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2010-09-07魏慧萍
魏慧萍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再说”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魏慧萍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词汇化、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发展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涉及到词汇化的内部层次和语法化的先后进程。针对“再说”及一组相关形式(包括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的调查说明:“再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交叠发生,词化后继续语法化的发展历程;成为词汇词是“再说”词汇化的终点,但并不是它语法化的终点。
词汇化;语法化;功能;语义;形式
“再说”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作为状语修饰核心动词的偏正短语出现,也可以作为词出现①《现代汉语词典》(2005)、《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1992)、《汉语关联词词典》(1989)、《汉语倒排词典》(1987)、《红楼梦语言词典》(1995)等词典中都收录了“再说”,《现代汉语八百词》(1979)、《古今汉语词典》(2002)未收录。这主要是由于各词典编纂原则的不同所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再说”作为短语和词的双重身份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着词汇化的历时进程。大多数词典对该词条的收录则说明“再说”在近、现代汉语中具有普遍而稳定的词感。当然,这种词感的形成是以“再说”在功能、语义、形式上的高度凝固性为基础的。。共时平面上的这两种同形异质的语言现象,也是提醒我们“再说”发生词汇化的现实线索。郑贵友(2001)[1]、周威兵(2005)[2]讨论了“再说”的关联性和篇章功能,罗耀华、牛利(2009)[3]讨论了“再说”从动词性短语到具有关联作用的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和机制。胡斌彬、余理明(2010)[4]提出“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程与分布和频率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由于词既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因而词汇化和语法化往往在词汇历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交织、交叠进行。词汇化是讨论“再说”语法化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再说”为例,我们可以探索双音节高频复现习用短语词汇化、词化、语法化互相交织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中窥见功能、语义和形式之间密不可分的共变关系。此外,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证明,共时层面分布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很有可能是历时演变情况在现实中的遗留。所以词汇化项目的考察需要对相关形式进行综合梳理和比较。
一、对“再说”分布和使用情况的考察
以“再说”为检索项、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所得到的结果是: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有4 559条结果,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9 735条结果。我们对其中“再说“的形式、语义和功能进行考察,初步结论如表1所示。
句末a用例:“更始闻言,即宣刘稷至殿,喝令擒下斩首,不容再说。”(清·谢诏《东汉秘史》第三十一回)
句中用例:“文振再说《颜子好学》一章。”(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三十论语十二);“今日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断送了堂堂七尺之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
句末b用例:“你不要寻我的开心,且先顾着你自家再说。”(清 ·张春帆《九尾龟》第四十二回);“余秀英笑道:‘且依他再说罢。’”(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六十七回)
句首用例:“再说钟离公嫁女三日之后,夜间忽得一梦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再说,回来难道我一个人儿还在这山里住不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句间用例:“我说句话儿罢了,怎的倒拿我在人家跟前送起人情来?这岂不大错?再说,今日这局面,也不是说这句话的日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且按下这边,再说厨子尤聪履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一回)
成句用例:“不如且在这里学习武艺,过了三五年,等你武艺会了,再说吧!”(清 ·佚名《施工案》第二百十五回);“吾儿当日曾经规劝我过。唉!他此刻不知道在何处?罢罢,再说吧!”(钟毓龙《上古秘史》第八十四回)
表2 “再说”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句末a用例:“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宋钦宗不耐烦地说:‘你只管带兵守城,和谈的事,慢慢再说吧。’”(林汉达、曹余章编著《上下五千年》)
句中用例:“你再说一遍。”
句末b用例:“对于搬迁后的新生活,杨传菊表示还要‘看看再说’”。(《潇湘晨报》2004年8月29日);“要紧的是要有先冲过去再说的这么一股勇气……”(刘睿《销售心经》);“明天再说吧!”
句首用例:“这次刘备带领大军东征,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险要地方……”(林汉达、曹余章编著《上下五千年》)
句间用例:“我已是离开工作岗位的人。我没有必要强求自己。再说,生活的磨难已使我疲惫了……”(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一来工序复杂,本厂技术力量不足;二来成本高,投资太大,再说西装生产厂家太多,市场已趋向饱和。”(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爱情是要讲究缘份的,不可以刻意地追求,再说,我还没有考虑到这一步。”(《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成句用例:“再说吧!”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再说”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短语和词的同形异质现象。从形式看,短语“再说”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有前接或后接句法成分。连词“再说”可出现在句首、句间。出现在句首时,后面可以出现有标记停顿,也可以直接后接小句。出现在句间时,前后都是有标记停顿,相当于插说成分,独立性比较强。动词“再说”可用于句末、口语中可独立成句,从CCL语料库书面文献看,需要和语气词“罢”或“吧”配合成句。从语义看,当“再说”作为短语出现时,表示“重复、持续言说动作”;作为词出现时,其意义发展并凝固为“论及、叙述”“进一步说明”“延迟处理、目前不予考虑的主观态度”等。从功能看,短语“再说”可以充当谓语核心,连词“再说”可以作为话题转接(多见于句首)、同一话题内追加信息(多见于句间)的标记,动词“再说”除“延迟处理”义外,还表示主体的主观态度趋于观望式的消极化处理,具有委婉化的表达功能。
以上发展变化在古代汉语中业已完成。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中反映出来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如用于句首的连词“再说”在明清书面语料中常见于段首,可以表示在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各方面跨度都较大的话题转接。与“却说”“话说”平行使用①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评书艺术中仍然很常见。。其篇章衔接功能比现代汉语中的“再说”要强一些。如:“话分两头,却说苏州府吴江县平望地方,有一秀士,姓钱名青,字万选。”“再说钱青和尤辰,次日开船,风水不顺,直到更深,方才抵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现代汉语中用于句间的连词“再说”数量比古代汉语多②参见表3第4项“,再说,”项的数据。,但书面语料中用于段首的情况减少了。可见,连词“再说”的段落衔接功能有所减弱。
二、对“再说”相关形式分布和使用情况的考察
表3检索数据说明,“再说”的相关形式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比较丰富。
第2、第3项“再者说”“再则说”也都有短语固化倾向,但从检索数据看,远远无法满足高频复现的要求。因此,它们难以像“再说”一样,走上进一步词化、语法化的历程。第4项“,再说,”的数据说明,句间连词“再说”的用例数在现代汉语语料中大幅增加。这与上文提到的段首“再说”的用法减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连词“再说”的段落衔接功能有所减弱,但句子衔接功能有所增强。第5项“,再说”的高频次也说明了这一点。第6项的数据在现代汉语中有较大增长,检索项在“再说”前给出了结句标记“。”,说明现代汉语中“再说”的话题衔接功能逐渐超出句间的局限,出现在结句符号后的“再说”在话题衔接方面允许有更大的跨度。第11项的数据也反映出这一点。第8项“再说了”中的“再说”包括表示“重复言说动作”和“更进一步说明”两种情况。与之相关的第10项,是句间连词“再说”加语气词“了”,仍然用于句间。书面语料中数据较少,但现代汉语口语中比较多见,并且往往带有语音上的伴随特征,“再”重读并稍作延长,有强调意味。第13、第15项都是动词“再说”的相关形式,从语料用例看,在现代汉语中都有较大增长。在这种高频使用中,其动作行为意义逐渐虚化,同时其主观态度意味越来越强。
表3 “再说”及相关形式CCL语料库搜索结果原始数据表
表4 部分“再说”相关形式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③ 表4有效用例数和表3原始数据不同,原因是剔除了无效搜索结果或同形格式。本文在考察中将有标记停顿作为检索项组成要素,主要是考虑到:作为连词可以用在句间的“再说”是句中、句首连词“再说”持续语法化的产物。罗耀华、牛利(2009)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再说”用于句间衔接、表示进一步追加说明的用法直到清初才出现。中的使用情况简表
“着再说” 句中 动词 “罢”/无建议动作持续进行,主体的观望式处置。提出建议,延迟处置 语法词 3句中句末主语状语4 73“再说了”句首句前无无宾语/补语有标记停顿/“罢”/“吧”宾语小句/停顿重复言说动作重复言说动作重复言说动作更进一步说明更进一步说明谓语核心谓语核心谓语核心追加信息追加信息短语短语短语语法词语法词1 1 2“再怎么说” 句前 无 停顿/语气词“也” 表示让步考虑 主观态度 固化短语 0“,再说了,” 句间 句子 句子 更进一步说明 追加信息 语法词 1“先V着再说” 无/“吧”表示持续进行某动作行为,同时持续观望主观态度 照应模式 18“了再说” 句末句中动词或动词短语 无/“罢”/宾语表示先进行某动作行为,然后考虑或处理主观态度 照应模式 90再说也 句间句首句子无 小句 补充说明 追加信息 照应模式 20句末谓词短语/时间词无语法词56无再说吧目前不予考虑 主观态度成句成句2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再说”的大部分相关形式在古代汉语中都已经出现了。其中,固化短语“再怎么说”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有效用例数仅为0。该检索项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结果为1条,出自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其文为“再怎么说,打他两个耳刮子。”考其上下文义,疑为“再这么说”的方言用字。以“再怎么说也”为检索项,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结果为0。现汉语料库“再怎么说”搜索结果为69,其中“再怎么说也”用例有6条。说明“再怎么说”这个固化短语以及“再怎么说也”这一照应模式是到了现代汉语中才发展起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再说”的词汇化、进而词化是以逐渐改变与前接、后接相邻句法成分的句法制约关系为条件的。也就是说,在词汇化进程中,越来越具有独立词性的语言成分逐渐改变了始源结构的句法包含关系,从而最终实现独立运用。用来实现句间衔接的连词“再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确立了前后都出现有标记停顿的独立使用模式。
三、“再说”的词汇化、语法化进程
(一)词汇化和词化。词汇化指句法结构向词汇单位的转化,包含句子或自由短语固化为固定短语、固定短语进而词化这两个层面。因此,在术语使用上,应当采用“词汇化”和“词化”两种说法,后者是前者历时进程中的后一个阶段。
(二)词汇词和语法词。吕叔湘(1989)[5]认为从语法角度和词汇角度看待“词”这个单位,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他提出“词汇的词”和词典所列的词目大致相当,而“语法的词”则可以“连成很长的一串”、有多层结构关系。盛玉麒(1994)[6]认为语法词是“完全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严格定义的词”,逻辑词是“以概念意义为单位的词语”,葛本仪(1996)①葛本仪先生在第二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1996,烟台)上提出了这一观点。更为明确地指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词汇词、语法词、工程词,并认为词汇词是语言中静态的、规范的词,语法词则包含词汇词和在词汇词基础上附加某些语法成分构成的语言单位,工程词的范围最为宽泛,包含了词汇词、语法词和其他模块化的语言单位。
以上认识中,吕先生和葛先生的意见趋同,都认为语法词应该比词汇词的范围更大一些,把结构紧密、功能稳定、可能带有助词、语气词的短语形式也看做语法词,而词汇词则与词典词目收录标准基本一致。据此试作出以下界定:词汇词以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高度凝固化、功能明晰化为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权威词典已收录的词目和语言生活中出现的符合标准、已经稳定下来的新词。语法词以高频复现、功能稳定为判断标准,包括词汇词、在词汇词基础上附加某些语法成分构成的语法单位、固定短语或习用短语词化前的心理模块化语法单位。词汇词具有构词层面上的心理现实性,而语法词具有句法层面上的心理现实性。二者在组句过程中都具有备用性。
在词汇化过程中,固定短语或习用短语通过功能和意义的稳定化实现心理模块化,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语法词,也就是语法化进程第一个阶段——短语向词逐渐靠拢的阶段。随着功能的明晰化、结构的高度定型,这样的语法词进而演变为词汇词。但并不是说,在语言现实中,所有的语法词都能演变为词汇词,只有那些出现在词汇化链条中的语法词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另外,词汇化还可能涉及到一些高频、稳定的照应模式。卞成林(2000)[7]把“模式词语”归入工程词,包括“除……外”一类的结构框架和“不是……而是”之类的成对关联词语。本文“照应模式”指含有词汇化目标项目的高频短语,这些短语可能是句法结构的一个片段(如“动词+了再说”),也可能已经走向固化的习用短语(如“再说也”)。
(三)词汇化和语法化。徐时仪(2006)[8]在对“一味”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时,使用了“词汇语法化”的说法,认为“词汇语法化可以是一个词组结构演变成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实词演变成一个虚词”。董秀芳(2007)[9]指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有很多是一致的”,通过对话语标记形成的探讨,他认为“词汇化和语法化可以相继作用于同一语言形式”。L.Brinton,E.Traugott(2005)[10]《词汇化与语言演变》认为“词库和语法、词汇范畴和语法范畴、实词和虚词等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都是连续体”,它们之间“只是存在词汇性和语法性上的程度差异”而已。
“再说”及其相关形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说明,发生在“再说”身上的历时演变正是词汇化和语法化互相交织、交叠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可见结果是:“再说”由一个状中式偏正短语最终词化为连词和动词,连词“再说”的意义基础建立在“言说”义的基础上,进而表示“论及、谈及”,具有篇章语义衔接功能和话题标记功能。其句间衔接功能在词汇化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同时,其跨度较大的段落衔接功能有所减弱。这意味着“再说”作为词汇词的组句备用性质越来越强,从而使得“再说”词汇身份不断强化。动词“再说”的意义基础建立在由“言说”引起的“考虑、处理”义上,在高频使用过程中,其动作行为义逐渐虚化,“观望、不予考虑”等主观态度意义得到强化。这说明动词“再说”沿着语法化的路继续前行,并走向了主观化的语法化倾向。“再说”单独使用或加语气词“吧”的成句现象可以看作主观化倾向的顶点,至此,其主观态度意义基本上可以用“委婉拒绝”来描述了。另外,在语境中还可以表达主观认为“目前论及此话题不合时宜”的意思。
同时我们看到,和“再说”相关的形式中,有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丰富的语言现象。这些形式可以看作是“再说”词汇化、语法化过程中的伴生物,同时也说明词汇化、语法化进程仍在不断延续进行、没有因为“再说”的词化而终止。
“再说”词汇化、词化、语法化进程见图1,其中用“Z”表示“再说”这个词汇化项目。
图1 “再说”(图中项目代码为Z)词汇化、语法化进程示意图
通过以上研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词汇化、语法化进程是相互交织、交叠的;语法词和词汇词的区分有利于我们更为细致地讨论这个复杂的过程。词汇化、语法化进程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短语词化的过程,其中间状态是具有心理模块化特点的语法词,此进程的目标是演变为词汇词;成为词汇词是既定项目词汇化的终点,但并不是该项目及其相关形式语法化的终点;作为完成词汇化的词汇词,其功能和语义仍可持续虚化,即仍可继续语法化的历程;一些高频的相关形式也会持续语法化,成为具有模块化特点的语法词。如果不限于音节结构、词感等因素,有的形式也可能进而成为新的词汇词。在词汇化、语法化进程中,逐渐改变始源结构中的句法包含关系暗示着独立词性的逐步获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
可见,词汇化、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形成了连续、动态的发展序列,二者相互交叠,互为表里。对词汇化进程的调查应以一个既定项目为核心,针对该项目和一组相关形式(包括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展开调研,这样才能渐渐认清共时分布和历时序列的全貌,使我们最终可以回溯汉语复合词、短语、句子语法结构的一致性得以形成的部分历史轨迹。
[1]郑贵友.关联词“再说”及其篇章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1(4):32—38.
[2]周威兵.关联词“再说”功能浅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5(3):171—173.
[3]罗耀华,牛利.“再说”的语法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73—80.
[4]胡斌彬,余理明.“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8—32.
[5]吕叔湘.吕叔湘自选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盛玉麒.“汉语信息工程”的瓶颈与突破[C]//纪念文集编委会.庆祝殷焕先先生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7]卞成林.汉语工程词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8]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24—27.
[9]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
[10]罗思明.《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8(3):280—282.
[责任编辑 卢春艳]
The Lexicalization of“Zaishuo”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WEI Hui-p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 Colleg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have their dynamical process in a historical series.The gradation and sequence of the series are meaningful.The author observed the different related forms(including grammatical words,solid phrases and coordinated models)of Zaishuo in Chinese and try to get a conclusion that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are intertwined in history.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would continue after Zaishuo already became a word.
Zaishuo;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functions;meanings and forms
2009年河北省社科项目《汉韩同源异质汉字词研究及其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HB09BYY007)
魏慧萍(1975—),女,山东邹平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词汇学、语义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H031
A
1005—6378(2010)04—0010—06
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