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与领导创新能力
2010-12-31李建华
文/李建华
系统科学与领导创新能力
文/李建华
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现代化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不断提高的一种执政能力与实践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一)创生发展的世界
人类现代的创新精神,来自于科学对世界进化发展的完整认识,来自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对社会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今天我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是从对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中得到的。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
宇宙是一个不断通过联系组合生成系统的创生创新过程中的世界,它展现了无机、有机、社会和文化4大领域及其27个基本层次系统。现代科学的唯物论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万物自我创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世界。
(二)系统创新的世界观
世界普遍的系统性。世界是系统的,处处是系统。每一层次事物都是具有结构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统一的发展性。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137亿年前,宇宙从一种混沌态,经过一次巨大的膨胀与爆炸,不断地创新出了万事万物,全部世界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观”。
世界发展的创新性。宇宙的发展是一个通过一定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搭配组合而不断创生出许许多多具有整体性系统的过程。而其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是一种人们通过社会要素、系统不断组合的体制、理论、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构成了人类今天推动进步与发展的“创新的方法论”。
结构创新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战略
系统科学表明,任何系统总是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一定的联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结构,而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或行为。或者说,社会的一定运行规律是由体制内部的联系或结构所决定的。
总体来看,事物的基本联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也就构成两类行为规律不同的系统:
“单向作用”联系形成的简单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机械性;
“相互作用”联系形成的复杂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有机性。
运用这两种结构形式来观察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正是将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单向作用系统转变为具有更大发展能动性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一)单向作用与集中化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由单向作用联系结成的系统是集中化系统,是人类较早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长期运用的一种有效控制系统。集中化的管理系统存在着许多优点:指挥统一、权限清晰、任务明确、工作快速精确、减少重复、活动连续、成本低廉等,以至在人类社会管理的几千年中成为管理的主要结构形式。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规模化、复杂化,也随着20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科技的产生,人们发现了由相互作用联系构成的有机系统,发现了一种新的扁平式、互动式、开放式、团队式、充满创新力量的新结构。许多管理学家对比发现,集中化系统存在着“上下等级森严,横向隔绝无关,动点少而集中,行为机械简单”等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在社会的经济系统中,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不断实现目的、适应环境的灵活变化的能动协调能力。这种结构在经济系统中的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许多这类结构的经济系统后来都出现了问题,都被迫进行了改革。因此,现代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从单向作用系统逐步向着相互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一种机械式的管理转向充满活力的有机化和系统式管理。
(二)相互作用与有机化管理系统的创新
相互作用又称“互动因果关系”,也就是新方法所说的矛盾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中最重要和最为神奇的联系。这种互动式的联系结构,会使系统形成复杂性、自动性、非线性等有机性行为。由于控制论的产生,使得现代机电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就是从人工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互动机制的自动控制系统,产生了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同样,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的创新重要方向就是从集中化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扁平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事实上正是得益于从单向作用向相互作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计划经济系统的内部主要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向作用结构,其中包含着垄断性,因而表现出种种脱离市场,轻视消费者需求的倾向,因而使得计划经济系统在数量、质量、创新和服务等方面都得不到能动的、持久的推动与调整,最终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创新乏力、品种短缺,服务不周等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使得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中。消费者必须依靠生产来获得产品,同时生产者也必须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生产者的持续竞争,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对产品的选择性购买来决定生产者的行为。这种互动机制迫使生产必须朝着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服务的方向不断努力创新发展。整个社会系统表现出能动协调的“自组织化”行为。
事实上,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正是对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联系方式的反映。恩格斯曾经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都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
这里讲的普遍存在的和作为终极原因的“相互作用”,正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而通过相互作用来看矛盾,则充满了和谐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简单化的经济系统,是机械论思想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反映。而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才开始走上了运用相互作用机制的辩证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拓者,是他把辩证法的思想真正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之中。
“相互作用”,正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而通过相互作用来看矛盾,则充满了和谐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自组织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战略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又称“复杂性系统”理论,是现代科技的前沿问题,是系统科学对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念。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形成种种能动的,具有内在和谐、自动调节、自我完善,能动创新性质的自组织系统。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和艾什比提出了自动控制理论,就是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的科学概念。学会自组织的创新是社会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法。
(一)正反馈、负反馈的结构
正反馈是由两个正相关因果关系或两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负反馈是由一个正相关因果关系和一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这里的“正相关”是指一种“因涨果涨、因落果落”的因果关系,“负相关”是指一种“因涨果落、因落果涨”的因果关系。
(二)正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与社会机制创新
“正反馈”是一种自推动性的循环,它能够自动地推动系统离开原有状态,加速走向新的状态。如马克思提出的“多劳多得”的原则,显然“多得”是“多劳”积极性的根源,而两者的互动就成了生产积极性的不竭源泉。由于社会生产力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除了体力劳动的生产外,还有智力、技术、管理等复杂劳动力;除了劳动的生产力外,还有非劳动的生产力,生产资本、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种种要素,都要不断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所以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合理的正反馈机制是重要的创新手段。
“负反馈”是一种自稳定性的循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和消除干扰,使系统自动恢复原初状态。在社会系统控制与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法规来创建和谐的社会自组织机制,使社会系统自动地消除偏差、保持稳定、接近和实现目标,实现无人控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价格之间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价格上生产上,生产上价格下,价格下生产下,生产下价格上……”这个动态机制会使得市场经济的生产系统可以能动地与需求相平衡,价格向着生产者最大盈利与消费者最小支出相平衡的方向不断调整与发展。这种机制虽然局部状态和时期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的创新不是破坏市场机制,而以维护和协调市场机制的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