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时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对心血管的影响分析
2010-09-12冯雷
冯雷
近年来对于甲状腺短小手术采用操作较简单、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的颈丛神经阻滞。但特殊的、较长时间的手术选择全身麻醉更安全。对于巨大甲状腺良性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患者,情绪紧张、心血管反应较为明显。我院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住我院择期行甲状腺短手术的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19~63岁,体重43~72 kg,其中拟行巨大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26例,胸骨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29例。ASAⅡ~Ⅲ级,无精神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组(Ⅰ组)和单纯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Ⅰ组和Ⅱ组均用芬太尼3~5μg/kg,丙泊酚1.5~2.0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吸入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Ⅰ组全麻后复合颈丛阻滞,在C4用0.375%罗哌卡因每侧10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Ⅱ组在全麻下行手术。
1.3 监测与观察 采用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HR)、血压(MA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记录麻醉前(T0)、切皮(T1)、切皮1 h(T2)、拔管(T3)时以上各项测量数据。
2 结果
Ⅰ组HR、MAP、血糖、切皮、切皮后1 h、拔管时均维持稳定,而Ⅱ组HR、MAP、血糖、切皮、切皮后1 h、拔管时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和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HR、MAP、血糖的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HR、MAP、血糖的变化±s)
注:与Ⅰ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HR(次/min) MAP(mm Hg) 血糖(mmol/L)Ⅰ组30 T0 72.6±10.5 84.3±9.1 5.1±1.2 T1 84.3±9.6 90.2±9.4 5.7±1.0 T2 88.1±9.7 92.2±8.6 6.0±1.1 T3 86.2±9.5 89.1±8.9 5.8±1.0Ⅱ组 30 T0 71.8±9.8 83.8±9.3 5.2±1.1 T1 102.1±8.6a 104.3±9.2a 8.8±1.2a T2 104.2±8.5a 106.4±9.0a 8.7 ±1.0a T3 108.3±10.1a 110.2±9.6a 8.8±1.1a
3 讨论
较为困难复杂的甲状腺手术,单一的麻醉方法可能达不到消除患者紧张、无痛、安全,减少术中应激反应的目的。本文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芬太尼能有效抑制器官插管的高血压反应[1],丙泊酚分次静脉注射用以减轻对血压的影响。Ⅰ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行颈丛神经阻滞,可以减轻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行颈丛阻滞的紧张程度和操作中指压定位对颈动脉窦的影响。或因全身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体位、手术刺激、颈丛神经阻滞致使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增加,相关激素动态失衡,血管收缩反映增强的BP升高、HR增快有关[2]。
本组甲状腺手术患者中,部分患者术前气管受压或移位,已存在慢性缺氧,二氧化碳升高对心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或因甲亢对心脏的损害[3]。本观察采用0.375%罗哌卡因具有更低的心脏毒性和更大的耐受性。罗哌卡因对痛觉传导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对运动神经纤维的阻滞更为完全“感觉-运动”分离阻滞[4]。
颈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减轻因手术切皮、分离甲状腺、气管拔管向心传导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全麻药用量,是术中麻醉更加平稳,起到术后良好镇痛的作用。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对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不影响,也不增加对喉返神经的损伤,与钟湧等研究结果相一致[5]。
复杂和需较长时间的甲状腺手术,选择气管内插管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降低心血管的不良反应,术中循环稳定,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3.
[2]刘风,许勇,王泓波,等.颈丛神经阻滞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的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3(3):218-219.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4-1145.
[4]Markham A,Faulds D.Ropivacaine.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Druges,1996,52(3):429-449.
[5]钟湧,龚晓成.全麻下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21例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5,7(1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