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芽大豆饮料微波脱腥工艺的研究

2010-09-12李笑梅

食品工业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氧化酶微波饮料

李笑梅,李 杨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发芽大豆饮料微波脱腥工艺的研究

李笑梅,李 杨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以发芽大豆为原料制备饮料,并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豆腥味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碱浸法、热浸法和微波法的对比实验,确定采用微波法脱腥。进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微波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量200g、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4min。

发芽大豆,饮料,脂肪氧化酶活力,微波脱腥

Abstract:Germination of soybean as raw material to produce beverage,and the fat oxidation enzyme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beany flavor.By alkaline leaching method,hot-dip method and microwave method of comparative experiments,the microwave method deodorization was determined.Then based on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ixed 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microwave method:material amount of 200g,microwave temperature of 80℃,microwave time of 4min.

Key words:soybean germination;beverage;lipoxygenase activity;microwave deodorization

豆腥味(Beany flavor)是大豆具有的特殊气味,是青草味、腥味、苦味、臭味的综合反应。豆腥味的形成极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豆本身含有的挥发性呈味物质醛类、酮类、醇类、胺类、硫化氢以及氢过氧化物等,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酚酸、绿原酸和大豆磷脂酰胆碱[1-2]。此外大豆脂肪的酶促氧化反应、氨基酸与糖的反应、大豆蛋白质的水解。其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豆腥味主要由于当大豆的细胞壁破碎后,在少量水分存在下,大豆中所含的脂肪氧化酶以具有顺1,4-戊二烯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底物,发生氧化降解反应,产生氢过氧化物(具有共轭二烯结构,在234nm有特征吸收),并最终产生低分子醇、醛、酚和酸等挥发物质而形成豆腥味[3]。去除腥味的过程,称为脱腥。大豆脱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遮掩法、酶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生物工程法等[4]。根据前期工作,在温度24℃、湿度85%、萌发96h得到的发芽大豆与大豆比较,其维生素C、大豆异黄酮、氨基酸态氮、膳食纤维含量增高,脂肪氧化酶含量下降、豆腥味变淡,所以选用发芽大豆为制备饮料的原料,同时再采用微波技术进行脱腥处理,可以使制备的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纯正[5]。这不仅为大豆制品添加新的品种,也对发芽大豆饮料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大豆 品种垦丰16,购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亚油酸、吐温20、乙醚、乙醇等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TU-1900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LHS-80HC-I恒温恒湿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JM-F96S胶体磨温州市七星乳品设备厂;GYB60-6S高压均质机上海东华均质机厂;LG-WD900(MG-5562SD)微波炉 东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发芽大豆饮料制备流程 选择在温度24℃、湿度85%、萌发至一定时间的发芽大豆,清洗去皮,经脱腥处理,按1∶4料水比加水,胶体磨两次磨浆2800r/min,过滤,添加甜味剂、酸味剂调配,在压力为22~25MPa下均质,罐瓶,加热至100℃保持2min脱气,杀菌121℃,15min,得到成品。

1.2.2 脂肪氧化酶活力测定

1.2.2.1 样品试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经乙醚脱脂后,以0.01mol/L pH 7.0磷酸缓冲液定容,室温下浸泡1h,间断性缓慢振摇。过滤,滤液在4000r/min下离心15min,上清液作为试液备用。

1.2.2.2 底物的配制 将0.25mL吐温20分散于10mL pH9.0的0.2mol/L的硼酸缓冲液中,振摇下逐滴加入0.27mL的亚油酸,充分混匀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1.0mL,摇动使体系成为清澈透明的溶液,用浓盐酸调pH至9.0,然后用上述pH9.0硼酸缓冲液稀释定容到500mL。此溶液含亚油酸2.24×10-3mol/L,吐温20浓度为0.5μL/mL。

1.2.2.3 样品脂肪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吸取1.2.2.1制备的样品试液1mL加入到已预温至20℃的4mL底物中,混匀后于25℃保温4min(用秒表计时),用2mL无水乙醇终止反应,再加入2mL蒸馏水混匀后于234nm下测定吸光值A。以2mL无水乙醇作参比溶液。A与脂肪氧化酶活力成正比。

1.2.3 大豆萌发时间对豆腥味的影响 将大豆浸泡12h后,在常压、24℃下进行萌发,时间分别为24、48、72、96、120h,考察不同萌发时间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评价对豆腥味的影响,

1.2.4 脱腥方法的比较 分别采用0.25%的NaHCO3碱液浸泡10min、80℃热水浸泡10min和微波技术三种脱腥方法,对200g的发芽大豆进行处理,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指标,比较脱腥效果。

1.2.5 微波脱腥单因素实验 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以微波技术处理发芽大豆,选用微波时间、微波温度、物料量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以确定各因素最适水平范围。

1.2.6 微波脱腥正交实验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按表1进行L9(34)正交实验。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萌发时间对豆腥味的影响结果

结果见图1,随着发芽时间的变化,豆芽中的脂肪氧化酶活力也随之降低。发芽时间96h后,虽然脂肪氧化酶活力达到最低,无豆腥味,但侧根生长迅速,营养成分继续消耗,对产品的风味和质地不利,确定采用萌发至96h的发芽大豆制备饮料。

图1 不同发芽时间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2.2 脱腥方法的确定

由图2可见,与未经脱腥处理的比较,三种不同处理方法都有减小豆腥味的效果,其中碱液浸泡和热水浸泡的脱腥效果相近,但效果均小于微波,微波处理获得极好的脱腥效果,感官评价具有纯正的豆香味而无豆腥味。采用微波获得良好脱腥效果的原因是微波瞬间穿透力强[7],钝化脂肪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丧失了催化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的能力,减少豆腥味物质的产生,同时短时加热还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所以确定采用微波处理发芽大豆进行脱腥。

图2 不同脱腥方法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2.3 微波脱腥技术的单因素效果分析

2.3.1 不同微波温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分别以温度 20、40、60、80、100℃ 对发芽大豆进行微波加热处理,考察不同微波温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3。随着温度的增加脂肪氧化酶活力在20~40℃急剧下降,从40~100℃之间趋于平缓,考虑多数活性物质对高温不稳定,所以选择40、60、80℃作为正交实验的3个水平。

图3 不同微波温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2.3.2 不同微波时间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微波时间的长短对豆芽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随着时间的增加,脂肪氧化酶活力也随之降低并且变化较明显,但时间过长会影响豆芽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所以选3.5、4、4.5min作为正交实验的3个水平因素。

图4 不同微波时间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2.3.3 不同物料量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物料量在生产实践中占有重要作用,分别取 100、200、300、400、500g发芽大豆进行微波脱腥处理,由图5可见,随着物料量从100g增加400g之间脂肪氧化酶活力增高幅度较小,400g后急剧增高,豆腥味明显增大,选择200、300、400g 做正交实验。

图5 不同物料量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2.4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正交实验验结果见表2。

表2 L9(34)正交实验结果

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地位为A>B>C,即微波温度最明显,其次是微波时间、物料克数;最优水平为A3B2C1,即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4min、物料量200g。通过正交实验的各组结果可看出,第九组的吸光值最低,为0.112,其最优水平为A3B3C1。

按理论得出的最优水平和实验得到的最优水平进行验证实验(n=3),吸光值分别为0.110和0.113,其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出于节省能源考虑确定微波时间为4min。

3 结论

本实验以在常压、24℃下进行萌发96h的发芽大豆为原料,制备发芽大豆饮料。通过三种脱腥方法的比较,确定微波法的脱腥效果最好,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了微波脱腥工艺的优水平为微波温度80℃、微波时间4min、物料量200g,在此条件下处理的发芽大豆经胶体磨两次磨浆后,豆香味饱满,无豆腥味,以此原料制备的发芽大豆饮料风味纯正。

[1]石彦国.大豆制品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Huang R,Choe E,Min D B.Effectsofriboflavin 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on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soy milk[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4,69(9):733-738.

[3]田其英,尹贵中.大豆脂肪氧合酶同工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1):156-159.

[4]张秀廷,王爱平.大豆饮料的去腥方法[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74(1):90,101.

[5]冯霖,刘芳竹.微波脱腥技术在大豆粉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10):196-198.

[6]陈振国.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87:24-171.

Microwave deodoriz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of beverage of soybean germination

LI Xiao-mei,LI Yang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TS214.9

B

1002-0306(2010)08-0236-03

2009-10-09

李笑梅(196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项目(GA06B402-08-5)。

猜你喜欢

氧化酶微波饮料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药用植物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分发饮料
为什么
一种USB 接口的微波开关控制器设计
微波冷笑话
芹菜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抑制效果的研究
少喝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