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核污染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0-09-11郭培清

关键词:核废料核污染放射性物质

郭培清 蒋 帅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俄罗斯核污染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郭培清 蒋 帅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东西方冷战时期,前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潜艇部队。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的解体以及时间的推移,这些核潜艇绝大多数退出现役。由于缺乏燃料装填和存储设备(包括服务的船舶、转移基地、基地存储)及维修不善,加之目前俄罗斯经济萧条、军费拮据,退役核潜艇的“善后处理”问题成了俄罗斯军方甚感头痛的“一大难题”。核潜艇退役和事故成为北冰洋核废料的重要来源,并对北冰洋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俄罗斯对大量退役核舰艇的拆解和处理工作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俄罗斯;核污染;北极;生态环境

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使北冰洋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地带。1958年7月26日,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成功穿越了北冰洋,并到达北极点。从此,北冰洋便成为世界核大国的“练兵场”。核潜艇的出现使北冰洋生态环境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俄罗斯作为环北冰洋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核武器尤其是核潜艇的使用和退役更成为北冰洋核污染的“罪魁祸首”。北冰洋作为地球整体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影响全球生态。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层的消融使得大量淡水进入海洋,海洋自身循环将发生重大改变,并导致海洋中传统的洋流方向发生改变。北冰洋核污染物将随着洋流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有必要尽早开展研究。

一、俄罗斯核舰队放射性污染物的释放

俄罗斯海军舰队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核动力潜艇和水面舰艇(包括破冰船)。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始建造核动力潜艇。20世纪70年代,两国核潜艇数量大致相同。到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海军舰队的规模大大超过美国,达到顶峰。当时,前苏联海军的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分布于各加盟共和国,但是两支主要舰队和整个海军核舰队(驻扎于科拉半岛和太平洋沿岸)是由俄罗斯负责管理。前苏联解体后,所有的核动力潜艇和船只都归俄罗斯海军管辖。俄罗斯在北冰洋地区拥有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部署着俄罗斯核舰队约三分之二的核潜艇及破冰船。为了确保船只可以长年入港,俄罗斯还保留着一支核动力破冰船船队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动力灯塔。这支破冰船船队隶属于摩尔曼斯克船运公司,基地位于科拉半岛。[1]

(一)不完善的核废料处理可能导致核泄漏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放弃了加入“核俱乐部”的希望。核动力潜艇的真正代价逐渐浮出水面。2007年6月28日,俄海军“海豚”级战略核潜艇“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在北极附近水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并摧毁了预定目标。[2]但是,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的俄罗斯海军,实际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隐忧。现在,俄罗斯海军核舰队中的大量舰艇面临退役,有150多艘废弃核潜艇需要拆除核燃料、反应堆部件和处理核废料,这些废弃核潜艇只有约30%拆下了反应堆核心部件。由于对核燃料和核废料疏于管理,退役船只容易出现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这将对北冰洋的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一些俄罗斯核潜艇使用了“铅-铋”冷却系统,反应堆活性区在反应堆装置冷却后的多年里仍具有放射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导致的核污染问题将进一步恶化。[3]

俄罗斯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水面舰艇平均每年约产生20,000m3液态核废料和6,000吨固态核废料,其中北方舰队每年产生的液态核废料约5,000m3至15,000m3,固态核废料达到5,000吨。而太平洋舰队产生的核废料远少于北方舰队。截至2000年,随着核潜艇的频繁使用和退役,平均每年产生的核废料约上升20%至30%。中等放射性的固态废料剧增,放射性达到10,500居里;低放射性的固态废料达到500居里。由于北方舰队有大量的退役核潜艇,这些统计数据呈现上升趋势。

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这与两个地区的潜艇及破冰船核反应堆的维修和保养失误相关。目前,超过7000m3的中低放射性液态核废料贮存在北方舰队的基地和船坞里,这些液态核废料被集中存贮在海滨的浮箱或者是勤务船上。在北方舰队,这两种储存设备的存储能力已趋于饱和,其中的一些液态核废料不得不转移到摩尔曼斯克。

北方舰队的中低放射性固态核废料被集中储存在安德列夫湾区、格列米哈和波利亚尔的混凝土设备、船舶和露天存储区。随着海军核设施退役步伐的加快,核废料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所以这里需要大量的核废料存储区。

表1 管理废弃核燃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北方舰队还负责管理用于运输和储存放射性污染物和废弃核燃料的勤务船。这些船只曾被用于收集液态和固态核废料并将核废料倾倒至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目前,有6艘储存液体的船只被北方舰队雇佣。此外,还有7艘驳船被用来储存废弃核燃料。一些在过去用来转移和储存废弃核燃料的大型船只也被用来储存液态污染物。这些大型船只停靠在西利察、加吉耶沃、格莱米卡和北德文斯克。同时,北方舰队拥有相当数量的 PEk-50型浮箱,每一个浮箱可以储存50m3液态污染物。此外,北方舰队还储存了在事故中遭到破坏的核潜艇所释放出的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和在反应堆运行中破裂的燃料组件。处理核潜艇生成的核废料一般步骤包括:第一步,从反应堆中拆除使用过的燃料组件并转移到勤务船的储存隔层中(塞韦尔卡号和马利纳号);第二步,把临时储存在勤务船中的废弃燃料组件转移到位于安德列夫湾区的陆上存储设备(以前也存储在格莱米卡);废弃燃料组件在这些临时储存设备中储存三年;第三步,将废弃燃料组件转移到勤务船上运至摩尔曼斯克主港区罗斯特的谢夫莫尔普特海军造船厂;最后,将废弃燃料组件装入集装箱并通过铁路运输至玛雅克并在玛雅克储存并进行再加工。[4]但是,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TA)指出,俄罗斯在管理废弃核燃料的四个阶段中存在许多问题(见表1):

目前,俄罗斯储存中低放射性核废料的储存设施接近饱和,难以再接收从核潜艇上拆除的大量中低放射性核废料;而储存高放射性核废料的设施尚未建成。据报道,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坟场”。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码头上,还将接纳100余艘等待“肢解”的退役核潜艇。

(二)退役核潜艇成为重要核污染源

据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艘核潜艇驶离码头起至2005年,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共建造了各种核潜艇488艘,现仅存142艘,退役核潜艇达到346艘。[5]核潜艇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拥有核潜艇国家的战略地位,但随后而来的核潜艇退役“浪潮”也使这些国家始料不及,并付出沉重代价。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大量潜艇已经老化,直到其燃料组件受到严重破坏而难以补充燃料时才被迫退役。从前苏联解体到本世纪初,俄罗斯海军财政拨款受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和军费支出水平的限制大为萎缩。一大批前苏联时期潜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报废,特别是核动力潜艇(退役核潜艇中多数是“回声-Ⅰ/Ⅱ”级、“旅馆”级和“罗密欧”级等旧型号),其装置和核燃料面临着复杂的拆除处理过程。[6]

俄罗斯共计有210艘核潜艇退役,这迫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处理和处置报废核潜艇上来。近几年,俄罗斯海军开始对退役核潜艇进行大规模拆解工作。北方舰队的核潜艇拆解工作在科拉半岛和阿尔汉格尔斯克(Nerpa船厂和Zvezdochka船厂)进行;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拆解工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进行。虽然有大量的核潜艇退役,但是燃料的清除和潜艇的拆解工作进展缓慢。到1995年1月为止,两个舰队的退役核潜艇数量达到101艘,但其中70艘退役核潜艇反应堆里的废弃核燃料尚未清除,只有15艘核潜艇被完全拆解。[7]1995年至2003年,随着退役核潜艇数量的增加,潜艇拆解工作的负担越来越重。由于核潜艇的服役期限和部队的整编,又有80艘潜艇退役。退役核潜艇的总数达到181艘。俄罗斯核舰队自行拆解核潜艇的能力仅为每年几艘,照此速度要拆解处理俄罗斯所有的退役核潜艇,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目前的储存设施仅能够储存少量的反应堆内核,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废弃核燃料的储存设施。由于没有充足的运输船和储存基地,从反应堆中清除的废弃核燃料很可能在3至5年内无法得到安全保存。这些退役核潜艇仍有近半数仍闲置在码头、港湾和工厂等待处理。

核潜艇退役后对放射性部件的解体、去污、包装、储存和运输等都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处置一艘退役核潜艇的经费甚至高达数千万美元。因此,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有几十艘退役核动力潜艇尚未得到妥善处理。这些报废核潜艇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等待处理,无疑潜伏着核泄漏的危险,核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俄罗斯核潜艇的退役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案。由于退役核潜艇旷日持久地停泊在码头或船厂,不仅占用了有限的码头和港池,而且船体构件逐渐发生破坏性腐蚀。虽然向反应堆内注入了大量的防腐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俄罗斯退役核潜艇的核废料问题很可能演化成空前的“灾难”。

(三)失事核潜艇导致严重核污染

冷战时期,北冰洋成为美苏两国和竞争的前沿地带,双方都建立了派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到对方家门口“值班”的制度。为了对付敌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美、苏双方又几乎同时研制出攻击核潜艇的核潜艇,即核攻击型潜艇。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浮冰下面来往如梭,互相追逐,甚至不止一次地发生相撞事故。近半个世纪里,核潜艇事故频频发生,经过对有关资料分析统计,仅核潜艇沉没的恶性事故就达18起,并造成800多名艇员丧生。至今,仍有十几艘核潜艇的残骸还躺在北冰洋冰冷的“海洋坟墓”里。这些潜艇长眠海底,不仅给制造国带来巨大的军事损失和情报危机,而且还给航运和沉没地海域及周围环境带来严重隐患。尽管有的核潜艇沉没后放射性物质暂未泄漏,但在海水的腐蚀和强大的压力下,最终会彻底破坏核动力装置及装载的核武器,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溢,进而污染海洋环境、危害生物。

在这些事故中前苏联核潜艇沉没事故最发人深思。1989年4月7日,前苏联“共青团员”号核动力潜艇在距挪威本土480千米的挪威海沉没。它由一个单独的压水反应堆(PWR)提供动力,并携带两枚带有核弹头的鱼雷及其他常规鱼雷。经研究发现,“共青团员”号的两枚核弹头含有的钚的放射性达到430居里(其中94%来自钚-239,6%来自钚-240)。在潜艇失事的过程中,这两枚核弹头的外壳遭到破坏,而且鱼雷发射管的舱口呈开启状态,核弹头中的放射性物质直接浸泡在海水中。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纷纷认为“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失事将是潜在且长期的放射性污染来源,尤其是对渔业资源丰富的挪威海域及邻近的北冰洋海域产生影响。“共青团员”号失事地点在水深约5,000英尺的公海海域,水文条件非常复杂,海流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该海域的表层海流达到1.5m/s。挪威海洋研究所指出在“共青团员”号失事海域有一股强大且变化无常的洋流影响着深水和表层海水的交换。他们通过研究证明了水溶性裂变产物通过运动到达北冰洋。因为鱼类无法到达潜艇失事的洋底,而且放射性物质到达海水表面时已经被充分稀释,初步估计放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不大。目前,俄罗斯官方已经对外公布了一些关于“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反应堆的设计及结构等方面信息,披露了反应堆的能量大约为190兆瓦,并对反应堆内核的放射性进行了初步估算。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反应堆内核含有42,000居里锶-90和55,000居里铯-137。最近,俄罗斯专家重新测定的数据显示“共青团员”号的反应堆含有76,000居里锶-90和 84,000居里铯-137。可见,最新数据比原来测算数据有所上升。俄罗斯官方指出“共青团员”号失事前反应堆已成功地切换到安全的冷却模式,同时反应堆舱的结构完整,反应堆舱与外界水的交换也十分有限。目前,根据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速度、“共青团员”号现在的情况和失事海域的物理特性,“共青团员”号暂时没有危害到周围环境。

从1970年到1999年的短短30年中,世界上沉没的10艘核潜艇全部被前苏联“囊括”(其中前20年沉没达9艘,后10年沉没1艘)。前苏联(俄罗斯)核潜航行海难事故如此之多,不仅仅因为核潜艇数量占世界首位(共建造约250艘,占世界总数的1/2),使沉没率升高,还因为许多其他因素,如:潜艇的级别和型号过于庞杂;装备的安全性标准低;人员素质较差;缺乏日常管理制度和对潜艇的维修及保养等等。由此可见,如果说核潜艇为数不多的沉没事故属于偶发事件的话,那么前苏联(俄罗斯)屡屡发生核潜艇沉没事故就有它的必然性。[8]

二、俄罗斯核污染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北冰洋核污染的扩散

前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核废料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像核武器的生产企业、核武器的实验基地及大大小小缺乏安全设施的核电站,所产生的核废料都直接或间接地倾倒至北冰洋。20世纪90年代前,俄罗斯将核动力舰船产生的固态和液态核废料倾大部分倒入北冰洋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除了倾倒入海的核废料以外,上文中提到的核设施及核武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潜艇的退役和失事也是核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在俄罗斯北部海域,液态核废料的倾倒量达到189,634m3,放射性超过20,653居里。这一数据包括核废料储存基地的泄漏和一艘核潜艇失事所导致的潜在污染。为了了解核废料在北冰洋的分布特征,以及确定这些核废料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北极周边各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观测,如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的“国际北极海洋评估项目(IASAP)”和美国海军海上研究办公室的“北极核废料评估项目(ANWAP)”。研究人员主要关注放射性污染物通过海水或冰川转移的可能路径,这些可能路径需要通过收集数据和建模得以确认。然而由于观测数据有限,实地观测既不能解决核废料时空分布特征,更无法预测其对北冰洋的污染后果,所以必须进行大量而详细的水体研究,如对特定地点的水深、海岸线地质结构、潮汐因素、风、温度、污染物的深度,以及其他的因素的了解。然而,每条河流、每个海湾都有自己的混合特性,而且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水体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也会受到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核污染物质的路径比较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北极核废料评估项目(ANWAP)进行了大规模的建模工作。该模型覆盖北极以南至北纬30°之间,其中包括远东海洋和拉布拉多海,研究的对象包括洋流、冰川等。该模型已经用于监测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喀拉海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固体和液体核废料倾倒场,以及受到塞拉菲尔德工厂污染的爱尔兰海。

由于大部分污染物聚集在浅水区,核污染的扩散方式除了自然扩散(如洋流,冰川运动),也不能排除偶然或有意的人类干预。所以,还需要了解其他因素在人类影响放射性污染物扩散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通过对英国塞拉菲尔德工厂附近的观察,放射性物质很可能沉积于海滩,或者随风传播。人类食用的海洋食品,事实上已成为人类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最可能途径。我们熟悉的陆地食物链通常只有两个或三个独立的步骤,所以可以得到控制或修改。但是在水环境下,要搞清楚复杂的食物网和捕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因素使得估算放射性核物质污染的食物链十分困难,这就是生物蓄积性现象。一些污染物扩散过程会导致物理、化学或生物武器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浓度大大高于其在空气或水中释放的初始浓度。例如,有的海洋生物吸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淤泥然后累积于洋底。此外,放射性物质集中积累于生物体,从而导致“生物放大作用”。通过分析,放射性物质可能会聚集在某种生物体,再经过一定途径供人食用。所以,在此要考虑的是放射性物质主要聚集于哪些生物以及这是否会被人类食用。例如,蛤、牡蛎和扇贝集中Sr-90,但放射性物质主要集中于它们的贝壳上,这通常不会被人类摄取。一般情况下,生物肌肉组织中往往聚集较低浓度的放射性物质,而肝、肾和其他参与储存或排泄的器官则具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人们对几种生长在塞拉菲尔德附近水域的海藻进行放射性观察,发现不同种类的海藻对放射性元素的聚集程度不同,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类实际上食用了哪些种类的海藻。

(二)北冰洋核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家预计,北冰洋的大量核废料将渐渐被白令海、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藻和鱼类等海洋生物所吸收,然后进入食物链,遭核损害的首先是人类。在北极,长期生活在那里的原居民在生活方式上很大程度地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情况下,人类和其他物种(如海洋哺乳动物、驯鹿、鱼类等等)的相互关系愈加密切。因此,关注放射性污染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放射性沉积物在北极地区的净化速度比温带地区慢得多。较短的生长季节和有限的热量、水分和养分供给导致在较缓慢的生物周转过程中加速了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早期的研究就曾指出放射性物质可以转移并集中于食物链,从而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人类对放射性污染物的辐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动植物。除此之外,在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中,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水源或水体后,将在水中迁移并迅速弥散开来。要测定其浓度,就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释放到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总量、放射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水体性质(水体体积、水体流速及其他水力学特征等)等等。[9]这无疑为科学地测定北冰洋放射性污染情况增加了难度。

比起温带地区,北极地区和亚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更具活力和不稳定性。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动物具有明显不同的周期性波动,这直接导致了间歇性的高峰和危机。由于无法确定北极生态系统中人类受辐射影响的程度,想要在这种背景下判断核辐射对北极生态的影响也是极为困难的。在这一点上,没有“生物哨兵”①“生物哨兵”即利用大自然中生物的一些特性预警生化武器袭击、探测炸药和监测生化污染的扩散程度。可以被用来监测放射性污染物对北极生态环境危害的程度。

放射性核物质是一种致癌物质,在高剂量的情况下,它可以引发疾病,重则死亡。核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辐射的类型、释放能量的多少、辐射期的长短、辐射影响的器官或组织和受辐射人员的体质(甚至年龄)。对于人类个体,放射性物质在外部对人体的危害要小于其被吸入或者吞咽后的危害。如果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扩散,能量将持续不断地破坏器官和组织,这种伤害是长期的。高剂量的辐射会阻碍细胞的自我修复并引起细胞死亡,一旦受损细胞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削弱器官功能。机体受到核辐射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主要来自甲状腺。对核事故后受到低剂量照射的人群研究发现,该人群的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是由于核事故后的放射性碘被人体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后极易聚集在甲状腺,从而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切尔诺贝利周围地区儿童的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在核电站泄事故后明显升高。

当人体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后,辐射影响将在几个小时、几天或数周内呈现出来。包括恶心、呕吐、疲劳,并降低白细胞指数,这些影响被称为急性放射综合症,其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辐射的剂量。感染、脱水或低白细胞计数可能造成死亡,并且在辐射剂量大于100rads时可能性更大。而如果辐射量达300rads时可使人类在60天内死亡。

此外,核辐射可以诱发遗传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后代克隆形成能力下降、克隆变小、细胞倍增时间延长、辐射敏感性增加、染色体总数升高、染色体畸变率升高等等。正常人受到核辐射后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以造成精子染色体畸变。这种精子染色体异常可以造成流产,新生儿死亡、畸变或其他一些影响。持续性低剂量辐射诱发子代异常的概率要比急性核辐射高得多。动物实验表明,父系遭受过的辐射使子孙致癌的危险性更高。[10]

三、俄罗斯北极核污染的治理——合作机遇与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极事务负责人尼尔·汉密尔顿(Neil Hamilton)指出:“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监管北极地区的新法律机制,以保护这里最重要也最脆弱的海洋环境”。[11]北极既是北极国家的北极,也是全世界的北极。北冰洋作为地球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全球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相关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沉重的包袱。这不但让俄罗斯深感头痛,就连美国、加拿大、日本和瑞典也受到牵连。俄罗斯如此草率大意地处理核废料,给人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现在,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已经参与解决俄罗斯核废料的倾倒和排放入海的问题,它们正在积极处理放射性污染对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国际机构也参与其中,以确保对未来的核活动、核材料和核废物谨慎和安全地管理。近些年来许多单边、双边和多边国际组织不断发展,为了应对挑战,在它们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反映出独特的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局面。环境问题是国际性的,各国必须通过合作寻求解决之道。

1996年8月26日至28日,挪威和俄罗斯在双边会谈中制定草案,两国于1996年10月正式签署涉及北方舰队管理的七项合作方案:1、将安德列夫湾区的临时核废料储存设备排空并退出使用;2、在摩尔曼斯克建立和开放一个特定区域用于储存报废核潜艇里的固态核污染物;3、建造一艘用于运输装有废弃核燃料集装箱的船只;4、铺设四条铁路用于运输废弃核燃料;5、在玛雅克地区建立用于储存废弃核燃料的基地;6、将北德文斯克的储存液态核废料的船只进行升级;7、购置一台用于收集液态放射性污染物的可移动设备。这项研究由挪威的克瓦纳(Kvaerner)和俄罗斯卷积能源公司(the Russian company RSC Energia)共同完成。为实施这一合作方案,挪威提供了7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据统计,截至1996年由挪威提供的无偿援助总额达到1500万至2000万美元。

虽然美国已进行大量调查,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研究项目的区域覆盖和途径调查方面仍有一些缺陷。现在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独立完成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但也需要密切同俄罗斯的合作,特别是在进入具体核污染地点和了解倾倒材料等方面进行磋商。因此,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已确定了一些美国和俄罗斯的联合项目。其他国家,如德国为俄罗斯提供价值3 100万马克处理报废核潜艇的设备,芬兰提供给俄罗斯2 600吨用于防止核泄露的重型防护铅板,然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放射性核污染的问题,不知还得等多少年、花费多少资金,才能取得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核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加上国际上一系列核安全措施的制约,促使各国核设施(包括核潜艇)的事故率明显下降。俄罗斯的国际合作进程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一些周边国家(如挪威、日本、韩国等)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通过实地考察与俄罗斯达成合作意向。英美等国也积极援助俄罗斯销毁废弃核潜艇。

美国和其他国家一直在资助俄罗斯改善反应堆的安全,以防止另一个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发生,这些改进的措施主要是在以下领域:增加辅助设备、培训、监测和预警系统,并对现有反应堆加以管理监督。同时,各国也积极确保在北极利益上的协调性,避免冲突和矛盾,加深沟通和交流合作。但是仅有外部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自身必须做出更具实质性的改进,如更换旧设备和安全系统。对于美国和其他国际援助,俄罗斯应加强其立法制度,进一步承担起环境保护和建立核安全体制的责任。前苏联解体后,大部分负责管理核材料的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缺乏外部监管。今天的俄罗斯必须逐步制定必要的法律框架,执行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使用核能,管理放射性物质和核废料。

目前,对北极地区的研究、监测和预防的关键目标之一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来自放射性污染的侵害。虽然前苏联(俄罗斯)的核污染尚未显示出对人类健康直接影响,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将在几年内获得验证。因此,国际机构长期的监测和规划对保护北极环境和北极地区的人类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依靠世界海洋大国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但俄罗斯有责任预防和处理核废料,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应该加大核动力舰艇的退役和拆解工作的资金投入,并为核舰队的废弃核燃料建造处理设施。

四、小结

随着俄罗斯核潜艇的退役,核军备竞赛逐渐偃旗息鼓,退役核武器的处理和存储问题仍旧困扰着世界核大国。目前,关于北极划界的争端会延续下去,并牵动着环北冰洋周边国家的神经,但是在北冰洋遭到核污染的大背景下,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利益是相同的。1928年“意大利”号飞艇在北极失事,被困于北极冰原之上。随后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北

极,共有6个国家派出救援队,出动了18艘船只,22架飞机和1500余人,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联合救援行动,他们实现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合作。在北极人类无法抗御的恶劣环境下,人类天性中的合作、互助、友爱的一面被历史铭记。然而,这种国际合作精神能否渗透在解决北冰洋核污染问题的方方面面?北极更应该成为连结世界的“桥梁”,而不是阻碍人类交往的“核坟场”。

[1]OTA-EVA,Nuclear Waste in the Arctic:An Analysis of Arctic and Other Regional Impacts from Soviet Nuclear Contamination[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September 1995,119.

[2]谢尔盖·萨福罗诺夫.俄海军中将谈潜艇发展趋势[J].舰船知识,2009,(12):55-57.

[3]安东尼·普雷斯顿,李加运译.潜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4]Handler,J.,Preliminary Report on Greenpeace Visit to Vladivostok and Areas Around the Chazhma Bay and Bolshoi Kamen Submarine Repair and Refueling Facilities[R],Dec.9,1992.

[5]杨连新.走进核潜艇(第1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6]Don J.Bradley.Behind the Nuclear Curtain: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M].UN: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1997.

[7]Handler,J.,Green-peace Nuclear Free Seas Campaign[R],Alaska:Testimony for the U.S.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August 1992.

[8]新浪军事:“全球核潜艇沉没事故知多少”[EB/01]http://news.sina.com.cn/world/2000-08-15/117534.html.

[9]陈竹舟,叶长青.核与如何应对辐射恐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蒋帅,郭培清.北极核污染治理:任重道远(上)[J].海洋世界,2009,(09):79-80.

[11]耿学鹏:“五国会商北极领土争端”[EB/0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9/content_8271371.htm.

Abstract:During the Cold War,the Soviet Union owned the largest nuclear submarine force in the world.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and the passage of time,however,the most of these nuclear submarines were decommissioned.Owing to the shortage of fuel loading and storage equipment and poor maintenance,coupled with Russia’s economic recession and lack of military expenditure,the’aftermath’of the decommissioned nuclear submarines became a major problem of the Russia’s military.The nuclear submarines’retirement and accidents become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nuclear waste in the Arctic,and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Arc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Now a large number of the decommissioned nuclear submarines need dismantling and treating,which involves not only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b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on as well.

Key words:Russia;nuclear pollution;the Arctic;ecological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周延云

Russian Nuclear Pollu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rctic

Guo Peiqing,Jiang Shuai
(School of Law&Political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DF969

A

1672-335X(2010)03-0012-06

2010-02-05

郭培清(1968- ),男,山东诸城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极地政治与法律研究。

猜你喜欢

核废料核污染放射性物质
日本约18万人署名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核废料造电池
核废料该处理了
核废料该处理了
存放10万年
食物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还能吃吗
核污染伤员医学洗消站的建设要点
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