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

2010-09-08

体育科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竞技

汪 焱

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发展的影响

汪 焱

(福州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为了探究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进一步发展产生的影响,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产生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丰富了大学体育的内涵,保障了大学体育的地位,引领着大学体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高水平运动队;大学体育;影响

1 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认识

我国早期的体育学者在研究体教结合的时候指出体教结合是学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教育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等,运动员既可以代表自己的省市比赛,也可以代表自己所在学校比赛。双方配合密切,相互协调,运动员既完成了“夺金牌”又完成了“学文化”。然而,将专业运动员放在高校完成这样的任务只能称作是运动员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渠道,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崭新格局。另外,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设备、场馆条件以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教学管理理论能力,特别是对于欲望进高校学习的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队员入学就读,出路有保证,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具备条件的。

我国真正需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多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因此,要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规律,要赋予运动员学习的权利,这是必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发展体育竞技能力,在符合竞技体育规律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训练。只有做到两者有机结合,以学为主,以训为辅,才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根本所在。所以,从运动员学生到学生运动员的转变是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改革开放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新动向。另外,从 2004—2006年的教育部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文件的集中发布 (见表1),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使高水平的运动员能够来到学校里,和普通的学生在一起,他们对体育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改变一般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在课堂上能够通过他们对体育态度的改变,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体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起来,为大学体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最原始的动力。

表 1 2004-2006教育部颁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件汇总

2 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的影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体育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共体育教育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高水平运动队是大学体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各级大学为了赢得社会的认知度,抢得生源,立足生存,谋求更大发展想尽了办法。而高水平运动队正好迎合这些功利性,能为学校争名誉、扩大知名度、赢得认知度。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抹去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其后果可想而知。[1]另外,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活动空间,使原本围起来的校园无形地向外延伸,形成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新局面。许许多多的竞技运动项目都被搬进学校,而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现代大学也完全有必要应对现实需要,积极引进新项目,广泛开展新兴运动项目。据了解已经有很多高校从开设网球、高尔夫球、游泳等高投入的项目,而且积极改良场地、设施,也开展滚轴溜冰、羽毛球、乒乓球、散手等等一些竞技项目。体育项目的改善给学校体育输入了新的血液,这些血液的流入激发了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高校体育丰富多彩,让高校文化形式多样,五彩斑斓,生动形象[1]。

2.1.1 高校运动队对学校的积极影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效推进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运动代表队在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历来就有,它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又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促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扩大学校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2]。但作为一个高校,各项目运动代表队水平的高低,有时会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如表 2所示,一个运动代表队水平的高低在校内外受到关注的程度差距很大,并且水平越高,影响面就越大。

美国的高等院校借助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为学校的发展创造品牌,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寻求机遇,这早已成为全美各高校自身发展的一种运作机制。在我国已经有许多高等院校尝试到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带来的甜头。表 3所列的中国的部分大学依赖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不断创声誉,不断求发展,其效果显著,充分说明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效应。

2.1.2 高校生活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近 20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完善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教育过程,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运动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时,运动员的自信、自尊、人格、品德和行为规范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于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运动员学习体育运动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相对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各种科学知识运用到训练和比赛中,有许多优秀运动员 (如田径、游泳、武术、乒乓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可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训练,使得运动成绩稳步上升。有许多运动员文化学习努力,读上了研究生,文武双全,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认可,许多体工队争先到高校选人,并且出现高校与体工队联办运动队,形成了共同培养共同使用的机制[2]。因此,出现了优秀运动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就业率达到 100%。如表 4所示。

表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内外受关注的情况[2]

表 3 我国部分大学依赖高水平运动队收益情况[2]

表 4 近年来全国 30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调查[2]

2.2 高水平运动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2.1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如今的人们每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竞技运动。由于青年具有好奇、好模仿、求知欲强和富有冒险精神等心理特点,竞技运动对他们的吸引力就非常大。每次举行世界杯足球赛过程中,都兴起足球运动的热潮,近两年来,广西中医学院通过招收高水平的武术尖子生,使学校的武术竞技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性的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广大同学对传统保健体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推动了群众性传统体育的发展[3]。因此,高水平运动队的高超竞技水平强烈的吸引着喜欢竞技运动的青年学生,竞技运动对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2.2.2 促进竞技运动体育项目手段化

高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竞技运动的目标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竞赛夺标,二者差别为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提供了标准和方向。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人们的需要,然后根据体育的目标对竞技体育运动进行大胆改造,如跨栏教学中降低栏高、缩短栏距;排球接球四次或者五次过网等,简化规则和活动形式,降低练习难度,使学生有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得到锻炼的目的[4]。

2.2.3 促进竞技运动大众化、普及化

竞技比赛的强烈对抗性、技艺高超性、运动强度超高性使其自古以来形成了少数人的运动,大多数人只是在享受竞技过程中美的感受和感观刺激,即使在现在的高校,情况也是如此。如何将竞技运动能够大众化、生活化,这将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想办法把竞技运动进行“轻体育”化改造,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去,享受比赛,增强快乐,增加幸福。如田径运动会增加报名人数,增加团体赛;冬季越野赛争取人人参加;足球赛场上人数不要局限 11人;可以组织以班为单位组织各种球类、健美操等比赛,做到天天有比赛,个个都参加,人人受锻炼,每人掌握一至两项体育锻炼项目,为终身体育服务[4]。

2.2.4 提高运动水平,促进体育教学

许多优秀竞技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基础在学校,因为他们的成长无一不是通过基层学校的悉心培养。所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大学体育不仅担负着发现高端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要做好竞技运动人才的攻坚阶段的训练工作。竞技运动与高校相结合是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国家在中学中设置的“体育后备人才班”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在美国的NBA篮球运动,其基础就在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优秀的运动员是广大同学模仿的榜样,通过向优秀的运动员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向更高竞技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3]。

2.2.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各级学校课余训练的良性发展

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一种走 “独木桥”的过程,“只有读书高”不是当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单单只是考虑提高文化素质,不兼顾其它素质的发展,这种方式实际上出不了真正有用的人才。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学生可以在世界上多次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等奥赛金牌,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的学者始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大奖,这就是说纯文化素质的教育不能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是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应该是学生有什么特长,就要加以充分的引导和培养,一味地追求高分,而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显然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教育思想。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广大中小学生发展个性拓展了空间,使许多青少年既有机会上大学,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创造精神,使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荣获 2005年全国十佳优秀运动员称号的清华大学胡凯在 2005年分获百米短跑全运会银牌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金牌,中山大学傅传勇在 2005年第一届亚太地区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获三级跳远第 1名。胡凯、傅传勇是经过全国统考,并达到录取分数线而被招进校的高中毕业生。而北京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男子排球队晋升全国排球甲级联赛,清华大学曾有 3名跳水队员入选国家集训队[5]。这些运动员直接由所在高校培养。我国的许多中学已经改变单一培养人才模式而产生的积极效应,激励了更多的青少年积极投入发展运动特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展示个人才华,更有效地调动了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参与运动学生的升学率明显提高,而且还使学校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每年都超过重点中学的整体升学率,这种输送效应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发展思路,并且形成了更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运动队的对外交流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中学的知名度,使学校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使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化的运动场馆设施、教学楼等),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取得了更广泛的财源,有许多中学还通过学校的运动代表队走出了国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6]。

2.3 高水平竞技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丰富了、活跃了学校体育的内涵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是高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对象,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其他的对此有兴趣的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是体育竞技也是流动的艺术,参与其中获得的是满足感、成就感,获得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使观看高水平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能获得类似于艺术审美的感受,升华了体育的内涵,同时也陶冶了观看者的情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校园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常性地开展校际、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能倡导一种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激情和轰动效应无疑是一种体育文化与行为规范的传播和炒作,是一种精神文明活动的健康发展,是一种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激活[6]。例如,清华北大每年一度的划艇比赛,剑桥与牛津的每年一度的赛艇比赛,激励着广大师生最广泛的参与热情。竞争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以活跃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竞争的乐趣,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体育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能够成为学校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应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7]。

特别是像CUBA与大学生超霸篮球联赛和菲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这种具有广泛学生基础的影响面大的集体项目,再加上各种媒体的关注和大量炒作,不仅能使一个球队扩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能给一所高校带来发展机遇。如远在国内外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能从网上或其他传媒上知道某高校有一支高水平的球队,这能使学校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本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中学生中形成深远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平时有许多大学生和教职工,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经常议论着学校的代表队,经常学习和模仿运动员的技战术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校园运动员明星风采、校园运动明星的签名活动经常形成一种激励人心的轰动效应。

2.4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保障了大学体育的地位

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中最为活跃、最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为手段,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组织化的活动过程。从自身利益角度来分析,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是为了获得社会效益,同时让学生获得文化教育、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及锻炼方法。这使得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在某种层面上有了相同的目标与切入点。并且,高校具有优良的训练硬件设施,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全新的训练理念,以及名牌大学对人才具有的巨大的吸引力,都是高校的特殊优势和宝贵财富。各省市专业队也纷纷和高校签约,为自己的夺金摘银。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必将成为培养竞技精英的基地,成为带动中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龙头,成为开展群众体育的最积极的参与者与宣传者。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可辐射带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于高校普遍看好普通高中生并在招收学生运动员时普遍实行降分的办法,达到运动员等级亦有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学生、家长从事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使参加体育训练的人数大大增加,能有力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

2.5 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体育活动另一个重点是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利用高水平运动的地区优势,帮助大学生与相关的体育组织、社区居委会、中小学校取得联系,积极组织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如家庭体育比赛、社区体育服务等,在活动中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具有优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难题,还能为学生找到一个就业途径,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充分的交往、深度交流的共同体中,养成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时对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娱乐方式,培养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现在,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部分高校运动队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甚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高水平运动队的独特性质对大学体育有强烈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体育,使大学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包容性更强,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在学校与社区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它将引领大学体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1]黄承,谢永清.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3):36-38.

[2]余双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效益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93-96.

[3]石荣群,罗建达.运用竞技运动,促进体育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3):131-133.

[4]宋培东.浅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23(1):65-67.

[5]何江海,赵媛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改革与发展策略[J].体育科技,2006,27(4):4-6.

[6]顾美芹.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67-70.

[7]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责任编辑 魏 宁]

The Influence 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 s in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in China on Un 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Yan
(SportsDepartment of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fluce on the futher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adopted the document data,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brought the extensive influences to the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promoted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enriched its connotation and guaranteed th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high level sports teams;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influence

G 807.4

A

1007-7413(2010)02-0056-05

2009-10-19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课题(JBS07008)

汪焱(1975—),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竞技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竞技精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花与竞技少女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