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萨德勒对美、德教育的研究
2010-04-08屈书杰
屈书杰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迈克尔·萨德勒对美、德教育的研究
屈书杰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做为比较教育的先驱人物,萨德勒对比较教育方法的探索建立在他对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和美国教育的研究之上。他研究美国的教育行政制度,分析德美两国的中等教育,比较两国的教育理想,探讨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揭示值得英国学习借鉴的德国教育经验。萨德勒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当时英国的教育改革以及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也为后世留下了了解当时德美两国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
迈克尔·萨德勒;德国教育;美国教育;比较教育
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Ernest Sadler,1861—1943)是比较教育学的先驱人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因素分析方法的奠基者,他对当时英国的竞争对手美国和德国的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成为当时英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从今天来看,这些研究对我们了解当时美、德两国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美国教育的研究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由于铲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得非常迅速。兴起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公立小学和公立中学运动,到南北战争后发展成为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到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普及了8~12年不等的义务教育。此外,《赠地法案》的颁布实施以及借鉴德国柏林大学的经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总之到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这种发达的教育制度在美国赶超英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萨德勒3次访问美国,美国教育一直在其研究的视域之内。
萨德勒对美国教育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自己对美国教育的观察以及对美国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深入理解之上。他广泛阅读美国历史、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与美国联邦教育局局长哈里斯(W.T.Harris)、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Eliot)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等人多有交往。他对美国教育的研究促成了英国在很多方面对美国教育的借鉴。
(一)借鉴美国联邦教育局的工作模式
19世纪末欧美各国普遍建立起了国家性的教育制度。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管教育行政是地方分权型的还是集权型的国家,大多在中央一级设立了协调全国初中等教育发展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于1867年3月设立了中央教育机构——联邦教育局(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负责收集和整理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学校机构、管理、体制和教学方面的信息,管理联邦教育经费,对各州教育系统提供咨询和帮助。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19世纪末英国尚未建立国家性的教育制度。之所以英国在建立国家性教育制度方面滞后于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原因之一在于英国人对传统的固守以及对外国教育的无知。萨德勒深刻认识到建立现代国家教育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启发民智、能够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特别调查报告局,其蓝本就在于美国的联邦教育局。
对美国联邦教育局的关注始于萨德勒的第一次美国之行。1891年底到1892年初,他作为牛津大学推广运动的代表应邀参加在费城举办的全国大学推广会议。在美期间,他除了在会上做了3个有关大学推广运动的报告,还密切接触了教育界的很多人士,其中就有当时的美国联邦教育局局长哈里斯。通过与哈里斯的交谈以及对当时联邦教育局出版物的研究,萨德勒对联邦教育局的工作非常欣赏,认为英国政府对教育调查缺乏支持,这不利于教育在全国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附属于教育局的“新式的调查报告机构”[1]。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的教育,发表调查结果来激发公众的舆论,促进教育的发展。1895年萨德勒利用与全国教育委员会副主席阿克兰德(A.H.D.Acland)相熟的机会,说服阿克兰德设立特别调查报告局。在1895年复活节特别调查报告局开始工作的时候,萨德勒回忆到:“没有任何既成传统指导他去工作。他开始工作的时候除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些文字材料之外什么都没有。”[1]尽管如此,由于萨德勒熟知美国联邦教育局的工作内容和模式,他出色地领导了特别调查报告局的工作。
(二)研究美国中等教育
萨德勒在从事大学推广的工作中深切地认识到,中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应该得到大力发展。第一次的美国之行更让他领略了美国中等教育所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他向美国的同行们提出,要学习美国中等教育的经验,建立完善英国的中等教育制度。回国后他很快提议牛津大学举办中等教育发展的会议,此后更进入布赖斯皇家中等教育委员会(Bryce Commission)从事实际的工作。在委员会工作期间,萨德勒开始了他的比较教育研究。他编制问卷,进行访谈,调查大英帝国、欧洲几国以及美国中等教育情况。当时发往美国的调查问卷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男女同校、学生入学年龄、学校规模、学校条件、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中学教师培养、非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率、私立中等教育、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等等[2]。1895年委员会报告发表,萨德勒被认为是主要的撰稿人。报告建议建立统一的中央教育机构,其作用“不是去控制,而是监督全国的中等教育,不是藐视或取代地方的工作,而是努力在各种机构之间建立目前所需要的和谐和合作”[3]。报告还建议在每个郡和郡级市建立负责各种中等教育的地方当局,每1 000人口中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应该达到10人[4]。我们从这些建议中不难看出美国教育的影子。布赖斯中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最终导致了《1902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02)的出台。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始在郡和郡级市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学校教育。从此,英国建立起了全国性的教育制度。
(三)探讨美国教育发展的动力
萨德勒在担任特别调查报告局局长期间更加关注美国教育。他主持编写的11卷本教育调查报告,其中多卷本涉及美国教育,出版于1902年的第10卷和第11卷更是专门探讨美国教育。1908年他主编了两卷本的《学校道德教学与训练》(Moral Instruction and Training in Schools),第二卷专门探讨了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教育的比较研究,萨德勒深刻认识到英美两国在教育理想以及教育发展动力方面的不同。他认为“美国相信教育……美国的学校散发出对自身使命的信任,而且它在信任它的人们中发挥作用,这些人相信它的影响力、它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它任务的伟大”[5]。他认为,美国民众对教育宗教般的信仰源于融合各国移民的需要,而美国对平等机会以及个人发展自由的重视则是美国教育发展的动力。1902年萨德勒第二次访问美国,面对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的学生,他阐述了上述观点。他指出,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在教育观念上非常不同,但是民族的需要使得你们成为一体并造就了伟大的公立学校制度。英格兰从来没能成功地建立由所有人支持的、被所有人热爱的同样的公立学校。他说美国对年轻人的培养依靠的不仅仅是学校,更是摆在青少年面前的无穷的机会。机会感正是美国生活的特质。这种每个儿童都能成功的机会氛围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而对儿童发展机会的限制则导致了英国教育的踌躇不前[6]。英美教育在教育的理想上体现出的差异,原因在于他们的历史文化不同。“在英格兰我们拥有复杂的过去和一个复杂的帝国……如果我们与传统彻底决裂那就大错特错了”[6]。美国则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其教育是在英国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形成并发展的。萨德勒对英美教育差别的分析,阐明了他倡导的学校与社会有着能动关系的比较教育原理,这一点,他已经在1900年的吉尔福德(Guildford)教师会议上做出了精辟的阐释。
(四)揭示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变革,萨德勒清醒地意识到学校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教育领域必须制定新的政策来回应这种变化。对步入工业化和商业化时代的美国而言,萨德勒认为单纯重视个人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社会性的”,美国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约束力”“一种主导人们生活和启发人们奉献的新的社会理想”[5],新的教育必须反映出社会的这种变化。萨德勒指出美国已经看到了这种需要,有思想的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激发人的个性只是学校系统一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的工作是纪律和约束,要强调责任而非权利。他时常引用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表达的观点,强调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强调“教育改革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管理上的变化或课程的修订,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观以及对社会和道德目标普遍的认可”[5]。萨德勒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分析揭示了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这种揭示正是建立在萨德勒对美国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对德国教育的研究
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1871年统一后德国迅速崛起,很快赶超英法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德国在统一前各公国的教育就非常发达,不管是初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都成为各国学习的师表。萨德勒一直对德意志民族和他们的文化感兴趣,他不仅访问过德国的多个城市,还结识了教育界很多著名的人士,如把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发展为“五步教学法”的耶拿大学教授威廉·莱因(Wilhelm Rein,1847—1929),倡导和实践劳作教育的凯兴斯坦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等。萨德勒与他们的友谊为他以后所做的英德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萨德勒对德国教育的研究从他进入皇家中等教育委员会时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德国教育特点的深刻把握,至今依然发人深省。
(一)研究德国的中等教育及现代语言教学
19世纪末的德国中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由文科中学(Gymnasium)、文实中学(Realgymnasium)和高等实科学校(Oberrealschule)构成的体系,此时的英国,全国性的中等教育制度还未建立。为了更好地发展英国中等教育,萨德勒促成了布赖斯皇家中等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并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当时中等教育阶段的考试是中等教育委员会关注的一个课题,萨德勒专门研究了德国的高中毕业会考(Abitur)并撰写了《普鲁士中学的毕业考试》(The Leaving Examination as Conducted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of Prussia)一文,此文被收在1895年发表的皇家委员会报告的第5卷里。此后萨德勒对此文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在很多场合提及德国的考试制度。
1895年,在践履特别调查局局长的新职之前,萨德勒受政府派遣专程到德国考察教育。他走访了图林根、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哈勒等城市,对各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考察。就任特别调查报告局局长之后,萨德勒对德国教育的研究更为重视,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有多篇涉及德国的中等教育。如第1卷报告中的第13篇为柏林的实科学校以及它们与现代中等教育和商业教育的关系;第14篇为普鲁士的高等实科学校。在第9卷德国教育专题中,萨德勒撰写了《德国及其他地区中等教育的躁动》(The Unrest i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Elsewhere),介绍普鲁士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德国中等教育中的问题,如古典科目的未来;中学如何为生活做好准备;“学术性无产阶级”的危险;中学品德教育的效果;教育实验的自由度;推迟拉丁语教学的时间等等。在此卷中,萨德勒对法国、美国和德国中等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德国以及其他地区中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萨德勒在对教育的性质和过程进行分析时指出:“教育改革者们开始清晰地认识到学校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教育不是单独的一件事或仅仅是章程的管理、校舍和课程教学,而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氛围和一种训练,是更大的学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民族和个人生活的正确的或可能的方向。”[7]因此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将其置身于其所在的社会之中。
19世纪末德国深受理想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中学非常重视现代外语的教学。一些学者努力改革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使德国现代外语教学处于欧洲的领先水平。作为少数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有识之士,萨德勒深刻认识到现代外语教学在促进个人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因此,他非常关注英国在现代语言教学方面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差距。1897年他再次访问德国的柏林和汉堡,专门考察德国语言教学的情况。在目前尚存的标有1897年9月的3个练习本上,我们可以看到萨德勒对拉丁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写下的评语。萨德勒还特别邀请德国教育专家豪斯耐斯特(Emil Hausknecht,1853—1927)撰写《外语教学》(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一文,发表在特别调查报告局的第3卷报告中,介绍德国现代外语教学的方法。通过考察与研究,萨德勒指出,“我们本国语的教学远远落后于应达到的优异水平”“我们在现代语言的教学方法方面远远落后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有一件当务之急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至少训练500名一流的现代语言的教师(招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起点),以便把他们培养成推动现代中等教育运动的中坚力量”[8]。
(二)研究劳作学校及职业技术教育
由于家庭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萨德勒一直非常关注工人阶级的教育,尤其是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当他结识了倡导并实践劳作教育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之后,他对凯兴斯坦纳的工作非常欣赏。他参观了凯兴斯坦纳在慕尼黑开办的劳作学校,认为他的做法是对中世纪行会教育传统的革新。他觉得劳动阶层所受的教育必须将脑体结合,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这样才能培养服务国家的公民。他认为凯兴斯坦纳的劳作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因此他也要传播这种思想和做法。1907年他出版了《英格兰及其他地方的业余补习学校》(Continuation Schools in England and Elsewhere)①凯兴斯坦纳的劳作学校也翻译成Continuation Schools——作者注。,探讨业余补习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问题。对比德国的劳作学校,萨德勒对英格兰长期存在的夜校反思到:“就它们的成绩和效果而言,夜校班级也具有英国教育组织的典型特质。尽管它们发展自由、有些成绩辉煌,而且通常很好地满足了坚持不懈和坚强不屈的要求,但它们在安排上没有系统性,由于学生早期训练的不足而受到了削弱,从国家的角度看,并不足以满足普通国民的需要。”[9]74
除了深入研究凯兴斯坦纳的劳作学校,萨德勒也一直非常关注德国的技术教育与商业教育,他充分地认识到德国在巴黎博览会上所展示的技术优势与其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他提醒那些陶醉于帝国往日荣耀中的英国人,英国的技术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德国,必须学习借鉴德国的经验,大力发展技术和商业教育。在特别调查报告局发表的报告中,有多篇涉及到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第9卷中他还自己撰写了《德国高等商业教育的近期发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Higher Commercial Education in Germany),分析德国商业教育的特点和趋势。他指出:“只要你们参观过柏林著名的夏落滕堡技术学校或参观了波士顿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就会感到我们英国应拥有数量更多、质量一流的传授高级技术教育的院校。”[8]在德国访问期间,他走访技术学校,访谈教育专家。他的助手莫朗特(Robert Morant)在写给他的信中说“你不在的时候也许我不该打扰你。毫无疑问,你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商业教育”[7]。在对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萨德勒充分肯定德国将技术教育建立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做法,并认为这是英国应该向德国学习的一个方面。
(三)研究德国教育的特点
萨德勒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植根于它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格之中,因此要把握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特点,必须去探寻教育背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他在1900年发表的著名的讲话——《我们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中指出:“参观过德国学校的人无不对建立那种学校制度的人士的智慧、精力和远见产生崇敬之情。但是像德国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校制度不是靠自身运转的。它需要自身之外一些因素的支持——即国民对教育的兴趣。”[8]
1910年他对19世纪德国和英国的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萨德勒总结了英国教育发展的自身问题,认为“19世纪德国教育史与英国教育史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两国对国家权力的运用不同。在德国,国家权力的运作是不打任何折扣的,有深远的眼光和明确的目标,也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公众的抵制。在英国,国家权力的使用总是颇费周折,任何改组国家组织的整体计划都会受到排斥,每次改革总要先于反对意见达成妥协。”[9]651912年5月他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发表了题为《英格兰该向德国教育学习什么》(England’s Debt to German Education)的演说 ,总结了英格兰应该向德国学习的8条经验:[7]
1.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合作性的研究解决教育问题;
2.教学职业有组织并且有相应的退休金制度及对疾病和无法工作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3.对教学的督导检查具有组织性,督导员本身就是教师且所有督导员与州当局联系紧密;
4.有天然的义务教育传统,义务教育延长到青少年时期,且公众和家长强力支持教育;
5.建立在文化传统之上的州及市对教育的慷慨资助;
6.中等教育组织完整,学费低,但学术标准高;
7.针对未来的工厂主和工人各个年级都开展有组织有效的技术教育,而且技术教育建立在唯一有保障的基础——博雅教育之上;
8.各州都有不同的教育首创中心,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一些比较小的德语州、瑞士的德语区等。
研究萨德勒的专家希金森(J.H.Higginson)教授指出,萨德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8条建议在1988年的英国教育改革法中都能找到对照[7]。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萨德勒的睿智与远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德勒一直追寻大战爆发的原因。作为德国教育专家,他应邀发表演讲,撰写文章。战争期间他撰写了《现代世界中的现代德国》(Modern Germany in the Modern World)、《英国教育中的逆流》(The Cross Currents in English Education)以及《德国和英国教育中的平行运动》(Paralel Movements in German and English Education)、《我们需要模仿德国教育吗?》(Need We Imitate German Education?)、《德国教育的优缺点》(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German Education)等文章,分析德国教育的特点。他指出,德国的教育成就表现在“德国的教育使得国家关注科学。它使得系统的合作成为一种习惯。它教授爱国的义务。它使全体国民保持勤劳。结合军事训练,它显示出纪律的力量。它有效地利用了二流的智力。没有忽视头脑”[11]。萨德勒总结的德国教育的特点是德国教育最本质的体现,即使是今天我们似乎也无法做出比萨德勒更为精到的总结。德国对“二流智力”的利用体现在其实科中学的设置上。1944年英国的教育法也曾规定设立类似的机构,但显然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文化土壤,此种机构在英国一直无法形成气候。
萨德勒对美国和德国教育的研究,为英国朝野了解外国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开启了民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英国政府的教育决策。在研究过程中他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影响一个国家教育的各种因素,像教育史学家一样,“不仅研究过去,还要找出其与现在甚至将来教育之间的关联”[12],他对教育模式简单移植的反对,依然提醒着各国教育的改革者。他在研究方法上所做的开拓性的工作,使比较教育研究超越了形式借鉴,进入了系统研究的新时代。
[1]HIGGINSON J H.Michael Sadler the Researcher[J].Compare,Vol.12,No.2,1982:143—152.
[2]HIGGINSON J H.Michael Sadler’s Groundwork asResearch Director[J].Compa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Vol.25 Issue 2,1995:109—114.
[3]BARDARD H C.A History of English Education from 1760[M].U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61:205.
[4]DEREK GILLARD.Education in England:A Brief History[M/EB].[2009—01—10].http://www.dg.dial.pipex.com/history/text02.shtml.
[5]SOL COHEN.Sir Michael E.Sadler and the Sociopolit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Vol.7,No.3,1967:281—294.
[6]In English View of American Schools:M.E.Sadler of Bri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Talks at Columbia[N].The New York Times,July 18,1902.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D05EED6 1130E132A2575BC1A9619C946397D6CF.
[7]HIGGINSON JH.Michael Sadler and the German Connec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16,Issue 2,1990:245—253.
[8]GEORGE Z F.Bereday,Sir Michael Sadler’s“Study of Foreign Systems of Educa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7,No.3,Feb.1964:307—314.
[9]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朱旭东,徐卫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DAVID PHILLIPS.Michael Sadler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32,No.1,February,2006:307—314.
[11]理查德·奥尔德里奇.教育史学者的作用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36—141.
[责任编辑 侯翠环]
Michael Sadler’s Studi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Germany
QU Shu-jie
(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s a pioneer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Sir Michael Sadler systematized and extended the research methods,which were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education,especiall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He explored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system,analyzed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compared their different educational ideals,investigated Germ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and revealed the German experience that England should learn from.His enquiry into American and German education not only promoted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but also left us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ducation and social situations of the two countries at that time.
machael sadler;american education;german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屈书杰(1965—),女,天津宁河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比较教育学及外国教育史。
G64
A
1005—6378(2010)04—0077—04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