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永嘉山水*
2010-09-11黄世中
黄世中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永嘉山水*
黄世中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山水诗;孕育产生;谢灵运;永嘉山水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民很重感情,抒情诗产生得很早,而且特别发达。三千多年前出现的诗歌总集《诗三百》,大多是抒情诗。其次是咏物诗,始于屈原的《桔颂》;其次是《咏史诗》,始于班固的《咏史》。但山水诗却迟了约一千五百年,至南朝晋宋时期才正式形成。中国山水诗的产生,有一个相当长的孕育过程,其催生时期约在魏晋,至谢灵运(385-433)出守永嘉郡,受永嘉山水之感发,始大量创作山水诗。中国山水诗的正式产生,与永嘉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先秦两汉
一、《诗经》中已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首》,汉武帝以后被称为《诗经》。《诗经》305篇,大约起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至公元前6世纪东周初期,约5百年时间。其中许多是黄河流域与江汉(长江、汉水)流域所采集的民间歌谣,是中国周代北方诗歌的代表。《诗经》大多为抒情诗,没有山水诗。其中一些诗出现若干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只是用来作为引发诗人情感的媒介,或作为比喻,或以之为烘染衬托。如《关睢》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鸠鸟的鸣叫,并不是诗人着意描写的景物,只是以雌雄双栖的鸟儿,对伴侣的呼叫,引发诗人对一位贞静贤淑的姑娘的思恋。这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叫“兴”——兴发、引发内心的感情。又如《桃夭》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中对艳丽的桃花的描写,亦非着意于景物,仍然是因桃花红艳,开得适时,触发诗人心中的情感:这个姑娘很漂亮,她嫁得很是适时。这里“桃夭”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兴发、引发。《诗经》中山水景物有时用作比喻,这种表现手法称之为“比”。《小雅·节南山》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此处南山之险峻,丛石之堆积,即用来比尹太师的威严刚愎,从而致乱。又如《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以流水之浅缓不能漂物,比喻自己与家中妻子的分离。束薪,缠紧的柴禾,比喻夫妻的绸谬。“节彼南山,维石岩岩”,“扬之水,不流束薪”,这两首虽有山水的句子,但仅起比喻的作用,山水只是一种抽象物,非如晋宋时期的具象描写。《诗经》中“赋”体的山水景物诗句则更多,但往往只起着烘染衬托的作用,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以“杨柳依依”反衬昔日出征时离家的痛苦依恋心情;以“雨雪霏霏”反衬今日回家的无比快乐;杨柳、雨雪都是抽象的景物,只是作为诗人心境的衬托,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又如《东山》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这里以“零雨其蒙”来烘染心情的渺茫。
以上说明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山水景物只是诗人抒写心中感情的触发点,或用作比喻,或以为烘染、衬托;一篇中仅有二、三句子;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一种写意,一种抽象物,不是具象化的极貌入微的刻画。因此,《诗经》中没有山水诗。虽然它已经有山水景物的诗句,并借以抒怀写心,排解忧愁,但毕竟过于抽象简略,充其量只能看作山水诗的萌芽。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对丛竹的摇漾多姿只是“猗猗”二字;于蒹葭的茫茫白色,亦只“苍苍”二字概括而过,实在过于抽象简略,其景物之状貌,须借读者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的极貌拟想,才能具象化。
二、《楚辞》描写山水景物诗句的特点
《楚辞》比《诗经》晚出了几百年,大约是在战国时期,其产生地域在南方的楚国,故称《楚辞》。《楚辞》最主要的诗人是屈原(前340—前278),其次还有宋玉等。
中国南方的山水远比北方秀丽,给予诗人的感悟也更多,更直接。但《楚辞》中仍然没有山水诗。如果说《诗经》的山水景物诗句只是诗人抒情的触发媒介、比喻和衬托,那么《楚辞》中的山水诗句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以下以《九歌·山鬼》说明之。《山鬼》全诗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
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阴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徒离忧
从《山鬼》全诗,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山水景物的诗句大大增多,全篇27句,一半以上描写景物,再不像《诗经》中的片言只语。二、景物描写不像《诗经》中抽象的写意概括,而渐趋于具体、个别的景物的描绘。身披薜荔,女罗作带;赤豹拉车,文狸从后,而非抽象地说“美裳”“丽兽”。处幽篁,立山颠;云茫茫,昼晦暝;东风飘,神灵雨;采灵芝,饮石泉;雷填填,风飒飒;猿啾啾,狖声哀……无一不是个性化、具体化的描写。三、景与情与《诗经》相比,进一步的契合交融。山鬼,山中女神,当是人间孤恋而寂寞忧伤之少女的变形。她在凄风苦雨、乱石堆叠的山间,在雷声轰隆,苦雨连绵的时刻,在哀猿长啸、林木萧森的环境氛围中,独立山颠,眺望等待所思之人的到来,但对方却疑信犹豫,终于没有出现。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用以烘托“山鬼”的惆怅哀怨,自然景物已与诗人心中的情感交融成一片。这不能不说是《楚辞》对《诗经》的一大超越。《九歌》中即便短幅如《湘夫人》,亦已臻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经分不出哪是写景,哪是抒情了。四、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也是《楚辞》山水景物描写超越诗经的一大特色。王逸、《文选》五臣及宋洪兴祖注都认为《山鬼》是屈原自伤诚信不能感君。山鬼出入乘赤豹,从文狸,结桂与辛夷作为车旗,实屈原象征自己的高洁;处幽篁、路险难则象征自己不得见君 ,谗致填塞 ,难以行进 ;“猿啾”、“风飒”、“雷填”、“木萧”,又分明象征自己在深山之中,环境险恶,恐失其所。《楚辞》山水景物描写的四大特色,对后世山水诗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以景物象征心志,托物寄情,运用到《橘颂》中,则直接导出咏物诗的产生。但《楚辞》中的山水景物,仍然不能算作山水诗。
三、汉诗的借景抒情和汉赋的景物铺叙
汉代的山水景物描写,诗、赋分途:诗歌继承发扬了《楚辞》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可以刘彻的《秋风辞》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为代表。刘彻《秋风辞》云:“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此诗以秋风白云,草木黄落,抒发悲秋叹老之情,景与情融,极人生易老之感慨。此自非描写山水之诗。《明月皎夜光》云:“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东,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手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前八句写景,后八句叙事抒情。借景物以抒写人情今昔的变化,其间景物均带有节序推移的特征。
汉代山水景物的描写超越于《诗经》、《楚辞》的,主要是赋体的景物铺叙,一反比兴的手法,景物借铺叙而刻画更加细致;且一变抽象的景物写意,而成个别的精细的形象刻画。如枚乘的《七发》,铺排变化,状物细腻而富有特征性。以下是关于江涛描写的两段文字:
恍兮惚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兮,浩洸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涯俟。流揽无穷,归神日母(太阳)。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此段文字描绘江涛之浩荡,水势之盛大,浪涛之突起,水域之广阔,江水之曲折奔流,像驰向东方的太阳,令人惊心动魄,而纯用铺叙描写的手法。又如: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纳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凒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蔫如轻车之勒兵……
此段描写江涛之气象,将江涛之初起,细浪如白鹭纷降;接着巨浪滔天,如狂奔中之车马;继之浪涛汹涌澎湃,又如军队之奔跑行进了。汉赋对于山水景物之精细铺叙描绘,是《诗经》、《楚辞》所开创的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之客观描写的过渡形态。山水诗的重要之点,正在于它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将自然景物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而不仅是言情写心的表现手段及附庸。但是汉赋就其整体而言,只是将山水景物纳入一种“讽谏”或“颂赞”的框架,它开启了山水诗以铺叙描写为主的表现手法,但并不能归属于山水文学。尽管如此,汉赋对山水自然的极貌图写,为山水诗的产生完成其孕育的阶段。
中国山水诗的催生期:魏晋
一、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中国山水诗阵痛的到来
东汉末年,由于道教与农民结合的黄巾起义严重摧垮了封建王朝,摧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导致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兼之社会动荡,人命朝不保夕,士大夫向两极分化:或积极入世,成为乱世的英雄、谋士,参与平定战乱,运筹帷幄,以儒家的“比德”说,借山水言志;或心怀郁结,以山水自然抒怀写心,都促使山水诗在母体孕育中的勃动和阵痛。曹操《观沧海》就是这个阵痛的产物。《观沧海》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是否为山水诗?这与对“什么是山水诗”的理解有很大关系;由于理解不尽相同,因而出现分歧,这是很正常的。本人以为是否山水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判断:第一,从篇幅看,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应占主要的成分,而不是三言两语;第二,山水成为诗人直接的审美对象,而不仅是借以言志,感发诗性,或只作为比喻、衬托的修辞手段;第三,诗中景物不是山水自然的概括和抽象物,而是具体化的、个性化的精细描写;第四,它应与登山临水、游览骋目,或羁旅行役等途程所见所感相联系;第五,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
根据以上五点,只能说《观沧海》是感怀中的山水,山水中感怀,应该是一首感怀诗。众所周知,此诗为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其归程时所作,虽为军旅途中、登临所见,其主要篇幅亦多为写景,但末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借景言志十分清楚。曹操本非有意识地进行山水描写,而仅是借沧海之动荡,浪涛之汹涌以咏怀言志,抒发一己之豪情,实属言志感怀之诗。而且《观沧海》只是古题乐府《步出夏门行》组诗之一(夏门,洛阳城门),序曲《艳》以外,尚有四首:《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或抒怀,或言风土,或于社会动荡感到忧虑,各首末句皆云“歌以咏志”。而序曲则明言“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可证整组诗实是抒怀,只不过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较多。尽管如此,在篇幅、行旅和具象化的描写方面,《观沧海》与南朝晋宋时期的山水诗已经非常接近,但它只是借山水以感怀。
这种感怀诗中的山水描写,在魏文帝曹丕的诗中也曾存在,其中如乐府《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10句中虽有8句为景物描写,而着眼点则在末二句之“嗟”叹。而曹植的同题诗则云:“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周室何隆,一门三圣。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汉祖之兴,阶秦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忽灭无遗。”一借山水,一借史鉴,同是《丹霞蔽日行》,却取径大异。因此,不能据曹丕诗多景物描写之诗句,便判其为山水诗。曹丕诗对于山水诗的催生不在感怀类,而在其宴游之诗,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在景物刻画上比较细致,已初步摆脱了概念化、抽象化,而臻于个性化和具象化。《芙蓉池作诗》云:“乘輦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全诗16句,首2句交代宴游时间(夜),地点(西园,即铜雀园)。末4句归结到宴游后的感叹。中间10句都是西园夜景的描写。这是游宴诗中山水描写的典型之作。在游玄武池的《于玄武陂作诗》亦属此类: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门。
野天广开阔,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欢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全诗亦16句,首2句叙兄弟驱车共游。末2句游后感欢畅忘忧。中12句写了野田开阔,川渠纵横,黍稷丰茂,流波悲声;水中菱芡,芙蓉红艳;杨柳荫绿,依依池边;群鸟欢声,风摇萍倾,景物描写精细,富于个性化。但它仍然不是山水诗,只是宴游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但由曹丕所开启的宴游与山水的结合,成为两晋宴游诗的楷式,并开启了后世山水诗与游览、登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石崇《思归叹》中的景物描写即始于“登临”:“登城隅合临长江,极望无涯兮思填胸。”其《金谷园序》亦云:“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遂各赋诗,以叙中怀”。其最为典型的则是“兰亭诗”中所表现的宴游之乐趣,临流之申怀,赋诗之雅兴,皆来自“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诗)的愉悦。
陈思王曹植则开启了游仙诗中的山水描写,对山水诗的催生也起到重要作用。曹植写了许多游仙诗,如《游仙诗》、《仙人篇》、《升天行》、《五游篇》等,皆借以感叹年华消逝、功业无成的抑郁。其中《远游篇》的上半可以看作人间山水的移就: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浪想经过。
灵鳖戴方丈,神岳伊嵯峨。
仙人翔其羽,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
……
曹植所开启的《游仙诗》,到了西晋开始大量出现。魏末晋初,权力交替之时,社会更其动荡。一些士大夫避祸全生,企求在宗教的幻想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意思说从俗世入山居住,所以“仙”字从“人”从“山”。看来,“游仙”从特定意义上说,就是进入山水中寻找仙人。人们在深山密林、高岩幽谷中自然能多接触山水景物,发为吟家,亦多自然景物之描写。如西晋张华《游仙四首》、何劭《游仙诗》、郭璞《游仙十九首》、张协《游仙诗》,尤以郭璞的《游仙》与山水景物最为契合,景物刻画的具象、精细,为其他《游仙诗》所不及。其八云:
炀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
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
回风流曲,幽室发逸响。
……
又其三云:
翡翠戏兰若,蓉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
起营构之仙境,皆人间山水自然之移入,刻画精细,景物具体可感。游仙中的山水景物诗句,仍不可称山水,它是诗人仕途坎坷,或人生失意,心中有所郁结而幻想离尘超世的产物,亦应属抒情感怀一类。
由曹公父子所开启的感怀诗中融入山水,宴游、登临诗中融入山水,游仙诗中融入山水,山水诗的到来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但是“阵痛”不等于“产生”,它还必须有催生的因素。
二、中国山水诗的三大催生因素
(一)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诱发了诗人的灵感
北方经过王室内乱、种族战争,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元帝渡江在今日南京建立新的王朝,即历史上的东晋。北方大家世族突然发现南方山水之秀丽大胜于北方。王羲之和谢安等家族转而在南方经营山水园林,建立世袭的庄园。其中浙东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和浙南的永嘉(今日浙江温州)成为他们栖身或优游的佳山秀水。北方大家世族王谢等具有很高的文化,在书法、绘画、诗文、历史、佛学等等都有超凡的造诣。浙江的山水成了绘画与诗歌的题材便是很自然的事。这也就是山水诗没有在北方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玄学的感召,隐逸之风盛行
儒学衰落,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迅速兴起,取代了儒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深奥、玄妙。”)玄学调和儒家与老庄两种世界观,认为隐居山林和朝廷做官没有什么不同;行迹虽异,但在体味玄理,体察人生上殊途同归。所以晋宋时期隐逸之风大盛。隐居山林被看作人格的高尚清远。朝廷亦大力褒扬隐逸,征召隐士入朝为官。而士大夫则借隐居以为仕途捷径。他们与山水的默契,在优游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或借山水以傲世,或借山水以抚慰自己仕途的失落,在山林中寻找“适性”和寄托。必须附带提一下,与隐逸之风盛行的是招隐诗中融入山水的描写。西晋时如张华《招隐诗二首》,陆机《招隐诗》和《招隐诗二首》,左思《招隐诗二首》,张载《招隐诗》,闾丘冲《招隐诗》等等。但是隐逸盛行,如潘尼《逸民吟》就唱出:“我愿遁居,隐身岩穴。宠辱弗萦,谁能羁世!”由于长期生活于山林之间,吟啸赋诗,对于山水自然的清幽静谧之美有一种契合,从而借“招隐”以模山范水,将山水具象化与个性化,为山水诗的到来起了催生的作用。如左思的《招隐二首》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絲与竹,山水有清音。
……
描摹山水,有声有色,刻画细致,层次分明,对后来山水诗在山形水态、水声山色的描绘,富有启发。
(三)五言诗日臻成熟,谈玄说理的四言体让位于五言诗
西晋时期出现的借山水谈玄说理的玄言诗,因缺乏诗情和形象,为士大夫所厌倦、抛弃。玄言诗中虽有山水的句子,却不能称为诗,它只是玄理的引子,是山水的抽象物,是玄理的附庸和外壳。山水诗迅速崛起,以具体的、个性化的描绘,取代了抽象的、概念化的山水句子;在语言格式上,则四言体让位于五言诗。所以《文心雕龙·明诗》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里所说的“庄老”,指的就是玄言诗。
中国山水诗的正式产生——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形成
一、谢灵运的家世及生平
(一)谢灵运家世
目前谢灵运先祖确实可上推至西晋的国子祭酒(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校长)谢衡。下面以谢衡为第一代,则可列表如下(以与谢灵运有关者为主):
从以上世系约略可知:
谢氏家庭五人封为公爵。谢安,庐陵郡公;谢石,南康郡公;谢玄(谢灵运祖父),康乐县公;谢琰(谢安子),望蔡(县)公;谢晦(谢灵运从兄弟),武昌县公。帝王以下,公爵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爵位。
谢氏家庭有诗人、学者十四位。谢尚(《大道曲》)、谢安(《兰亭诗二首》)、谢万(《兰亭诗》)、谢道韫(《泰山吟》),世系“咏絮才”)、谢混(《诫族子诗》)、谢晦(《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谢灵运(今存诗近百首、有集行世,历史学家、佛学家)、谢惠连(《雪赋》)、《秋怀诗》)、谢庄(《月赋》)等,有集行世)、谢世基(连句《伟哉横海鳞》、谢脁(与灵运并称大小谢,有集行世)、谢胐(《洞井赞》)、谢微(《济黄河应教诗》)、谢兰(《北州刺史萧楷德政碑》)。其中以谢灵运、谢脁、谢庄最著名。①参见周淑舫、赵中山《谢安世家》第416页“附录一”
(二)谢灵运(385-433)生平
谢灵运生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十天后,谢安逝世。太元四年(379),谢安与弟谢石,侄儿谢玄共同领导了抗击北方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大军(东晋仅有军队八万),史称“淝水之战”。后挺进中原,一度收复河南失地。由于东晋皇族忌其威名,谢安被迫出镇广陵(今扬州),不问朝政。
谢玄生谢瑍,谢瑍生谢灵运。谢瑍生而不慧,谢灵运却极聪明,谢玄爱如掌上明珠,曾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我才生了一个不聪明的谢瑍,谢瑍怎么能生出一个绝顶聪明的灵运呢?)据说谢瑍顶了他父亲一句:“我的儿子就是比你的儿子聪明。”引得全家大笑。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谢灵运四岁时,谢玄去世;未久谢瑍也去世。谢灵运寄居在杭州一位高道——杜昺(人称杜明师)的学馆里。只有过年时才回上虞的始宁别墅,像回家作客一样,所以谢灵运小时名“客儿”,后世诗人、学者有时称他为“谢客”。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三年(399),谢灵运十五岁,从杭州回建康(今南京),住朱雀桥边的乌衣巷。十八岁时(402),谢灵运袭封祖父封爵为康乐县公,食邑二千户。二十一岁(405)时,谢灵运正式出仕做官。第二年,入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刘毅幕府任记室参军,掌管军中文职工作;前后达七年之久。但从这一年起,东晋朝廷崛起另一个实力比刘毅更加强大的军阀叫刘裕,二刘党同伐异明争暗斗,谢灵运是刘毅下属,刘毅又与谢灵运族叔谢混相联合,企图削弱刘裕兵权,从此伏下与刘裕集团的矛盾。
晋安帝义熙八年(412),谢灵运二十八岁,二刘在今湖北江陵相厮杀(时刘毅任荆州刺史),刘毅兵败自杀,刘裕占据江陵,又返军杀死灵运族叔谢混。谢混是已故孝武帝女婿,刘裕也敢于杀害,可见东晋政权已经崩塌,刘裕发动政变,篡夺东晋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掉恭帝自己即位,建立刘宋王朝。这是中国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第一个王朝,为了同唐朝以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学者称南朝刘裕建立的宋朝为刘宋,而称唐以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叫赵宋。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了东晋政权,迫不及待地改年号,所以晋恭帝元熙二年,也就是宋武帝永初元年。九月,刘裕杀害晋恭帝。不久,谢灵运降爵,从康乐县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二千户减为五百户。
刘宋永初二年(421),谢灵运与刘裕次子刘义真因共同爱好文学,相交成为好友。刘义真胸无城府,对外人说:“得志之日,当以灵运为宰相。”为刘裕所察觉。
刘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刘裕发现太子义符与次子义真存在矛盾,下令将义真调出都城为南豫州刺史。六月,贬谢灵运为温州(永嘉)太守。七月十六日,谢灵运离开都城乌衣巷,先返故居始宁别墅(今浙江上虞县),然后取道富春江,经金华至丽水、青田,沿瓯江抵永嘉郡。抵郡后未久即卧病,秋末游过永嘉的西山,今称景山,写下《晚出西射门》诗。未久刘裕死,庙号武帝;宋少帝义符即位。
少帝景平元年(423),灵运年三十九。初春病愈,但是心情抑郁,秋天便称病辞职,回上虞始宁别墅。前后在永嘉约一年。
少帝景平二年,也是宋文帝元嘉元年(424)。这年五月,权臣徐羡之等废杀少帝义符,并杀刘裕次子庐陵王义真,立第三子刘义隆,即宋文帝,改号元嘉。
文帝元嘉三年(426),召灵运入都,诏令其撰修《晋书》,赏遇甚厚。但文帝仍然以文人对待灵运,不使他参与政治机要事务。谢因此怨怼不满。特别是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位、资历、才华都不如他,却受到文帝的信任,位居要职。谢灵运耻居他们之下,常称病不上朝,《晋书》亦未写成。文帝暗示他辞职。
文帝元嘉七年(430),灵运四十六岁,因在千秋亭饮酒,裸体呼叫,被政敌会稽太守孟觊诬告谋反,谢灵运赶赴京城辩解。宋文帝知道他是一个狂士,不是谋反,但亦不让他在上虞,便将其留在京城,负责编订国家图书馆(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目录,成目录,共书六万四千五百捌拾叁卷。
文帝元嘉八年(431),四十七岁,出都任临川内史(今江西临川县),但因不被重用,至任仍游山玩水,借山水以抒发内心不平。
文帝元嘉九年(432),四十八岁。在临川被人诬告,当权者派郑望生捕捉灵运。灵运被迫将郑望生囚禁,举兵对抗;后被俘虏。文帝打算不杀他,降调至广州管制。
文帝元嘉十年(433),四十九岁。权臣制造假案,以谋反罪名,怂恿文帝将灵运杀于广州。临刑前,他剪下三尺长须,遗嘱送入祗洹寺,充作维摩诘塑像的胡须。
二、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
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前后一年,写了二十余首诗,其中属于吟咏山水的诗篇即近二十首。下面略举数首:
《晚出西射堂》。这是谢灵初运到温永嘉,于深秋时节,黄昏时游览永嘉西山而作。他借山水景物,抒发当时的孤独和忧愁苦闷。“连嶂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晚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羁雌恋旧侣,
迷鸟怀故林。“这些都是描写永嘉西山景色的名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生,与唐人的山水诗没有什么差别。
《登永嘉绿嶂山》。绿嶂山是永嘉瓯江北面的名山,与永嘉郡城隔江相望。他是这样描绘绿嶂山的山水景物的:“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这首诗写了山峦,山涧的流水;写了绿竹,幽远的丛林;写了苍茫的暮色,踯躅山间小路,落日衔山,仿佛明月破云而出,极貌写形,将山水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诗的末了借山水美景抒发自己的感慨,他认为如果一生一世都能隐居在这山中,贞美悠闲,高官厚禄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在永嘉山水诗中多次表达了要隐居避世的思想,如游永嘉平阳岭门山,受到山水景物的感召,那山岭壁立耸秀,那云腾水涌,疾速奔流,那农夫樵子,在林荫中缓步归家,使他发出人生可贵的在于自由而无拘束的感慨。
谢灵运不仅想避世隐居,而且企慕能与仙人在山林美景中优游流连。永嘉楠溪江有一处独特的名胜古迹,名叫石室山。这是一个巨大的山洞,由一大块像箬笠帽形花冈岩石块覆盖着,当地人在石室中建一座大道观,所以又称大箬岩。谢灵运游《石室山》写道:“清旦索幽异,放舟城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在摹写山水美景之后,他忽然想到仙人王子乔,说自己非常企慕成仙,可以避开纷扰的尘世。结尾四句云:“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谢灵运贬官后为什么想避世隐居,想当隐士,甚至企慕仙人?原来他心有隐忧,他预感到刘宋统治集团不会放过他,终有一天,他难免杀身之祸,所以他的放情山水,实在是一种全身远害的手段。在乘船游览永强滨海时,从清晨日暮,阴晴变幻的海景中,他悟到人生途程的变化不定。他说:“直的树木先被砍伐,高俊的人先被摧残;自己应当皈于山水自然,才能避开杀身的祸端。”(《游赤石进帆海》)为此,他强烈地思念故乡始宁别墅,希望能归乡隐居。他在游览永嘉郡郊外石鼓山之后,写了《登上戌石鼓山》诗:
旅人心长久
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
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
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并
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
回顾眺右狭
日没涧增波
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
绿蘋齐初叶
摘芳芳未谖
愉乐乐不燮
佳期缅无缘
骋望谁云惬
我们从诗中看到一位失意的诗人,一颗忧伤的心,一个渴望归乡隐居、与世无争的隐士。
谢灵运的足迹,踏遍永嘉郡的山山水水,一年时间,他又游览了华盖山、海坦山、南亭、瞿溪山、仙岩三皇井、梅雨潭、白岸亭、盘屿山……每到一处,均有纪游之作;每一首诗出,传至京城,王公显贵、市民百姓争相传抄。其永嘉山水诗最为人传诵的是《游览江心孤屿》和《登池上楼》两首。《登江中孤屿》有名句: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孤屿是永嘉代表性风景,岛上有纪念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浩然楼”。孟浩然于公元738年四十岁时曾游历永嘉,写有《题孤屿》,其中有一联云:“众山遥对酒,孤屿独题诗。”孤屿现在叫江心屿,岛上又有文天祥祠堂,江心寺庙有南宋状元王十朋的楹联,寺庙内有宋高宗的真迹刻石。
《登池上楼》诗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钟嵘《诗品》评这一联诗,引用了谢灵运自己的话说:“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笔到天成”,毫无雕琢痕迹,如芙蓉出水,清新可爱。
灵运在温州的其他诗亦多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如离开永嘉返归故里时写的《初去郡》诗,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至今亦为人所传诵。兹不赘举。他的永嘉山水诗,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正式产生。
谢灵运以自身的忧患,化作优美的情思,将永嘉的山水诗化情化,极貌写形,刻画入微。他的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不是抒情诗的附庸;促使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使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中国诗歌对景物描写从抽象到具象,从写意到摹状,从重比兴到兼重赋体,从启示性到写实性的一次巨大转变;他的模山范水以消解心中忧患,使山水自然成为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谢灵运49岁被杀害,是中国诗歌史、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上的一大损失。他的悲剧结局是中国中世纪政治黑暗所造成的。其社会悲剧性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与武人政治、军阀统治斗争的失败。其历史悲剧性反映了思想家与政治家、阴谋家,道统与政统(权力统治)斗争的失败。但是谢灵运的悲剧有其自身思想悲剧性,即世界观方面的原因,这就是他儒道世界观的矛盾和冲突,他明知有杀身之祸,也知道应该隐居避世,全身远害,但妄想积极用世,获得权力,重振谢氏家声。此外还有其性格悲剧性,他的诗人性格,使他感情起伏动荡,又偏于狂狷、躁急,不善于保护自己。关于他的山水诗对中国诗歌史的重大影响,以及造成他一生悲剧的原因,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当另著文以论之。
永嘉山水留下了谢灵运的足迹,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正式产生与形成。“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他的悲剧促使许多学者深刻的思索。
Abstract: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has been in gestation during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verses that depict landscape have appeared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Songs of Chu.However,in The Songs of Chu the description is more concrete and scenery depicted and emotion expressed is in perfect harmony.These poems also symbolize one’s mind,characters and affairs with landscape.During Han Dynasty Fu-style poems are more detailed and concrete in depiction of scenery.Wei and Jin Dynasties are“delivering period”of landscape poetry.Cao cao and his sons wrote poems to recall with emotion,entertain guests and to seek immortals,which symbolizes the coming of landscape poetry prosperousnes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in Wei andJin period:beautiful scenery in the south China aroused the poets’inspirations;living in seclusion was very popular;the five-word poems turned mature.Yongjia landscape poems written by Xie Lingyun culminated in Chinese landscape poem writing,which characterizes landscape as conscious,direct and given aesthetic object,putting emotion into landscape and putting landscape into poems and portraying the details.
Key words:landscape poetry;formation;emergence;Xie Lingyun;Yongjia landscape poetry
责任编辑:高 雪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and Yongjia Landscape
Huang Shiz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Zhejiang,China)
I206.2
A
1672-335X(2010)02-0106-08
2009-12-30
黄世中(1940- ),男,福建泉州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诗词与古代诗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