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内涝:天灾还是人祸?

2010-09-08

中国房地产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内涝宜居管网

王 锐

城市内涝:天灾还是人祸?

王 锐

2010年,对中国人来说注定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数月的百年不遇的旱灾尚未完全撤离,入夏以来强对流极端天气又频袭南北各地,暴雨洪灾接踵而至。洪峰暴雨威胁着河堤大坝,造成农作物遭受巨大损失,与以往全力抗洪防“外伤”的形势不同,城市内涝成为了今年多地应对暴雨袭击面临的新挑战。一些城市在暴雨的轮番洗礼后,隐藏在繁华光鲜都市背后的千疮百孔霎时显现,羊城广州更是一个月内三变“洋城”,城市发展的“内伤”暴露无遗。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国新办7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入夏以来,南方地区发生汛情,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

城市内涝的一个基本的客观原因是天气因素,即强度高、范围集中的降雨。然而,面对范围如此广、后果如此严重的城市内涝,仅用“天灾”就能解释吗?城市内涝严重是极端天气使然,还是城市太脆弱?这场城市内涝的罪魁祸首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专家指出,城市内涝源自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城市“硬底化”日趋严重,二是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落后,三是城市垃圾的违规排放。众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城市内涝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顽疾”。

城市“硬底化”日趋严重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前进,然而,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水争地”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迅速增加,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面不断延伸,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的绿地、湿地不断消失,能自由呼吸的土地越来越少,天然河道也被硬化。还有的地方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城区内大部分地面采用了非透水式的硬化铺装,城市“硬底化”状况日趋严重,城市地表的天然排水功能不断丧失,以致一遇降雨,雨水无法自排,不得不依靠地下排水管网才能排走。所以,当遭受暴雨袭击时,城市变成一片汪洋也就不足为奇了。

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落后

根据我国《城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排水管网设计必须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我国目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基本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苏联高寒地区的标准设计的,一般只能达到一年一遇或两年一遇的标准。而且建设之初并没有参考科学系统的水文气象变化数据,造成防汛标准与实际不配套,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落后。城中村、部分老城区甚至根本没有排涝设施。地下基础设施的落后与欠账引发的“并发症”正集中暴发。不仅老城区“地下”欠账,对于城市的新开发区,一座座光鲜漂亮的高楼大厦下面,排涝系统几乎是一片空白。多数城市只是路建到哪里,管道就修到哪里,缺乏相应的规划来指导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这就使得雨水管网系统性较差,对管道使用周期的长期性考虑不足。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不仅缺少统筹规划,投入明显不足,而且许多城市对地下管网分布的基本情况也缺乏全面的掌握。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地下排水系统对于一个城市具有这么重大的影响,为什么不对落后的地下管网进行改造升级呢?新开发的区域,为什么不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地下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呢?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所所长谢映霞介绍,他们在替一些城市做规划时,一旦遇到投入有限,被精简或拿掉的往往是地下设施的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政绩观影响下,主政者们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上成果,地下那些管网设施的建设不仅投入巨大,而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主政者们也就不愿对此耗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矛盾也就日益凸显。可以说,城市的政绩焦虑症使得各地“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是城市落后的排水系统的最大的软肋所在。

城市垃圾的违规排放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建筑垃圾的违规排放使得本已十分脆弱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雪上加霜。以广州为例,今年广州内涝严重的地方主要就在一些工程建设比较集中的地方。大量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堵塞在城市排水口,也加剧了内涝。

另外,违章倾倒的泥浆在排水管道内淤积、结块造成管道堵塞,严重破坏了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和防洪能力,极易造成局部甚至大面积积水,引发城市内涝,威胁城市的排水和防洪安全。

同时,交通工具的增多导致停车位缺乏,许多汽车直接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小道。暴雨过后,本该在很短时间内排走的积水,却要花数个小时才能排走。

一方面,种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内伤使得地下排水管网形同虚设,导致城市防灾能力变得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各个监管部门各自为政,也导致了对建设垃圾排放监管的空隙。比如,工地内属于建设部门监管,建筑垃圾运输车上路属于交警和运政部门监管。因此,对于城市建设垃圾排放的管理,还应该多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只有从根本上保护环境,才能遏制城市内涝产生的直接原因。仅靠地表光鲜的钢筋水泥建筑,肯定支撑不起一个宜居的城市。

宜居城市需要什么

现在,宜居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口号。然而,面对着暴雨浸城、损失巨大的城市内涝,城市管理者们不得不反思,除了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漂亮的广场,宜居的城市还需要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宜居的城市?

首先,应该从环境保护方面入手。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过多的人为干预导致自然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致使极端天气频发。只有从根本上保护环境,才能遏制城市内涝产生的直接原因。仅靠地表光鲜的钢筋水泥建筑,肯定支撑不起一个宜居的城市。

另外,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也应该敲响决策者们的警钟,城市建设既要重地上也要重地下,既要重建设更要重规划。一个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有一整套合理的规划设计,是要一个包括地上地下的全方位的规划。城市规划要重视长远性,不能大灾之后才去想大治。为了城市居民的宜居生活,行动越早,付出的代价才会越小。

猜你喜欢

内涝宜居管网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居大化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织起一张共管网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