差、护手绷带缠绕方法不科学等有关,因此预防此类损伤应规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如纠正开掌击打、桡侧击打、掌根击打等犯规动作,改用拳锋部位击打,加强前臂力量特别是握力的训练,改良护手绷带的缠绕方法等。
3.1.2 急性损伤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以拉伤、挫伤、扭伤较多,而引起急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规范、长期动作重复、准备活动不充分等。
拉伤:运动员做力量训练时,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常有比较心理,为了能够凸显自己的力量,常常加的抗阻力力量练习的重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极限负荷,而引起了不必要的损伤。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训练前的热身时间不够,肌肉兴奋性不高。肌肉拉伤后应积极治疗,可以采用按摩推拿手法里的点按手法,再进行冷敷、固定且保持其受伤部位处于松弛状态[3]。对于其后期的康复训练应加强局部力量的针对性训练,增强其肌力,以保证该部位的肌肉活性及力量,防止该部位再次出现损伤。
扭伤:扭伤多发生在四肢末端小关节和各大关节处,掌指关节和指关节损伤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碰撞过程中,局部关节韧带、关节囊较薄弱,再加上指关节活动不充分,缠绑绷带不正确,受力不均,在相互击打过程时容易发生扭伤。轻度扭伤,即局部关节稳定性仍正常者,可将伤肢微屈进行拔伸牵引,痛点进行按压或轻捏数次,然后用粘膏将靠近伤侧的健指连同患指固定在一起。重度扭伤,即关节有侧方活动者,宜用一块弓形小夹板放在掌侧将患指固定成半曲位,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治疗。拳击运动员主要通过手部进行击打动作,掌指关节和指关节损伤在拳击训练和比赛中时有发生,因此,应该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技术动作练习,还应在打靶或沙包时由轻到重,逐渐增强拳的抗击打能力,为技术和实战训练打下基础。
挫伤:拳击运动员在激烈对抗或防守不到位双方激烈碰撞而导致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总之,急性损伤的现场处理是运动损伤恢复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急性损伤的检查应明确人体解剖定位,以人体机能功能诊断要素作为处理依据,如需冰敷,以 14℃的冰水为最佳。
3.2 慢性损伤发生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拳击运动员慢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损伤、腕部损伤和肩部损伤。这与急性损伤发生的部位基本一致,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运动员的急性损伤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处理,而且由于对一些伤病的不够重视,导致慢性损伤的积累。这也反映出目前运动训练中一个教练员运动员都很头疼的问题,就是当运动员出现伤病时该如何处理才好。运动员出现损伤后必然影响运动训练,如果完全停治疗伤病,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必然会下降。不少教练员和运动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运动损伤是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小问题,不可避免,运动员要吃得起苦和经得起伤病的考验,没有主动预防伤病的意识[4]。而且我国运动员损伤治疗以训练为标准、治疗观念淡薄,受伤发生后,既不分析原因,也不吸取教训。更有甚者,伤后不积极就诊,自己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法,导致损伤的加重,延误治疗的时机。从调查中也发现,拳击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欠佳、长期动作重复和治疗不及时。另外大部分运动员在损伤后基本没有停训或停赛,这一方面反映运动员的损伤程度不严重,但也说明运动员在损伤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养。运动员在损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充分休养,身体机能会有所下降,运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继续进行训练或比赛,就更容易引起伤病的发生,进一步导致身体机能的和运动能力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运动员出现急性损伤后应及时休息和治疗,合理安排运动员伤后的训练和休息时间,避免向慢性损伤转化。另外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做好监控工作,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率很高,急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腰背部、手指和肩部;慢性损伤发生的部位与急性损伤基本一致。
4.1.2 拳击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以拉伤、挫伤和扭伤为主,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规范、长期动作重复、准备活动不充分。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欠佳、长期动作重复和治疗不及时。
4.1.3 急、慢性损伤的程度都不是很严重,运动员停训或停赛的很少,但从一方面反映出运动员在伤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养。
4.2 建议
4.2.1 拳击运动员受伤机率较高,应加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医务监督工作;及时正确处理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急性损伤,合理安排运动员伤后的训练和休息时间,防止遗留后遗症。
4.2.2 加强拳击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练习,发展专项肌肉的同时注意协同肌肉的发展,注意体能与肌肉力量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在平时的训练中做好运动员的训练和身体机能监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2.3 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医学和相关身体训练知识的学习、实施和应用,提高对拳击运动损伤的认识水平;加强拳击运动队队医的队伍建设,提高对拳击运动损伤的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
[1]崔新东,归予恒,冯连世,等.优秀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6):730.
[2]鲍善柱,雷玉平.散打和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64.
[3]毛杰,燕小妮,周铜川.陕西省散打队运动员运动性损伤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930.
[4]郑玉美.运动创伤的诱因与对策 [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7,26(3):7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jury for Chinese boxers
GAN Chun-long,BA Yi-ming
(Gui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Guiyang550002,China)
G804.53
A
1009-9840(2010)01-0012-04
2010-01-26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 (黔科合 J[2008]2185)。
甘春龙 (1983- ),男,四川邻水县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