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企业组织学导论”到“内外主体平衡论”

2010-09-07戚聿东吴冬梅

会计之友 2010年22期
关键词:教授意识研究

戚聿东 吴冬梅 徐 炜

一、磨砺、积累与升華

郑海航教授于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1968年毕业后,文革乱世,几经辗转,被分配到一家“三线”军工厂工作。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年,让郑海航真正熟悉了国有工厂,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效率低下所折射出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成为他日后科研丰硕、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1978年具有十年管理实践经验的郑海航,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先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这期间,根据郑海航自身在企业一线的经历,蒋一苇先生建议他将研究方向定在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方面,这一研究方向不仅成为郑海航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领域,也成为郑海航硕果累累、频频获奖的领域。

无论是在社科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还是在社科院做研究员期间,郑海航都以科研奖项多、获奖层次高、学术成绩突出而享誉社科界。郑海航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获得表彰的唯一一篇经济类硕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企业组织学导论》在当时的工业经济研究所是唯一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博士论文;他也是当时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唯一被国家经贸委聘请去主持重大合作课题的研究员。

1981年,他最早提出了“一长三总师”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写入中央文件并在全国推广。1982年他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与发展》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并受表彰。1985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征文,他的论文《试论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1987年《经济日报》、《天津日报》向全国发起深化企业改革理论征文,他的论文《关于理想企业经营机制的建立》获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1996年他的论文《建立企业组织新学科刍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3.第1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他主笔撰写的研究报告《国有企业亏损研究》1997年获首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1998年又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奖。1998年,与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中国社科院合作课题《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在研究中他作为课题主持人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重要结论和实施对策,这一成果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于在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异成绩及突出表现,郑海航被推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候选人。在此期间,郑海航先后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7年郑海航放弃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的机遇,被北京市教工委领导的热情邀请,特别是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书记九个月的多次至诚至真邀请所打动,来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担任主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副校长。全校上下齐心,大力支持,共同努力,199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数量经济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2000年获批劳动经济博士点;2002年获批企业管理博士点,并获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授予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硕士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在他的影响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重视留住和引进人才,重视组织团队研究,坚持不懈长期开展“五个一”科研活动,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郑海航以身作则,组织团队,带头科研,在企业组织、企业制度等学术研究领域勤奋研究,笔耕不辍。自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3项,以及教育部、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国资委重大横向课题等20余项,获大奖七项。研究成果《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2008年《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研究》获得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带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团队被评为“2005年度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

由于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郑海航被众多的学术机构选为领导。同时,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兼职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二、对企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

郑海航教授自师从蒋一苇先生始,三十年来长期坚持在企业组织领域内辛勤耕耘,所带弟子也多在这一领域内刻苦钻研。郑海航教授紧紧围绕企业组织与企业制度研究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一般组织,到研究企业组织;从研究一般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组织;从研究单个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集团;从研究一般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控股公司;从研究国有控股公司,到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围绕企业组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企业组织学新学科探讨,到国有企业组织理论,再到最近提出的国有独资公司的“内外主体平衡论”, 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企业组织理论体系。

(一)从研究一般组织到研究企业组织

郑海航教授对组织和企业组织是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十分注意组织系统的内在联系、内在矛盾和系统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环境性、目的性、整体性、集合性和相关性等。系统论就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系统的目标,研究总系统与子系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提出了7大组织原理,总结了组织7大要素

在蒋一苇先生提出的“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论断启发下,郑海航教授发现企业是一个不亚于人体的很严密的系统。他较早地运用了系统理论的观点研究了组织与企业组织,在区分组织原理与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7大组织原理:幅度层次原理、直达简化原理、唯一核心原理、能级原理、职权责利对等原理、制约平衡原理、系统原理。

郑海航教授归纳总结了组织的7大要素,即目标、协同、人员、职位、职责、相互关系、信息,简称为“的、同、人、位、责、系、讯”7要素。7要素根据作用和特点分为三类,即前提要素、效率要素和结构要素。

前提要素——目标。

效率要素——协同。就是组织成员之间一起协作、共同努力的意愿和行动。

结构要素——人员、职位、职责、关系、信息。这五个要素简称为“人、位、责、系、讯”。 “人、位、责、系、讯”就是组织这个“大厦”的基本构件。其中人员和职位是构成组织的“硬件”,而各个职位的职责、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流,则构成了组织的“软件”。

郑海航教授运用系统理论提出的7大组织原理、7大组织要素,从根本上抓住了组织建立和运行的客观规律。

2. 归纳了管理组织职能类别、发现了组织制衡性和掣肘性两大类矛盾

按照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进行归类,郑海航教授把管理组织分成三大职能类:筹划类、执行类、监控类。据此分析总结了组织矛盾。他认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矛盾是与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无关,纯粹由不同职能之间的内在制衡关系所决定的,即相互制衡的客观性矛盾;另一类则是由道德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造成的相互掣肘的主观性矛盾。管理组织的划分,组织矛盾的分析,为我们认识管理组织的本质、管理组织的运行,特别是解决组织运行中的各种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3.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提出 “一长三总师制”

郑海航教授最早提出了“一长三总师制”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郑海航教授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作了系统分析之后,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对厂长所领导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三个分系统进行了科学设计,提出了建立以厂长为首的“一长三总师制”的构想,并得到了蒋一苇先生的赞同。“一长三总师”的企业领导系统设计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写入中央文件,并在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

4.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企业组织学理论体系

郑海航教授沿着蒋一苇先生提出的“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论断,进一步研究,既然人是由肌体、意识和机制构成的生命有机体,那么企业组织也就像人那样,也是由 “肌体”、“意识”和“机制”构成的有机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它的“肌体”,企业的组织文化就是它的“意识”,企业组织的自动调节就是它的“机制”。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的基础,是企业组织的职位、职责、权力关系和协作关系的外在体现;组织意识是企业组织“内在”的精神;组织调节机制则是静态的组织结构所内含的动态性功能。这样,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分别从物质和精神、外在和内在、静态和动态等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企业组织的特质,形成三位一体的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这一企业组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企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从企业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

5. 运用差别矛盾原理,提出了组织意识层次与组织凝聚层次的对应关系模型

差别就是矛盾。组织内各成员的组织意识和组织凝聚力是有差别的。郑海航教授据此提出,组织意识是分层次的,企业对职工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二者存在对应关系。对组织意识分出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发展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员归属意识。这是最基础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

第二层次:利益共济意识。指企业成员不仅在组织上认识到自己同企业的归属关系,而且在利益上,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意识,以至逐步建立“厂损我损,厂荣我荣”的观念。

第三层次:情感一体意识。企业成员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不仅同企业的经济关系上形成损益攸关的意识,而且同企业通过感情交融,形成情感联合体和情感一体意识,出现“爱厂如家”,甚至以厂为家、舍家为厂的感人事迹和思想境界。这是企业组织意识向高级阶段的升华。优秀企业的中坚层大都具有这种意识。

第四层次:忘我献身意识。这是组织意识的最高层次:怀着对企业无比忠诚的心情,以整个身心投入本企业的事业,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不遗余力地拼搏,把个人的成就欲和自我实现的小目标同企业的总目标融为一体,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毫不犹豫地忘我和献身。

组织意识分层次的同时,企业对职工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组织凝聚力正是按照成员所具有的组织意识层次,分为不同的凝聚层次,两者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模型。与组织意识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相对应,形成了组织凝聚从外到内的四个层次,即外围层、基本层、中坚层和核心层。组织凝聚同组织意识的相关模型,就如同一个多层的同心圆柱体,如图1。

具有第一层组织意识——成员归属意识的职工,成为企业凝聚的外围层,即基础层;随之层次逐步升高,具有利益共济意识的职工构成基本层,即企业的基本队伍;第三层是情感一体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中坚层;第四层是忘我献身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核心层。企业组织就是依据组织意识的不同层次,形成了组织凝聚的四个层次。随着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升级,会有更多的职工由外围层逐次进入组织凝聚的更高层次,于是企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这一模型在企业界广泛应用,也被企业界人士称为“海航模型”。

(二)从研究一般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组织

1. 郑海航教授提出了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转换经营机制的观点,并最早提出企业经营机制是由动力与自我约束力二种作用力构成的新见解

郑海航教授最先把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态按照传统期、过渡期、改革完成期划分为有约束、无动力;有动力无约束;有动力、有自我约束三种类型。并指出后者才是“理想”的经营机制,才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当时研究企业经营机制、界定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范式。

2. 郑海航教授提出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司法人制度,就是把现在的工厂制度变为公司法人制度

郑海航教授提出:工厂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工厂名为法人,但实际不是法人;有的工厂,名为公司但实际不是公司。因为以往的工厂制度中“工厂法人”不具备公司法人制度中公司法人所拥有的资格和权利。郑海航教授明确指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公司法人制度,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度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制。同时,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制的主要弊端就是法人所拥有的资格和权利的失位。

3. 郑海航教授系统研究了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价值

郑海航教授较早研究了传统厂长向现代企业家转变的“企业家价值”、“企业家度”和“成长曲线”问题,研究了企业家特质、企业家成长环境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探讨了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前沿问题。这些贡献推动了我国企业家研究和对民营企业家的研究。

(三)从研究单个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集团

1. 郑海航教授较早地系统研究了企业联合体

郑海航教授在他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和发展》中系统研究了企业联合体的产生及客观规律,揭示了企业联合体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性。

根据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郑海航教授在文章中提出:在建立企业联合体时,要从我们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要注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根据“总水平比较低”的特点,刚开始,企业联合体一般应以初级形式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逐步完善,经济联合体就可以由低到高地逐步发展和提高。

从郑海航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他所提出的企业联合体的发展规律正好预见了我国企业之间从早期的经济联合到后来企业兼并、重组由浅入深的发展变革。

2. 郑海航教授提出新型企业联合理论“圆形联合论”

郑海航教授在1984年对“二汽集团”等各类企业联合体作了大量调研之后发现,理论界对企业联合形式仅概括为纵向、横向、混合三种企业联合形式,不够全面,对机械组装类企业的联合规律没有概括在内,于是他撰写了《圆形联合论》,并对机械组装类行业的企业联合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即概括为以组装厂为圆心,以零部件厂和工艺协作厂为圆周,以相互联合的紧密度为半径的“圆形联合”。这种联合形式在理论上不同于以往的企业联合形式,而是一种新的有独特规律、有生命力的联合形式。这种联合形式在理论上既不同于“横向联合”,也不同于 “纵向联合”,而是一种有独特规律、有生命力的联合形式,进而完善了企业联合理论。

3. 郑海航教授从兼并主体的错位和归位,把我国企业兼并概括为企业“恋爱三部曲”

郑海航教授对中国企业的兼并概括为企业“恋爱三部曲”:

第一阶段,政府是主体,企业是听命,一切由政府包办,政府搞“拉郎配”。

第二阶段,由于政府包办受到批判,有的政府就撒手不管,听任企业“自由恋爱”,但优势企业想离开政府支持,自找兼并对象,往往是“单相思”旷日持久,也难成功;

第三阶段即既克服政府包办,又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的“拉郎配”变成企业的“郎拉配”。即优势企业这个“郎 ”主动“拉”上政府撮合,促成同劣势企业的“婚配”,以提高兼并效率。企业和政府正确定位,也就是“企业归位,政府到位”。

郑海航教授“恋爱三部曲”形象艺术地刻画了我国的企业兼并规律。他提出了正确的做法是把政府的“拉郎配”变为企业的“郎拉配”,由企业这个兼并主体主动求得政府的支持和协调。这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导。

(四)从研究一般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控股公司

1. 郑海航教授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重要研究结论

由国家经贸委倡导和邀请,由郑海航教授和企业改革司司长邵宁同志共同负责,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企业集团和企业改革的部分学者和学者型官员组成了联合课题组,一起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制度设计,提出了让特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即出资人代表的构想,并在个别特大企业集团公司进行了实践。

这一研究结论成为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一系列像宝钢、中远、中信集团等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大意义。

2. 郑海航教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研究结论

郑海航教授在对国有企业亏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独创而又符合实际的理论见解:亏损不是判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唯一指标;应把亏损因素划分为消极性致亏因素和积极性致亏因素;应划分体制性致亏因素和非体制性致亏因素;提出致亏的两大规律性原因:一是产业剧烈变动带来的衰退行业企业的行业性亏损;二是成熟产业的技术成熟和市场成熟带来的亏损率上升的趋势。

面对20世纪90年代来势汹猛的国有企业亏损大潮和“国企越改革越亏损”的疑惑,这些观点对当时经济界、企业界及政府厘清认识并采取客观、全面、准确的国有企业亏损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五)从研究国有控股公司到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 郑海航教授提出“所有者具体化、直面化理论”

“所有者具体化理论”是指把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区别开来,使抽象的所有者具体化。党的十六大决议把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分离开来,“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这就是说,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是“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则分别“代表国家”,即充当所有者代表。为落实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分别特设“国资委”来行使国家的“所有者代表”职权。

郑海航教授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划分,把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分开,就使抽象化的所有者具体化了,有利于促使所有者到位。

“所有者直面化理论”是指把所有者和出资人区别开来,使遥远的所有者转变为直面的层层出资人。通常人们往往把出资人的概念和所有者的概念混淆起来,未加区别。确实,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商品经济初期,金融投资链和企业化产权链都很单一,往往出资人就是最终所有者,这时的出资人和最终所有者当是合一的,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投资者投资再投资的延伸投资链形成、母子孙公司的企业系列,即企业产权链和控股公司链的形成和延长,这时出资人和最终所有者就开始出现分离。例如,对孙公司的产权而言,尽管很可能子公司对孙公司投资,用的是母公司的资金,母公司是孙公司的最终所有者,但因为在法律上是子公司给孙公司投资,所以孙公司的出资人只能是子公司,而不是母公司,于是出资人和所有者便出现了第一次分离。

非国有公司产权清晰,制度完善,不影响出资人到位,但对国有公司来说,所有者和出资人不加区分,就导致所有者离企业太远而缺位。尤其是当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间层,并形成了多层次的母子孙公司体制时,为使所有者到位,就必须在理论上把出资人和所有者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所有者”是唯一的,是遥远的,那就是“国家”。但出资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层的,直面的,出资经过几层就有几层出资人。如图2。

图2表明,在最高层级是国家终极所有者的下面,国资委是母公司的出资人,母公司是子公司的出资人,子公司是孙公司的出资人。这个层层出资人理论,不仅理论上是说得通,站住脚的,而且在实践中,层层出资人理论就使唯一且遥不可及的所有者,转化为多个直接面对而且顶头的出资人。

2. 郑海航教授从国有公司存在内外两类主体矛盾出发,提出“内外主体平衡论”

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具有特殊的规律性(现有公司治理理论没有对其作很好的阐明),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中客观存在着企业内外两大类利益主体群:第一类是由企业内的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组成的利益主体群,即企业“内部人”主体群;在“内部人”主体群中,各个主体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无例外地追求往内部利益倾斜;第二类则是由处于企业外部的国家股东、政府、国资委、外派监事会组成的利益主体群,即企业“外部人”主体群,在“外部人”主体群中,各个主体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则无例外地追求往外部利益倾斜。

企业内部人主体群和企业外部人主体群既有共同目标,又有不同偏好。其共同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其不同偏好,即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利益偏好是共同往企业内部利益倾斜,追求内部人利益最大化,而后者则是共同往国家股东利益倾斜,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对于这两类利益主体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现有公司理论没有予以解释。因为委托代理理论往往过于站在股东委托人的立场上,坚持的是“股东至上论”;而另一类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的是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在公司治理中的平衡。国有公司的治理则既不是股东至上论,也不是不加综合的众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而是从国有公司特殊性出发,处理好企业内外部这两大利益主体群之间的关系。至于国有公司外部、国有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如社区、团体、居民等,实际上都可由国有股东来代表,这也是国有公司特殊规律决定的。因此,国有公司治理的要害就是实现这两大利益主体群的平衡,即“两类主体平衡论”。

需要强调的是,内部人主体群的“利益内倾”,其本身与经营者的个人品质无关,而是机制使然。因而,转轨时期的内部人控制也好,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倾向也好,也不是或主要不是人的品质问题,而是机制使然。应该说近几年选拔在任的国企领导人大都是德才兼备的优秀经营人才,他们的“利益内倾”在机制上是因为立场所在。现实中,一旦内外两大主体群的干部对调,利益倾向也马上转向就是明证。因此,国有公司要实现有效治理,就必须找到一种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利益内倾”的机制,以实现内外两类主体的平衡。

郑海航教授提出的“所有者具体化、直面化理论”和“内外两类主体平衡论”丰富了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启示

(一)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

无论早期郑教授跟随蒋一苇先生到首钢进行改革试点推行利润包干制度、到二汽蹲点提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企业集团的建议及提出“圆形联合论”,还是后来对国有企业亏损的研究、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研究,还是最新提出的“所有者具体化理论”、“所有者直面化理论”、“内外两类主体平衡论”,一以贯之的就是深入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郑教授各项研究都是通过现场调研、获取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基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及长期积蓄的管理实践经验,一次次提出具有真知灼见、深远影响、能够指导改革实践的企业组织理论及影响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郑教授的研究体现出实践出真知的特点。

(二)确定研究方向后,坚持下去,才能成器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今天兴趣在此 ,明天兴趣在彼,可能无果而终。郑教授确定研究方向后,不左顾右盼坚持研究下去,这是他研究成功的重要原因。

为了科学事业,郑教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20世纪80年代,生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三代住一居,但是郑教授仍能潜心研究、心无旁骛,不断地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和一次次获得国家级的大奖。谁能想到这些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不是出自郑教授的“书房”而是出自郑教授一家的“厨房”?这些多是郑教授由于居住条件差,夜深宁静之时,在厨房中孜孜以求的成果。

(三)重视团队合作和团队成员的培养

郑教授曾经说过:“我读研、读博、做研究员,这一路的成长和所取得的成绩与曾经在社科院的团队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术成果不是某一个人的智慧,而是整个团队智慧的结晶。” “我把团队看得很重。我和江小涓同志率领的团队也好,和邵宁同志率领的团队也好,都是紧密合作、和衷共济。过去常说,团结力量大,我更想说,‘团结智慧多。我们既出了成果,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6年郑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江小涓、张承耀等一批学者所做的《国有企业亏损研究》,1997年郑海航与时任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司长邵宁所做的《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实施研究》,和戚聿东、吴冬梅、宋克勤、赵慧军诸位教授们合作完成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控股公司研究》都是最能体现郑教授重视团队合作的例证。

在重视团队合作的同时,郑教授也特别重视对团队成员的培养。“尽管我是现在的学科带头人,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年限是有限的,而科研工作是无限的,学科的发展是无限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培养好梯队,学科才能形成拳头,长盛不衰。即使老一辈退休了,梯队的中青年学者还能后浪推前浪地向前发展,保持常青,而不会出现学科断层,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人有人梯精神,要为后来的学者当好铺路石”。正是在他的培养之下,很多团队成员已经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拔尖和优秀人才,代表性人才包括博士生导师戚聿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冬梅教授等。

(四)培养了高层次的组织意识并实现了组织意识与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对接

郑教授提出了员工的组织意识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一是成员归属意识;二是利益共济意识;三是情感一体意识;四是忘我献身意识。

郑教授身体力行,早就形成了对组织的忘我献身意识,即怀着对首都经贸大学无比忠诚的心情,以整个身心投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为实现学校的总目标不遗余力地拼搏,把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的个体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融为一体,并迸发出旺盛的智慧和力量。在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毫不犹豫地忘我和献身。

郑教授提出组织对成员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组织的凝聚层次与组织意识层次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模型,与组织意识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相对应,形成了组织凝聚从外到内的四个层次,即外围层、基本层、中坚层和核心层。第四层是忘我献身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核心层。企业组织就是依据组织意识的不同层次,形成了组织凝聚的四个层次。随着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升级,会有更多的职工由外围层逐次进入组织凝聚的更高层次,于是企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郑教授组织意识与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对接,表现出他的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五)无论是在团队还是在学界,个人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郑教授在团队中很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具有深厚理论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学者,也是一位朴实诚恳、其乐融融的长者。

无论是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还是北京市及各地方的学术会议,郑教授每每主席台前排就座;无论是在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学术机构中都当选为要职,这些都与郑教授在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分不开,同时也是与个人具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分不开的。只要跟随郑教授参加过这些学术会议、参加过调查研究,就能体会到他在这方面的个人魅力。●

郑海航教授简介

郑海航教授生于1945年1月,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1981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8年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此之前(1989年9月至1997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室主任、杂志社社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同时,郑海航先生还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委员会副主任、企业管理现代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等七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首届国家社科基金奖评审专家。

郑海航教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卓著:先后获得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奖,首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第十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猜你喜欢

教授意识研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刘排教授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