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以创新的名义
——新世纪十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种走向

2010-09-07袁熙旸

创意与设计 2010年1期
关键词:商业学院大学

文/袁熙旸

整合,以创新的名义
——新世纪十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种走向

文/袁熙旸

跨入21世纪的大门,转眼已逾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间,国际设计教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那些新的动向?2010年新年伊始,从遥远的北欧传来了新的讯息。1月8日晚,筹备已久的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隆重的成立仪式在芬兰音乐厅和赫尔辛基现代美术馆举行,芬兰总统、总理莅临致辞。在致辞中,哈罗能总统(Tarja Halonen)指出:“阿尔托大学的成立庆典在芬兰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历史上堪称重大事件。三所在国内各自专业领域最顶尖的大学,今天终于合并成为新的大学,芬兰有了一种新型的科学与艺术社团。经济、艺术与设计、科技的结合,打开了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可能性。多维度合作可以通向更好的创意、更便捷的创新,但是新的挑战也应运而生。”[1]

图1 阿尔托大学成立典礼上致辞的芬兰总统

芬兰创新教育的“航空母舰”是由久负盛名的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与赫尔辛基理工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赫尔辛基经济学院(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三校合并组建,其宗旨在于构建一所前所未有的、专注创新的、跨学科合作的科研与教学机构,一个“非比寻常的、完整齐备的创新的温床”,一面“具有震撼力的、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的创新型教育的旗帜”,并力图到2020年实现世界领先的目标。这所新大学,筹办之初曾先后使用过“创新大学”和“顶级大学”等临时名称,后在向公众征集方案的基础上,正式以芬兰现代最杰出的建筑家与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名字命名。阿尔托是赫尔辛基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作为“北欧现代主义之父”,他的一生在艺术、设计、科技、工业生产、商业营销等领域均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因而,使用他的名字既兼顾到科技、经济、艺术设计这三个核心领域,又很契合于这所新的创新型大学的价值、观念、宗旨、目标与精神。

图2 成立庆典上飘扬的阿尔托大学校旗

组建阿尔托大学的幕后推手是芬兰政府,诺基亚、通力(Kone)等企业集团也鼎立支持。早在2005年,为了响应芬兰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吁,时任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校长的索塔玛(Yrjö Sotamaa)提出了三校合并的最初设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7年11月,芬兰政府做出了并校的决策。2008年6月芬兰教育大臣签署了组建阿尔托大学的许可证。2009年6月芬兰议会通过了新的“大学行动法案”,给予大学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自由,从而为新一轮的大学改革、整合与发展搭建了必要的政策平台;与此同时,从芬兰政府处获得的50亿欧元的首批拨款,加上从企业处获得的20亿欧元捐赠,构成阿尔托大学前三年的启动资金。芬兰全国总共只有20所大学,而这三所国际知名、办学历史逾百年的名校的强强联合,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芬兰国家政策而言,无疑是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增强芬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进全民创新素质的提高,改善创新性的国家形象。可以说,阿尔托大学的使命就在于“为芬兰社会、科技、经济、艺术、艺术设计、国家形象做出积极的贡献,增进人类与环境的福祉。”[2]

创新是这所超级大学的主题。2009年3月,美国研究创新问题的专家高健(John Kao)在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点击世界创新热点》中高度评价了这所“创新大学”。他将芬兰视作创新设计的全球中心,而阿尔托大学则是“芬兰大规模、整体性的创新路径”的“绝佳案例”。[3]同年5月,著名科普期刊《种子》(Seed Magazine)也在热点调查中将阿尔托大学称为全球化的创新热点之一。[4]

对于新世纪的世界设计教育而言,阿尔托大学的组建无疑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设计教育再也不能封闭在高校的象牙塔中,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创新社会、全球化时代……当代世界发展的各项新命题,迫切要求设计教育必须从院校、系科直到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逐步走向与创意经济、科技创新结盟之路。

图3 阿尔托大学成立庆典的广告

事实上,阿尔托大学的横空出世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回顾过去的十年,从英国到欧洲大陆,从美国到世界其他地方,以创新、整合为目标的设计教育改革早就已经如火如荼般地开展起来。下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审视。

图4 伦敦艺术大学下属的切尔西艺术学院

一、英国

就基于创新目标的艺术设计院校间的强强联合而言,芬兰的阿尔托大学可以说是步英国大学之后尘。创意产业在老牌工业国英国最早得到充分的认同与发展,而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对英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04年,位于伦敦的5所拥有百年历史、国际知名、独立设置的艺术学院走向联合,组建成为欧洲最大规模的艺术、设计、时尚、传媒与表演艺术院校——伦敦艺术大学。

图5 创造性艺术大学的宣传册

该校的成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所冠以大学之名的艺术院校,更是新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它将所有的艺术门类汇聚到大学的殿堂中,进一步加强了艺术作为一种自由学科的学科地位。关于组建艺术大学的动机,时任校长的比恰德爵士(Michael Bichard)是这样解释的:他想要这所大学成为世界创意艺术的领导者,“我想这是令我们非比寻常的最重要的一步。我们身处在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正在成为现实:艺术、设计、传达成为我们的经济繁荣与文化认同的中心课题。”[5]英国著名设计师、设计活动家康兰爵士(Terence Conran)也认为:“科学、商业与管理、以及社会科学都有其领域杰出的大学引领学科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贡献良多的艺术与设计也应该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小规模的艺术设计学校、学院塑造了我们的今天,它们在国内与国际间业已获得的成就与规模,理应成就一所大学。”[6]

图6 伦敦帝国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的成立,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一个多世纪丰厚积淀的产物,也是世界领先的英国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成果,其成立改变了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通过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打通艺术、设计、时尚、传媒与表演艺术等姊妹学科间的人为樊篱,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的运作模式,以寻求适应创新时代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

伦敦艺术大学的成功模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005年,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肯特艺术设计学院(Kent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与萨利艺术设计学院(Surrey Institute of Art Design),也携手组建横跨坎特伯雷、爱泼森、法纳姆、梅德斯通和罗切斯特5个城市的庞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并大胆起用“创造性艺术大学”(The 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这一极有时代特色的名称。伴随着名称的改变,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也相应做了很多调整,以体现“创造性艺术”的特点与要求。例如在硕士层次开办了创意产业管理;设计管理:创意企业方向、设计与策略方向、创新与品牌管理方向;伦理时装;时尚管理与营销;时尚推广与形象设计;时尚与生活方式的新闻编辑;建筑:数字化空间;建筑:可持续设计;书籍艺术与出版等颇具新意的专业。

随着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仅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专业合作和院校重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代设计实践、设计产业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科技与经济环境,因此建立能够跨越经济、科技、艺术与设计这三大领域的资源调配、机构重组、团队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12月公布的、由英国财政大臣委托、英国设计委员会前主席乔治•考克斯爵士(George Cox)完成的《考克斯商业创意报告:英国实力的构建》,可以说从全方位、多角度调查、分析、研究了英国创意产业、创意商业的发展状况,其中的第章“为未来一代创意专家与商业领袖做准备”着重研究了创意经济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在该报告中,考克斯提出了极有见地的建议——“建立卓越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将创意、科技与商业教学合为一体”。为了激励创新,有必要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多学科交叉的新模式,即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会理解其他学科、并与其他学科一起工作,建立可以实施将管理科学、工程、技术、设计与创造性艺术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的创新中心。他说:“让每一个学生为商业活动或者与商业活动一起工作,将会大大拓宽他的认识。因此,我相信会有一些大学有机会走得更远,开办起能够将创意、科技与商业的不同要素合为一体的硕士专业课程。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中选拔,其中特别是已有工业实践的学生。其结果将会培养出更加懂得怎样去探求创造力并且管理创新的总经理,更加能够应用他们的技巧(以及管理创意商业能力)的富有创造性的专家,更多为董事会会议室而生的工程师与科学家。……我所推荐的此类卓越中心应该能在包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多学科的专业项目中实现专业化。……它们将会把学生、研究者、生意人汇集于一个共享的环境,其中包含合作研究,也可以满足实践性从业者对继续专业性发展的越来越高的要求。”[7]

图7 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展

《考克斯报告》的结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支持,很多院校也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逐步增设此类能够将商业、技术与艺术设计整合在一起的跨学科的新专业与研究中心。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设计院校是皇家艺术学院与伦敦艺术大学。

图8 英国设计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欧洲的经验》与《美国的经验》

《考克斯报告》曾经高度赞扬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与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联合开办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后改为“创新设计工程双学位专业”)。该专业招收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与机械工程或其他理工专业的毕业生,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教学与科研模式。通过两年学习,学生可分别从两校获得文学硕士、工程硕士双学位。该专业教学的一项核心内容被称为“设计企业”,涵盖财务增收、市场与营销、设计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持、项目管理以及产销关系等。

2007年,在合作开办“工业设计工程专业”25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毗邻的两校联合创办“设计伦敦”(Design-London)——一所它们称为“创新三角”的教学研究机构,其中皇家艺术学院代表“设计”的一方,帝国学院工程学部代表“工程技术”的一方,帝国学院塔纳卡商学院(Tanaka Business School)代表“商业创新”的一方。在“设计伦敦”这一创新中心里,开设有“设计创新、服务设计与设计管理”或称“创新、企业与设计”的硕士专业。来自帝国学院商学院的250名MBA学生和来自皇家艺术学院的80名工程与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汇聚一堂,共同接受融设计、工程、技术与商业为一体的专业训练,以迎接未来创新的挑战。该中心还是一所创新“孵化器”,两校的优秀毕业生均可以申请加入,在多学科交叉、协作企业支持的环境下开展新产品、新服务与新设计理念的研发工作。

目前的“创新、企业与设计专业”主要开设6门课程:商业设计;设计思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为价值网络的设计;设计系统方法。该专业的负责人是来自IBM公司的著名设计师、商业发展总监尼克•利昂(Nick Leon),在2007年10月《商业周刊》对他的专访中,利昂对其教学理念做了深入解析:他不主张使用“设计思想”一词,而更青睐于使用“设计方法”的概念。他说:“‘设计方法’就是你怎样组织多学科的团队,怎样利用技术,或者应用什么样的程序与方法。它们对于设计师来说都如同呼吸般地自然,然而,却很少会被人以商业的感觉来加以规律化应用。在课堂或者一所商学院中一开口就谈论‘设计思想’,这看起来没有很大说服力。这似乎有些概念化,而我想做得要更深入一些。”将设计、工程技术与商业管理结合起来的教学与实践尝试,在利昂看来就如同将墨汁滴入清水,他想做的就是“将设计方法搅拌进商业之中”。[8]

在英国,与伦敦帝国学院、皇家艺术学院这种合作模式类似的还有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合办的“创新设计与创意工业硕士专业”、与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合办的“新创意风险投资专业”。

“创新设计与创意工业专业”以设计、管理、工程三足鼎立的学科结构为课程骨架,学生可以从克兰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那里学习管理,在克兰菲尔德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学技术,在克兰菲尔德大学与伦敦艺术大学合办的“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研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的合作始于2004年。在英国政府创意产业部门的支持下,两校建立了强强联合的“创意商业中心”,致力于创意工业所需的经理人才的培训,教学领域涉及电视、音乐、广告与市场营销、设计、电影、创意软件、建筑等。该中心所设的“新创意风险投资专业”是面向两校硕士研究生的MBA项目,其课程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识别从创业到运作环境、将创意转化为商业性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与相关的程序,从而使其具备创业或者管理已有的创意企业的能力。学生必须研究企业怎样识别、分析创意的商业可行性,学会怎样将其转化为有效的产品与服务,并将其市场化。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创意机遇的制定与评估;从创意、机遇到生意;组织与创意文化;智慧产权保护;新创意风险的资金筹措;风险管理;能力的构建;新技术的营销;策略选择的创意与评估;国际影响区域的拓展等等。除该项目外,创意商业中心还提供一种名为“构建创意商业”的短期高效培训课程,面向创意商业领域的在职专业人员。其主要课程有:创意文化管理;管理与持续增长;金融条例与控制的建设;执行领导能力:创业者的角色;构建管理团队;危机形势的分析与解决;产品与市场扩张:风险与回报;创新管理等。创意商业中心成立之初便引起了伦敦《金融时报》等国际权威媒体的关注,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其成绩越来越获社会各界的肯定。

图9 阿尔托大学的设计工厂

二、欧洲大陆

2007年9月,在《考克斯报告》的基础上,为了对考克斯所主张的“科技+商业+艺术设计”的多学科课程与专业教学作更深入的研究,英国设计委员会会同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组织相关学者、专家与官员,先后对美国与欧洲大陆的设计教育发展进行深入调研,重点考察跨学科的专业教学对设计教育的影响,其结果收入《美国的经验》与《欧洲的经验》两份报告中。[9]在《欧洲的经验》中,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荷兰、丹麦与芬兰的情况,走访了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elft)、丹麦考斯皮洛兹设计与商业学院(KaosPilots)以及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等在此领域卓有建树的院校,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

图10 考斯皮洛兹学院的创建人乌夫•艾尔贝克(Uffe Elbaek)

早在阿尔托大学正式组建之前,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就与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开展过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项目,其中最成功的当数1995推出的“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简称IDBM)。该专业旨在培养设计管理、设计研发、设计咨询领域所需的复合性、实用型专业人才,由三所学校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通过科学技术、工商管理、艺术设计以及多学科团队项目的培训,可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于设计管理、设计商务、设计中介等专门人才与日俱增的需求。[10]该专业的专业特色、教学质量、办学成果深得国际媒体的好评,200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所评选的30所“世界年度最佳设计院校”之列。

合并后的阿尔托大学,除了拟将“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由本科延伸至硕士层次之外,还计划推出新的“创意可持续性专业”(简称CS)。该专业计划在2010年秋首次招生,首办两年制的硕士生课程,2012年起推出4年制的博士生课程。该专业的目标是反思设计与建筑、商业管理、工业管理以及房地产等专业与行业,探索城市与工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培养在可持续设计领域工作的未来的世界级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商业经理人才。[11]

除上述两个新专业外,阿尔托大学成立后还对原先三所大学的院系进行了一轮全面调整,在整合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跨学科、跨学院的合作举措,重点建设一批“新专业工作坊”:设计工厂、媒体工厂和服务工厂。其中,设计工厂专注于产品研发,媒体工厂专注于媒体领域的研究,服务工厂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各类服务。

和阿尔托大学情况相仿的还有瑞典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商业与设计专业”、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战略性产品设计专业”、意大利米兰多姆斯学院的“商业设计专业”等等。其中,创办于2008年的哥德堡大学“商业与设计”两年制硕士专业,由该校世界知名的设计与工艺学院(Högskolan för Design och Konsthantverk,简称HDK)与商业、经济与法律学院联合开设,其一半的课程兼顾设计与商业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例如关于设计策略、设计法规问题的课程。在学校的网站上,对该专业作了这样的简介:“假如你是一名受过训练的设计师,想要提升你的管理知识,将来可以在组织或公司管理领域从事与设计策略相关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名受过训练的经济师,想要更多了解怎样使用设计程序以创造更大的商业利润;假如你具有艺术领域或者人文、科技、社会科学等其他专业背景,而想通过了解商业与设计来拓展你的专业技能,那么,这个专业就是为你而设的。”[12]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战略性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战略性设计师、产品与品牌经理、设计项目经理、创新、设计与品牌咨询顾问等。其核心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在对外在环境(市场分析、消费者与行为研究、潮流与未来方案、政府政策、新技术与新材料)以及企业的意愿与可能情况(产品策略、品牌识别、企业使命、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选择、确定战略性产品的发展方向。教学的另一个中心课题,是如何将选定的战略产品方向转化为产品概念的提案。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产品策略与品牌管理;文脉与概念的实现;新产品的商业化与国际化;消费者研究;创意的促进方法;新产品经济学;以及两个学位课题项目。在课题项目中,学生必须思考如何从内部、外部环境中收集、综合各种信息,提出战略性产品方向的概念并使之视觉化,为选定的战略产品方向发展出产品的概念,为不同的产品概念建立商业性的案例,对产品概念与品牌形象、市场可行性预测的适配性进行评估,如此等等。[13]

图11 考斯皮洛兹学院的出版物

在欧洲大陆的此类院校中,最与众不同的,当数成立不足20年的考斯皮洛兹设计与商业学院。该学院1991年成立于丹麦阿胡斯,2004年起向欧洲其他国家拓展,先后在挪威奥斯陆、瑞典马尔莫、荷兰鹿特丹、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分校。考斯皮洛兹学院是完全另类的一所商学院与设计学院。和一般商学院专注研究生教学不同的是,该学院只从事本科教学,招收21-31岁的青年企业家,致力于新商业设计、市场营销、创意设计和社会创新等领域的教学,重点关注个人发展与创造性,重视价值观为基础的企业经营以及解决商业、社会、组织领域涌现的各类问题与挑战。考斯皮洛兹学院以其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与独辟蹊径的工作方法而闻名于世。它没有清晰的专业划分,没有正规的课程设置,也不进行常规意义上的考试,学校的教学主要依赖于团队合作,以各类头脑风暴法来发展创意、记录思想、筹划工作、参与游戏。学校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创意商业设计、创意领导能力设计、创意项目设计、创意程序设计。整个学程为三年,第一年名为“工具盒”,主要介绍相关的方法与理论,其实践课题集中于项目设计与管理、商业发展与管理、程序管理与领导;第二年为“程序管理与国际项目管理”,关注为消费者服务的产品与服务的程序设计与管理,其中有三个月赴国外,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开展设计项目;第三年为“项目与商业管理”,专注于商业设计(企业与商业计划的建构)、个人世界实习以及通向毕业考试的个人项目。[14]从该学院的教学内容上看,很难用传统的商学院或者设计学院来简单定义它。

图12 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

除考斯皮洛兹学院之外与其特色、定位相近的还有2002年方成立、位于德国埃森的佐尔维尔伦管理与设计学院(Zollverein School fuer Management und Design)。

三、美国

就设计、商业、工程技术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改革而言,美国的探索力度与发展水平,完全可以和欧洲相媲美,甚至在很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文提到的英国的《考克斯报告》、《美国的经验》等官方调查报告都对当代美国的设计教育、创新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根据《美国的经验》的调研,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部门,如IDEO、JUMP和HLB等设计咨询公司都声称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一到两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高度专业的知识,同时又具有其他专业与学科领域更广博的知识面与专业兴趣。既有通过本科教育获得的、对某个别领域的纵向知识深度,又具备通过研究生学习和早期工作经验获得的、对于其他学科和专业背景的横向鉴赏和理解。这种纵向的深度与横向的广度,往往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发展潜力,因而应该在设计与创新教育中予以更多关注、更多体现。

图13 写在餐巾上的D-School的办学方针

上述观点目前已越来越成为国际设计教育界的共识。例如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会评选世界最佳设计院校,而在2009年度评选结果公布的说明中就明确提出:“随着世界商业景象的演变,大学试图继续以学科交叉互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进并支持教学的开展与完善。以下这些由商学院、设计学院(有时是两者联合)开设的专业,体现出将设计思想与创新观念教授给新一代全球化企业领袖的新的潮流的萌芽状态。”[15]在2009年度世界最佳设计院校的上榜名单上,相当比例是美国的设计院校,其中绝大多数就是这种多学科团队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例如斯坦福大学D-School项目;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产品发展专业”(MPD)与“工程管理双学位专业”(MMM);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享有盛誉的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与该校斯图尔特商学院(Stuart School of Business)联合开办的“设计与MBA双学位专业”;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下属设计学院、商学院、机械工程系联合开办的“产品开发专业”;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的“设计策略MBA专业”、该校与加州柏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商业学院、工程学院合办的设计MBA项目;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开办的设计管理硕士专业;洛杉矶帕萨迪那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与法国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合办的“战略产品与服务设计MBA专业”(SPSD)等,这其中成绩最突出、特色最鲜明、影响也最大的是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项目以及西北大学、帕萨迪那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探索。

图14 D-School的教学场所

2005年启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项目是这样解释其使命的:“我们有一个梦想,在斯坦福为设计建造一个场所;我们希望建造一个以设计思想将人们粘合在一起的场所,一个我们称为D-School的地方;我们希望D-School能够成为斯坦福大学工程、商业、人文以及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积聚的场所,学习设计思想,一起工作,以一种以人为本的方式解决重大课题;我们希望它成为这样一个地方:来自大公司、新创企业、学校、非赢利组织、政府的人员和任何其他对设计思想的力量有所认识的人,能够加入到我们跨学科的教学、实验与研究中来。”因为“我们相信,伟大的创新者与领导者应该成为伟大的设计思想家。”[16]“我们相信,设计思想是创新的 催化剂,将新事物带给世界。”“设计思想是将D-School的集体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由于曾与数百个组织合作设计产品、服务与环境,我们相信,当强有力的、多学科的团队汇聚于一起,构建起一种合作的文化,探索其不同观点的交叉之时,真正的创新就发生了。……我们相信,将设计师引入混合的群体是多学科合作取得成功、以及有批判性地揭示出创新的未经探索过的领域的关键所在。设计师提供了各部门都可采纳的方法以及有助于创新的设计环境。”[17]

图15 D-School的课堂教学

D-School的核心师资来自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机械工程系、科学与工程管理系以及商学研究生院,其领导者为国际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创办人、在斯坦福机械工程专业任教超过25年的大卫•凯雷(David Kelley)。斯坦福大学任何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工商管理、电子信息、还是生物医药系科,均可在本专业学习之外,申请加入D-School的学习与科研团队,通过对设计思想的学习来反思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寻求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突破。

D-School鼓励工作团队从跨学科交叉的角度,探索经济、科技与社会领域各种疑难杂症的解决之道,例如如何制止酒后驾车、如何建设更加理想的小学、提供可持续的环境用品、如何使商业飞机旅行不显沉闷,如何为排队等候增添情趣,如何使商用软件更加便捷使用、亲近于人……该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与实验室主要有:设计思想训练营;创新与设计的体验;为特殊的供给能力而作的企业设计;跨文化设计;个人与人际动力学;企业中的样品开发与调整;具有改造作用的设计、中小学学习实验室、从玩耍到创新;媒体+设计;解放技术的设计;为可持续的丰裕而设计;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推广;传统教师角色与生涯的反思;创造力与创新;创意体操:设计思想技术工作室。每项课程一般持续10-20周,学生20-40人,教师2-5人。除正规课程外,学校还提供1天、3天、1周和10周不等的短期工作坊课程。

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的“产品发展专业”(MPD)与“工程管理双学位专业”(MMM)其特点与斯坦福大学D-School相类似。“产品发展专业”设置在该校麦克柯米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McCormick School o Engineering & Applied Science),主要招收在职专业人士,学制两年,半脱产,学习创意与设计管理、设计战略、以消费者为焦点的创新、财务问题等与产品发展相关的12门课程。该专业的负责人是美国最大设计公司HL(Herbst LaZar Bell)的创办人沃尔特•赫伯斯特(Walter Herbst)。“工程管理双学位专业”由该校克罗格管理学院(Kellogg School o Management)与麦克柯米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开设,学制两年,学成可获工商管理硕士与工程管理硕士双学位。该专业目标在于培养产品与一般管理经理、了解产品从概念到完成全过程的企业CEO。该专业目前的负责人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其所著的《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设计理论著作不仅在西方,甚至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2009年他更是当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假如说上面两个例子还只是在大学内部不同院系之间进行整合、合作的成果,那么还有很多院校大胆探索校际间的合作模式,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 Management,MIT)与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联合开办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专业。该专业的核心在于整合营销、设计和制造等功能以开发新产品。该专业课程致力于传授产品设计与开发相关的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开发新产品的信心,熟悉开发新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多种功能角色(如营销、财务、工业设计、工程、生产),协调多重以及跨学科间的任务以实现共同目标,通过行动导向的实践与思考,从其它课程强化某些专业知识。

图16 西北大学福特工程设计中心

在校际合作方面走得最远、特色最鲜明的当数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与法国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合办的“战略产品与服务设计MBA专业”。位于洛杉矶帕萨迪那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是全美名列前茅的专业设计学院,而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欧洲商业管理学院更是享誉全球的顶尖商学院。两所名校的品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2005年1月两校签署合作协定起,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学生就可以申请赴INSEAD开展为期4个月的MBA课程学习,其中包括为期8周的产品策略与服务开发课程。与此同时,INSEAD的MBA学生也可以赴美考察、学习,包括一系列的设计工作坊课程。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来自设计与商业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增进了解。两校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吸引了美国《商业周刊》的关注,该刊物对此类探索作出了这样的总结:“教大象学跳舞也许要比教会经理们如何去创新更加容易。然而,企业的总经理们越来越要求他们的经理具有创造性。美国的商业院校与工程院校越来越多地开设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但是,INSEAD 学院与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似乎正在将这一趋势提升到崭新的高度。组织的管理是重要的,但对于今天的经理来说对创造力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技能。”[18]

图17 西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负责人唐纳德•诺曼

以上我们从英国、欧洲大陆、美国等西方主要地区近十年设计教育的发展面貌与发展趋势入手,重点分析、研究了西方设计教育界方兴未艾的、融商科、理工、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与需求有别,不同院校、不同系科的性质与特色也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来改进传统设计教育,正在成为当前创新教育的新热点与发展方向。英国设计委员会公布的调研报告《美国的经验》在其结论中做了这样的阐述:“发展不同类型的创意专业人才——专业设计师、设计管理者和设计思想家,他们必须是设计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人并能跨学科作业;在教育上要更紧密地与各行业及公共部门合作,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大学院校开发跨学科合作机会,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同时简化学分制度,以鼓励更深层面的合作;建立集研究、教学和现场项目操作于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多学科团队合作,让商科、设计和理工科类学生介入其中,同时在致力于创新的设计团队里加入新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生命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心理学、创造性艺术);挖掘更多的创意空间——物质环境和用于原型制作、头脑风暴、项目开发和创意团队的资源。”[19]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借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些新观念、新模式与新方法,仍然是促进我们反思、改进、规划中国本土设计教育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与有力武器。

袁熙旸(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Yuan Xiyang : Vice-dean, Professor& PhD supervisor of School of Design, Nanjing Arts institute

[1]http://www.aalto.fi/en/current/opening2010/halonen_aalt o-yliopisto_englanti_lehdistoversio.pdf

[2]http://www.aaltoyliopisto.info/files/sep2009_e_aalto_uni versity_presentation_final.pdf

[3] John Kao. Tapping the World's Innovation Hot Spo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2009.

[4] Jussi Rosendahl. Innovation in Helsinki, Seed Magazine, May 2009.

[5] Polly Curtis. Arts Institute Seeks University Status. Guardian, 23 October 2002.

[6] Rebecca Smithers, Polly Curtis. Art World Welcomes Institute Change, Guardian, 15 July 2003.

[7]http://www.hm-treasury.gov.uk/d/coxreview-chap6prepa ringfuture.pdf

[8]Helen Walters. Stirring Design Into Business, Business Week, October 4, 2007

[9]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Design-Council/3/Publi cations/Lessons-from-Europe/

[10]http://idbm.aalto.fi

[11]http://www.creativesustainability.info

[12]http://www.hdk.gu.se/en/programmes-courses/design/b usiness-design

[13]http://www.tudelft.nl/live/pagina.jsp?id=f5279a5b-f195 -4f98-8f32-42ada5024dbf&lang=en

[14]http://www.kaospilot.dk/in-brief_cp.aspx

[15]Venessa Wong. World's Best Design Schools: Teaching Design Thinking, Business Week, September 30, 2009

[16]http://www.stanford.edu/group/dschool/big_picture/our _vision.html

[17]http://www.stanford.edu/group/dschool/big_picture/desi gn_thinking.html

[18] Bruce Nussbaum, Rachel Tiplady. Where MBAs Learn The Art Of Blue-Skying, Business Week, April 18, 2005.

[19]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Design-Council/3/Pub lications/Lessons-from-America/

Integration, in the Name of Innovation——Western Design Educational Trend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 New Century

Yuan xiyang

book=9,ebook=109

猜你喜欢

商业学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海盗学院(7)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