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10-09-07袁国强
文/刘 伟 袁国强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文/刘 伟 袁国强
河南省创新发展现状评价
1.研发正在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科布局
目前,河南省有以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为龙头的84所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专科和一批全省重点学科。在科研上形成以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主,同时拥有一批部属和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7人,涵盖自然、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科学等不同领域,初步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等较为系统完整的学科布局,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入发展。
2.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省重点实验室6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9家;省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中心,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专利申请量3年完成三个跨越:2006年专利申请量首次跨过1万件大关,2007年接近15000件,2008年达到19090件,首次进入全国前10名。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省现有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 4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家,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超硬材料、高档耐火材料和多晶硅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30%和25%以上。
4.部分关键技术取得一定突破。输变电装备、铝板带、超硬材料、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保持领先。“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等成果应用在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工程和项目上,洛阳中硅高科承担的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5.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学科发展落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供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有限,对产业升级的提升和支撑力度不足。二是科技投入、产出水平还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规模偏小、速度较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例较低,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较小。三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还较严重,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经济效益有待转变提高,科技进步还没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四是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仍不够理想,各类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创新的潜能和动力需进一步激发、凝聚。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体系构成
1.功能定位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源泉。2008年河南省八次党代会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列为新一届省委的中心工作之一,提出努力推动“三大体系、一个载体”建设,其中,自主创新体系是三大建设体系之一。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承载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平台,对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重要作用。该体系的建设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意义重大。
2.体系的构成
该体系主要由三大体系构成:一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核心体系;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支持体系;三是以社会化服务和政府服务为主的服务体系。具体如上页图所示。
3.体系特点
开放性。开放是系统发展变化的前提。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上接国家创新体系,下与市场相联通。通过开放,实现与外界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流动、交换,使各方面创新力量相互关联,优势集成,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特色性。围绕实现两个跨越,突出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的特点,依据国内外创新发展态势及河南省在上述有关领域的科技优势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高效性。要集成组建具有国家和省级配套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团队,伴随体系的建设,推动省内外创新资源的集聚,使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目标,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具有河南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
2.主要内容
(1)核心体系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依托河南省农业、工业领域中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中企业或企业集团、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等,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力量,组建国家和省级配套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团队,会聚省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研究,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技术群,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全面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支持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知识生产能力。围绕河南省科学院、社科院和农科院等三大院为主和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龙头的高校群,联合在豫国家、部属科研院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围绕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优化资源配置,到2020年实现培育18-20个国家重点学科群,筹建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改善重点学科的科研设施,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重点学科学术水平,面向河南省重点产业建设知识库,提高河南省科学水平和知识生产能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切实增强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力。
创新战略联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或和企业联建工程技术中心,推动自主创新战略联盟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围绕河南省175个产业集聚区支柱产业发展构建创新平台,围绕河南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升级构建创新平台,围绕两大国家高新区和科技园区构建创新平台,围绕有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创新平台。
(3)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打造六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在创新孵化、信息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投融资服务等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类科技园及其他产学研基地建设,力促创新成果传播服务与转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推动社会化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
加快河南省与中科院科技合作步伐,支援创新。成立河南省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建立中科院河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利用中科院科技优势,加快中科院向河南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应用。设立省院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围绕重点领域,合作打造河南创新“支撑平台”,培育中原崛起“动力源”,组织实施一批省院重点合作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较快提高。
政策性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驱动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增强企业创新资源的培育与吸引力度,提高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激发和增强区域创新的活力。
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推行科技人员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课题工资制和主要科技人员年薪制。通过技术入股、期权激励、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驱动创新。
加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政策(国务院2006年6号文件)的配套实施力度,把有关政策细化好、应用好,使自主创新主体尽快萌芽并成长起来。
2.加强研发投入,撬动创新。从企业R&D投入强度看,河南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在中部6省中最低。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还处于外围技术阶段,未能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对外部引进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根据《河南省中长期科技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科技投入目标要求,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重点支持涉及国计民生的共性技术和社会发展项目,资助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项目、战略规划项目和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范围内,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外资和私有个人投资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培育风险投资机构,最终形成多渠道、社会化、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撬动创新。
3.倡导创新文化,激励创新。通过创新引导机制,创新保障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研究,探讨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体系,提高创新资源与要素的壮大发展,为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动力。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对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传播、消化、吸收和创新。
提倡尊重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形成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激励创新。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