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分类的国际动态及对策
2010-09-07王珏马妍
王 珏 马 妍
【摘要】 200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旨在降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复杂性,避免会计准则内在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中关于分类和计量的有关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在对金融工具两分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工具分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金融工具;两分类;复杂性
一、国际上关于金融工具分类的最新动态
2009年4月2日,G20领导人峰会在英国伦敦举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我国现存金融工具分类原则在实务中往往显得过于复杂,使会计人员难以理解和操作,从而使得准则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200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金融工具两分类的新方案,所谓两分类,就是根据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的性质,将所有金融工具按照计量模式不同分为两大类——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只具有类似贷款性质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余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保留了公允价值的选择权,取消重分类的规定。
二、关于金融工具分类问题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工具四分类的缺陷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2)采用了与IAS39类似的做法,即按管理者的持有意图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将金融资产分为以下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金融负债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IASB已经着手准备修改上述规定,说明四分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完善。其实,按持有意图分类容易导致金融工具各个分类项目间的界定不清晰,使得企业对于各个项目间的划分主观性强,往往造成企业对同一项金融工具可以根据管理者意图归类为不同项目,由此产生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但使得实务操作显得过于复杂,还会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会计目标是一种损害。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已有两年,已经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尚存在困难,包括IASB也认为不可能一步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所有的金融工具。所以需要引入中期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快速改变金融工具计量现状是必要的。
(二)金融工具两分类的优点
根据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的性质,按照计量模式不同将所有金融工具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类,将只具有类似贷款性质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余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采纳附特定选择性例外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具有以下优越性。
1.两分类与IASB制定的长期目标一致。现行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主要由计量方式与相关规则的多样化所导致,而以计量方式为基础进行两分类可以解决计量方式多样化的问题。IASB指出的金融工具问题长期解决方案是对IAS39范围内所有金融工具类型采用相同的计量方式。采纳附特定选择性例外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可以作为实现长期目标的一个步骤,在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環境和计量问题的基础上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2.两分类能够很大限度降低操作的复杂性。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包括两方面: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和现行准则规定操作的复杂。两分类后,采纳附特定选择性例外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现行准则的复杂程度,当适用例外情况时(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和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况),主体必须满足特定标准。判断例外情况虽然会引起一定的复杂性,但该复杂性可通过主体选择不适用例外情况或者通过公允价值选择权来避免。
3.两分类原则能适应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需求。按照管理层意图的金融工具四分类并不能准确包含现存金融工具的所有形式,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上都存在问题,并且在金融创新迅速的情况下,四分类更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两分类则能体现所有金融工具的共同特点——未来现金流量,同时也有利于针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性质进行计量和列报,所以两分类适用于继续创新的金融工具。
三、完善我国金融工具分类的相关建议
分类是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同时,金融工具的问题涉及一系列相关的项目,所以对于分类问题不能只考虑分类本身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结合所有相关的问题考虑。例如,除了完善分类本身的方式方法外,还要涉及相关的计量要求、信息披露的要求、由分类变化引起的相关指标变化和相应监管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通过合理的分类方式去解决金融工具的系列问题。
(一)按照计量模式的不同对我国金融工具进行两分类
应以未来现金流量的可变性为依据讨论分类的问题,并保留公允价值的选择权问题。未来现金流量易变的金融工具(如衍生工具、权益性投资及部分债务工具等)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稳定或变动较小的工具(如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债务工具或贷款项目)则可满足以成本计量的条件。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只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并以合同利率为基础管理,应以摊余成本计量。对于未来现金流量高度易变的工具(如持有的股票、衍生工具等),公允价值将作为其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成本对于评价未来现金流量无任何价值,所以所有其他金融工具则以公允价值计量。如果能够消除或显著降低确认或计量的不一致性,主体可以选择对任何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
同时,对于权益性金融工具,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为交易目的持有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为交易目的持有以外的权益工具投资,主体可以在初始确认时一次性选择将该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股利计入权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已计入权益的金额无需“再循环”计入损益,即处置时,不必从权益项目中转出计入投资收益项目,最后再通过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对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无需确认减值损失。那么两分类调整后,现阶段对于我国最直观的变化将是贷款、应收款及未来现金流量稳定的债务性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部分未来现金流量不稳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类别不复存在。
(二) 进一步完善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
首先,填补规范空白,相关规范制定部门要对没有予以明确规范的计量问题提供规范制度,填补规范的空白,完善金融工具计量和披露规范制度。同时针对特殊行业和业务单独提出规范指南,尤其针对金融行业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各种形式的央行债券和定向票据、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并持有的不良资产、证券和保险行业持有的相关投资等,都需要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初始计量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后续计量中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其次,规定估值模型类型及其适用条件,并附以详细的操作指南与示例,减少模型使用的随意性。最后,要推动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近年来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方面的工作在不断加强。我国也已经颁布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对金融工具的估值,尤其是定期财务报告目的的金融工具估值更多时候仍然依赖于审计师。我国有必要由会计监管部门和资产评估监管部门共同推进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的发展,以提高金融工具估值的专业化水平。
(三)对相关财务评价指标进行重新调整
财务比率是财务分析的重要项目,新的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相应在财务报表的使用上,对资产负债表及综合收益的关注程度将与日俱增。对于金融工具项目,采用两分类并报告综合收益后,会对企业的利润指标和所有者权益指标产生影响,那么原来涉及净利润的一些指标相应也要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尤其在金融工具数量较多的金融行业,金融工具项目引起的净利润变动更值得关注,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重要数据。例如,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净利润和净资产规模的变动将直接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而这些指标也是行业监管的重要项目,都有最低值的限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需要,应逐步调整各项指标的相关规定。
在引进综合收益报告的同时,财务评价指标也应不断更新,不能只停留在旧的评价体系中。例如,可以考虑增加每股综合收益、每股体系待实现利得和损失以及公允价值利润率(考核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度)等指标,从而使得财务评价指标在新形势下更加完善。
四、结束语
我们应继续深入探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两分类各个项目的定义范围、我国现实情况中各项金融工具的定义范围以及我国的国情。在我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中,贷款及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有相当的比例,必须深入研究IASB《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我国金融工具的特点,若其不能覆盖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定义的贷款及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现在就立刻采取全面的趋同模式,就意味着短时间内扩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范围。我国现阶段市场环境等尚不健全,应逐步、稳健的开放公允价值计量项目。不仅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工具,在处置或出售时,实现的收益不能转入当期损益,这将影响企业报告的经营成果。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经济利益和政治集团的博弈过程。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总结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种类金融工具和非金融资产、负债的定价机制和报价系统的特征,对照I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向IASB提出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确定公允价值的可行方法,最大程度的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兼论公允价值属性的应用[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陈秧秧.如何降低金融工具报告中的复杂性——IASB最新讨论稿解读[J].财会月刊(理论),2008(8).
[3] 崔志娟.借鉴IAS39完善我国金融工具准则[J].财会月刊(理论),2009(1).
[4]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课题组.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2009KJA0011)[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