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0-09-08陈伟霖
陈伟霖,陈 彤
普通高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陈伟霖,陈 彤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福建福州 350002)
对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阐明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障,为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奠定了基础,并对现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建和创新。选择跨栏跑作为开发内容,其具有多功能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跨栏跑;和谐发展
2002年 8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给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受地域和范围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完全适合,校本课程就有这方面的优势。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出地方特色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校本课程受益者是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实际的需求,让学生动起来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1]。多年来,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福州大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探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依据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要,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跨栏跑作为体育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话题,对其深入的实证性研究能为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旨在引领和示范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州大学 2003—2006级化学化工、土建、管理、机械、数学与计算机 5个学院,男生 198人,女生152人。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检索全国中文体育期刊资料索引,查阅中文体育期刊目录。对 1980年—2006年关于校本课程的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收集,相关的国内外论文共计 100多篇。
2)调查法:对任课班级进行教学情况咨询和通过体育理论考试采集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对跨栏跑课程的反馈及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运用教育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逻辑学等理论进行剖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理论,由于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所以课程理论的发展也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由此开始了构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校本课程”在我国出现并引起重视[2]。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2]。
2.1.2 新《纲要》的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纲要》按照不同的学习领域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其中第十二条指出: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功能为纲、按体育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内容创新
体育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一大亮点,“应走得更远”。考虑到新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做到:
2.2.1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运动项目
正确对待竞技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传递、健身、娱乐等功能,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是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应坚持的原则。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使之教材化、健身化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2.2.2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应满足终身体育的需要
精心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有终身体育性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并注意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健身活动中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和方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2.2.3 体育教学内容更富有选择性和弹性
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与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能够满足兴趣爱好的课程。
2.2.4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体育课将成为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
2.3 开发跨栏跑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
2.3.1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跨栏技术概念
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建立正确的要领定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图片、标准的示范以及简明扼要的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以此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 “琢磨”技术,着重领会摆动腿远攻栏、近下栏,起跨腿迅速提拉,过栏时两腿剪绞,下栏动作积极的基本特点。
2.3.2 强化栏感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对于跨越障碍物,尤其是在快速奔跑中跨越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学生苦练过栏的基本技术从而消除恐惧心理。结合跨栏技术,不断强化过栏的时间和空间知觉,逐步建立“栏感”,提高学生准确感受和控制跨栏瞬间及全过程中人栏一体的能力,克服因怕栏而出现人栏分家的跳栏动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暂时撤掉栏板,降低栏高等方式来消除学生恐惧感。实现了对竞技项目的“教材化”。教学中狠抓“栏感”的专门技术训练以及攻栏的节奏感,通过单元的系统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栏技术。
2.3.3 增强学生的柔韧性
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与关节的灵活性是跨栏跑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开始技术学习之前或同时,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将学生的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使原本十分紧张的教学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得以缓解,以求在技术教学中达到更佳的效果。
2.3.4 跨栏跑教学提高了校田径运动会跨栏的成绩突出学校特色而开设跨栏跑项目以来,体育教学有力地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学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精彩一跨的顽强拼搏精神,学校兴起了跨栏热潮。一年级学生通过系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形成跨栏动作的“雏形”,为各学院培养了众多的体育骨干。表 1中可以看出,报名的人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增多,形成 “集团军”、 “人才群”。男 110 m栏、400 m栏,女 100 m栏、400 m栏成绩每年都有提高。综合素质要求高、难度较大的 400 m栏比赛争夺最激烈,成为各代表队得分的“重头戏”。也是决定团体名次排位,升降级的关键,是运动会的“焦点”。
表 1 2003—2006年福州大学田径运动会跨栏跑比赛情况
2.4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及价值
2.4.1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论证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着眼于知识的多功能价值,筛选那些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能发挥其功能作用的知识,纳入到校本课程之中,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并能涵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与和谐发展[3]。体育校本课程要“小立课程,大做功夫”[4]。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展示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在自我发展中提升人格的空间,在这个“小课”上做大文章。把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命的生长联系起来,使体育校本课程真正起到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智慧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获得以丰富其精神生活的空间,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5]。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公告指出:学生体能下降。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可精选一些能发展人的速度、灵敏性、协调性和下肢力量,培养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的教材[6]。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观察、实地的调研、缜密的论证,在全国学校体育大力强调“安全第一”的形势下[7],福州大学大胆地开发跨栏跑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可见决策者对学生体质存在的主要症结的深入了解以及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所具有的胆识和魄力。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要求人体在快速向前跑进的过程中连续跨越有一定高度的障碍,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做到理论准备更充分,组织安排更严密,方法步骤更慎重。跨栏跑作为有一定难度的竞技项目,对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将会有更特殊的意义。
2.4.2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
顽强的意志、强烈的竞争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抗挫折能力是现代人所必需的。当今大学生群体从生理和心理发展到情感和意志品德方面都存在着未成熟的一面,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健康心理的养成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缺乏“不良刺激”的逆境锻炼,缺少艰苦环境中生存以及体力劳动的磨练,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少,害怕吃苦。学习跨栏技术对大学生心理有较高的要求,培养了跨越障碍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锻炼了跌倒后继续跑下去的顽强拼搏精神,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缓解了就业所带来的压力[8]。跨栏跑教学共 5个学时,考试的方法有:1)技评考核:占 30%,根据跨栏技术基础、技术细节及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制定出每个分数段的规格和要求。2)计时考核:占70%,采用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把形成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见表 2、表 3)。
表2 跨栏技术评定成绩
表3 60 m跨栏跑成绩
通过对任课班级进行教学情况咨询和对体育理论考试试题 (你对学校体育课程开设跨栏项目的体会与建议)采集到的信息得出教学效果反馈信息(见表 4)。
表 4 体育校本课程——跨栏跑教学效果反馈信息
实践证明:通过跨栏跑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消除烦恼,减少压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人朝气蓬勃。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 结语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效果是显著的,是当前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亮点,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既注重结果又重过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又是教师发展的课堂,在实践中应加强教法的创新,敏锐观察新的方法并及时归纳在教学实践中,要课后总结、梳理、并加强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成熟。
[1]齐铁清.校本课程,开起来[N].光明日报,2005-06-22 (5).
[2]董翠香.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55-357.
[3]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89-1390.
[4]王洪亮.谈校本课程开发中主体知识观的作用 [J].全球教育展望,2005,214(6):42-45.
[5]耿培新.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5,144(4):4-7.
[6]教育部.关于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4,135(1):5-7.
[7]李小伟.学生体质在“安全第一”中不断下降[J].中国学校体育,2006(4):14-15.
[8]陈伟霖.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田径教学的可行性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2004: 656-657.
[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 教材 教法,2001,27(4):12-13.
[10]符谦.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807-809.
[11]毛振明,赖天德.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 [J].中国学校体育,2006,147(1):12-13.
[责任编辑 江国平]
Stuady and Practice on Developing Regular College P.E.Courses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Outline
CHEN Wei-lin,CHEN Tong
(Physical Ed.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regular college P.E.courses and illustrates that“three-classmanagement system”has provided the developmentwith guarantee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New Outline.Hurdle is picked up as a teaching event to be developed while teaching contents of P.E are reestablished and innovated.The value of multiple function of hurdle teaching that has enhanced students'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thereupon demonstrated.
developing;physical education;regular college course;hurdle;har monious development
G 807.4
A
1007-7413(2010)02-0104-04
2009-07-11
“福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三批立项课题(X-XSJ3-64)
陈伟霖(1951—),男,福建平潭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